首页>内科>神经疾病>眩晕>正文

颈性眩晕应用督脉揿针治疗

督脉揿针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 CV)是指由于颈部 病变引起以头晕、 恶心、 呕吐等为主要症状,且伴有颈 部疼痛不适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 说法,多数学者认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是导致 本病发生的关键 [1] 。 目前,现代医学多以盐酸氟桂利嗪 等口服药物治疗为主,但长期应用会出现嗜睡、 疲惫等不良反应,且依赖性强。 针灸疗法是一种起效迅速、 不 良反应小的自然疗法。 临床研究发现,针刺可改善患者 颈部活动功能,调节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促进颈部 血液循环,治疗CV疗效显著 [2-3] 。 揿针作为新型皮内针, 与传统针刺疗法相比较具有刺激性小、作用时间持久 等优点,患者乐于接受。 笔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应用督 脉揿针治疗CV患者35例,期望其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 临床症状、颈部功能及局部血氧供应,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0例均为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深圳市龙岗区中 医院骨伤科门诊及住院部的CV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 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 观察组中 男19例,女16例;年龄18~64岁,平均(48±6)岁;病程2 个月至1年,平均(5.4±1.9)个月。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7例;年龄20~62岁,平均(47±7)岁;病程3个月至1 年,平均(6.1±1.7)个月。 两组患者性别、 年龄及病程 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CV的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 学分会制定的《眩晕诊治专家共识》 [4] 制定;中医证候 (气血亏虚证)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5] 制定。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 CV 的诊断标准;②年龄 18~65 岁,男 女不限;③TCD 检查存在异常的患者; ④能够坚持按方 案治疗的患者;⑤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①其他类型(心源性、耳源性等)或其他中医证型 的眩晕;②有脊柱手术史或脊椎先天畸形;③合并多系 统疾病或有抑郁症病史、帕金森病或其他锥体外系疾 病症状的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精神病患者;⑤ 治疗过程中接受其它治疗或参与其它研究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予盐酸氟桂利嗪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为160307055,5 mg×20片)10 mg,睡前口服,每日1 次。共治疗2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揿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 限公司,生产批号为160211,0.22 mm×1.5 mm)治疗。 取百会、大椎、陶道、身柱、腰阳关、命门、胸 1-3 夹 脊穴(左右交替取穴)。患者取俯卧位或取坐位背对医 者,先用75%乙醇棉球将所取穴位消毒,然后取出一枚 揿针,刺入穴位,将胶布压好以保证黏附牢固。每次治 疗时间为8 h,每日1次,1周治疗5次。共治疗2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CV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 采用CV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Cervical Vertigo Symptoms and Function Evaluation Scale, ESCV) [6] 对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 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进行评定,并计算总分。本量表满 分为3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临床症状越轻,颈部功 能活动越好。

3.1.2 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患者左椎动脉 (LVA)、右椎动脉(BVA)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 度(Vm)。 以上指标于治疗前后分别评定1次。 3.2 疗效标准 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 诊断疗效标准》 [5] 相关内容结合临床制定疗效评定标 准。 临床控制:症状、体征基本消失,TCD检查正常。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TCD检查接近正常。 有效:症状、体征均好转,TCD检查有改善。 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TCD检查无明显变化。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1.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 示,采用 t 检验;不符合正态性,采用秩和检验。 等级资 料采用秩和检验。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高于对照组 的7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4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指出,颈椎结构失稳与周围软组织 病变是CV发生的主要内因,同时CV患者存在不同程度 的血流动力学异常 [7] 。根据 CV 的症状特点,当属于中 医学 “眩晕” 的范畴。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脑为 “髓海”,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医灯 续焰》:“清阳者,气也。气不足则不能上达,以致头目 空虚,而眩晕时作矣。”《证治汇补》:“凡吐衄崩漏, 产后亡阴,……使诸血失道妄行,此眩晕生于血虚也。 ” 由此可知,眩晕病位在脑,以虚证为主,且以气血亏虚 多见。气血不足,一方面不能濡养脑窍而致眩晕,另一 方面酿生痰瘀,阻滞脑络而致眩晕。因此,治疗气血亏 虚证 CV 当以益气养血、化痰祛瘀为主,而临床研究证 实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 CV 疗效确切 [8] 。 督脉 “行于后背正中,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指出 督脉与脑联系密切,通过督脉能够将脏腑精气及气血 津液输送至脑,助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临床研究表 明,通过刺激督脉经穴可调节血浆内皮素(ET)、 6 酮前 列腺素 Fla(6-keto-PGF1a)的平衡,增加脑血流量,改 善椎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减轻患者眩晕症状 [9] 。 另有研 究指出,直接刺激督脉及其经穴,能明显改善基底动脉 血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效治疗眩晕 [10-14] 。本研究 中,针刺处方所选穴位均属督脉经穴及邻近穴位。 百会 位于巅顶,善于治疗头部疾病,可开窍醒神,安神定眩; 大椎为诸阳之会,刺激大椎穴可迅速激发阳气,助气行 血,以滋养脑部;陶道穴,其穴位名称本就有蓄积督脉 所散阳气的意义,取此穴意在加强激发督脉阳气作用; 身柱穴同理,取其通调气机、 止晕定眩之功。 以上三穴 振奋阳气,通调气机,使气行血畅,痰化瘀消;腰阳关、 命门位于腰部,在调畅督脉经气的同时,可补益肾气、 调补肾精,精血同源,肾精充盈,则气血生化有源,再循 督脉上入脑,滋养头窍可有效止眩;T1-3 节段侧角含 有支配椎动脉的交感神经纤维,当胸椎及胸椎小关节 发生紊乱时,能够刺激交感神经纤维,引起椎动脉收缩 或痉挛,减少椎-基底动脉血流供应,进而引发眩晕症 状,故针刺T 1-3 夹脊穴以纠正这一改变,临床效果颇佳。

传统针具治疗 CV,多采用普通针刺或针刀,针刺 不适感较严重,而本次研究所用揿针为新型皮内针,其 刺入浅、 留针久,在减少针刺疼痛的同时延长了针刺效 应的时间,保证了临床疗效 [15] 。另外,揿针因只作用于 皮内或皮下,避免了伤及大血管及神经干的风险,保证 了治疗安全可靠,且针刺牢固,不易掉落,确保了刺激 的持久性 [16-17] 。研究指出,颈部揿针埋针具有行气活 血、疏经通络等功效 [18-21] ,可解除局部组织痉挛 [22-23] , 有效治疗落枕 [24]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 ESCV 评分及椎-基底 Vm 均较治疗前升高,说明两组治 疗均能缓解眩晕症状,改善颈椎功能状态,促进颈部血 液循环,这可能与盐酸氟桂利嗪具有改善脑微循环,抑 制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有关;组间相比,观察组治疗后两 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治疗结束后总有效率为 91.4%,明显高于对照组 74.3%( P <0.05),表明督 脉揿针能进一步加强盐酸氟桂利嗪的效果,发挥协同 作用。

综上所述,督脉揿针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 CV, 一方面通过药物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血供,另一方面 通过揿针针刺督脉经穴发挥振奋阳气、益气养血、化 痰祛瘀等功效,二者联合应用效果相得益彰,且揿针刺 激轻微、效果持久,可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为临床 治疗 CV 的有效手段,值得广泛应用。

来源:上海针灸杂志 作者:姚志城

上一篇:电针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疗效观察

下一篇:排尿性晕厥,反射性晕厥,针刺耳穴贴压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