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神经疾病>眩晕>正文

桂枝汤治疗顽固性呕吐,眩晕病案

桂枝汤临床新用 
 
1 顽固性呕吐
患者, 男, 58岁, 2015年3月20日初诊。患者餐后呕吐已半年, 曾经某医院检查, 诊为“浅表性胃炎”, 服药期间症状好转, 但停药后则反复发作, 久治未愈。经人推荐, 来桃源县红十字会医院中医门诊就诊。症见:餐后约20min出现呕吐, 呕出为胃内容物, 呕后则舒。少则3d一次, 多则每日1次。面色无华, 头晕乏力, 心悸气短, 时有自汗, 四肢欠温, 腹部时有隐痛, 得温则舒, 纳差, 便溏, 舌淡苔白, 脉濡细无力。参合脉证, 辨为中阳不足、胃气上逆之证。方用桂枝汤加味。处方:白芍、桂枝、法半夏各20g, 炙甘草10g, 吴茱萸6g, 生姜15g, 大枣5枚。每日1剂, 分3次温服。服药7剂后, 诸症大减, 呕吐消失, 仅有恶心干呕。药已中病, 守初诊方不变, 连服10剂, 诸症悉除。停药随访3个月, 未见反复。
 
按语:本例患者属脾胃虚弱, 运化失常, 湿浊内生, 上犯于胃, 胃气上逆而致呕吐。脾失健运, 土不生金, 而致肺气虚弱;肺主皮毛, 肺气虚则腠理不密, 故见自汗;湿浊上犯于心, 故见心悸气短。纳差、便溏、脉象濡细为脾胃虚弱之象。药用桂枝汤加法半夏、吴茱萸, 使全方具有通阳固表、温中健脾、和胃降逆之功效, 用于本证, 药中病机, 故疗效显著。
 
2 眩晕
患者, 女, 38岁, 2015年4月6日初诊。患者发病已近1年, 初为头晕目眩, 逐日加剧, 乃致动则眩晕, 恶心呕吐。多医治疗均有好转, 但停药则复发, 久治未愈。症见:头晕目眩, 起床或睡下时加剧, 甚或视物旋转, 恶心呕吐。面色白, 少气懒言, 心悸气短, 畏风自汗, 喜热饮, 腹部有冷感, 纳差, 便溏, 舌淡苔白, 脉缓。询其病史, 自诉3年前曾患肾炎, 先后服中药数十剂, 肾炎已治愈。辨为脾胃虚弱、心肺气虚之证。方用桂枝汤加味。处方:白芍、桂枝各20g, 焦白术、制附片 (先煎) 各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5枚。每日1剂, 分3次温服。服用5剂后, 眩晕减轻, 他症亦有好转。守初诊方不变, 又服14剂, 病告痊愈。停药观察半年, 未见反复。
 
按语:患者曾患肾炎, 服中药数十剂, 其方药多为清热利湿之剂, 久服必损脾胃之阳, 而致脾失运化, 清浊不分。湿浊上蒙清窍, 故见头晕目眩;湿浊上犯于胃, 胃失和降, 清阳不升, 故见恶心呕吐;脾胃虚弱, 中阳不足, 故见腹部有冷感;脾失运化, 土不生金, 肺气虚弱, 卫外不固, 故见面色白, 少气懒言, 畏风自汗。方用桂枝汤加焦白术、制附片, 共奏温中健脾、通阳固表、降浊定眩之功效, 药中病机, 故效如桴鼓。
 
3 多寐
患者, 女, 49岁, 2015年3月9日初诊。患者肢体困倦, 嗜睡已年余, 曾经某县医院检查, 诊为“高血脂、冠心病、胃炎”。服药后有好转, 但反复无常, 久治未愈。症见:嗜睡, 每日睡眠在12h以上;身体肥胖, 面色无华, 心悸气短, 动则自汗气促, 四肢欠温, 时有恶风寒, 腹满便溏, 舌淡苔白润。询其病史, 平时体健, 喜食肥猪肉及动物内脏。参合脉证, 辨为中阳不足、脾失健运、阴阳失调之证。方用桂枝汤加味。处方;白芍、桂枝、茯苓各20g, 制附片 (先煎) 、生姜、炙甘草各15g, 大枣5枚。每日1剂, 分3次温服。服用7剂后, 诸症减轻, 每日睡眠在12h之内。药已中病, 效不更方, 守初诊方连服14剂, 诸症尽除, 每日睡眠在8h左右。停药随访半年, 尚未反复。
 
按语:患者平素多食油腻食物, 有损脾胃, 脾失健运, 湿自内生, 而致中阳不振。脾主四肢, 故见四肢困倦;阴阳失调, 营卫不和, 故见肢冷恶风, 动则自汗;湿浊不化, 上蒙清窍, 故见嗜睡;中阳不足, 故见腹满便溏。方用桂枝汤调和阴阳与营卫, 加茯苓健脾化湿, 制附片温中散寒。全方共奏温中散寒、健脾化湿、通阳化气、调阴阳、和营卫等功效, 用于本证, 使清阳上升, 湿浊下行, 气血调和, 而多寐自愈。
 
田绍明

上一篇:廖成荣运用祛痰泄浊止晕方治疗眩晕经验浅析

下一篇:针刺联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枢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