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神经疾病>眩晕>正文

廖成荣运用祛痰泄浊止晕方治疗眩晕经验浅析

眩晕是指清窍失养而出现头昏、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昏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 两者常同时出现,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廖成荣,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廉方传承工作室秘书, 《中国民间疗法》杂志青年编委、特约审稿专家, 师从多位国家级、省级名医名师。其在吸取名老中医经验的同时[2], 结合自身临床经验, 选用祛痰泄浊止晕方为主方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 疗效显著, 现将其总结成文, 以供同道分享。
 
1 病因病机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指出精微乃脾之所化, 依赖肺之宣发, 肾之气化, 借三焦为通道运行周身, 从而发挥濡养脏腑、四肢百骸的作用。若饮食不节、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 导致脾胃虚弱, 精微运化失常, 进而聚变生湿生痰, 痰湿中阻, 浊阴上扰, 蒙蔽清窍, 发为眩晕;或素体脾虚湿盛, 中焦升降失常, 湿阻气机, 郁久化火, 灼津为痰, 痰夹浊气上扰清窍, 发为眩晕。廖成荣老师认为, 无论是素体脾虚湿盛所致, 还是脾胃受损所致, 痰浊阻滞均是痰浊中阻型眩晕的关键病机所在。
 
2 治法治则
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临床表现为头昏、头重, 或伴视物旋转, 如坐舟车, 甚至不能站立, 恶心呕吐, 晨起尤甚, 胸闷恶心不欲食, 或伴口苦, 周身困重, 大便黏腻, 小便正常或黄, 舌苔白厚或黄腻, 脉弦或滑数等。廖成荣老师认为痰浊中阻型眩晕的治疗关键是祛痰泄浊止晕, 创制祛痰泄浊止晕方应用于临床, 疗效显著。该方由四君子汤、泽泻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活血化瘀之品组成, 具体药物:太子参30g, 白术18g, 茯苓18g, 陈皮12g, 法半夏9g, 天麻18g, 石决明30g, 泽泻10g, 枳壳12g, 竹茹10g, 山楂18g, 甘草片6g。或加水蛭6g, 三七粉10g (冲服) , 葛根18g, 丹参18g。方中太子参甘平, 补脾胃, 健中气, 化精微, 生阴血;茯苓健脾补中, 宁心安神, 利水渗湿;白术补气健脾, 燥湿利水, 善补后天之本, 为补气健脾之要药;炙甘草温而补中, 益气健脾;陈皮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法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 其人苦冒眩, 泽泻汤主之。”《神农本草经》谓泽泻主“风寒湿痹, 养五脏, 益气力, 肥健, 乳难, 消水”。故选用泽泻、白术为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常用药对。枳壳、竹茹理气清心, 除烦止呕, 气行则湿化。天麻甘平柔润, 善平肝息风而止头眩, 配伍石决明, 息风止眩之力尤强。同时, 考究本证型多反复出现, 病程较长, 遵“久病多虚多瘀”之旨, 加山楂既能活血, 又能健脾祛湿。如果瘀象明显, 可再加水蛭、三七粉、葛根、丹参等。诸药合用, 共奏祛痰泄浊、止晕之功, 使脾旺气血生化有源, 痰浊湿邪无法生成, 而眩晕自止。
 
辨证加减:若兼有肝阳上亢之证, 加钩藤、牡蛎、龙骨, 同时去法半夏;若痰浊中阻化热征象明显, 合用十味温胆汤;如出现气血两虚, 则加当归、黄芪、仙鹤草等补气养血;若兼有血瘀, 或病程日久, 则加桃仁、红花、鸡血藤等活血祛瘀;若湿阻气机者, 加木香、砂仁、豆蔻;若湿困中焦者, 加藿香、佩兰、冬瓜子祛湿和中;若胆热内扰者, 合用柴胆牡蛎汤 (柴胡18g, 龙胆草6~9g, 牡蛎30g) 。
 
3 典型病例
患者, 男, 52岁, 2016年6月12日初诊。主诉:反复头昏、头胀1年, 加重6d。患者平素嗜好饮酒, 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头胀, 昏则视物旋转, 天昏地暗, 然后大汗淋漓, 持续数天方能减轻, 多方治疗效果不佳。6d前患者上述症状反复出现, 伴纳差, 心烦, 大便偏干, 小便正常, 舌质淡, 苔黄腻, 脉弦细。西医诊断: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断:眩晕;辨证:脾虚痰湿内蕴, 清窍失养。治法:健脾燥湿化痰。主方:祛痰泄浊止晕方合生脉散。处方:太子参30g, 白术18g, 茯苓18g, 麦冬18g, 五味子9g, 天麻18g, 钩藤30g (后下) , 菊花18g, 陈皮12g, 法半夏9g, 枳实15g, 竹茹10g, 甘草片6g。3剂, 水煎服。另外口服天麻蜜环菌片, 每次2片 (福建省三明天泰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35020199) , 每日3次。
 
2016年6月20日二诊:诉服用上述中药后, 整体症状缓解约80%, 头昏、目眩次数减少, 偶有头胀, 汗出, 纳差, 大小便正常, 舌质淡, 苔白腻, 脉弦细。继续原治法, 选用祛痰泄浊止晕方治疗。处方:天麻18g, 钩藤30g (后下) , 太子参30g, 白术18g, 茯苓18g, 陈皮12g, 葛根18g, 丹参18g, 法半夏9g, 枳壳12g, 竹茹12g, 藿香10g (后下) , 黄连片10g, 龙骨30g (先煎) , 牡蛎30g (先煎) , 麦冬18g, 五味子9g。3剂, 水煎服。另外口服天麻蜜环菌片, 每次2片, 每日3次。
 
2016年9月30日三诊:诉昨日出现头晕1次, 伴视物旋转, 恶心, 持续半小时缓解, 伴纳差, 乏力, 夜间休息差, 舌苔白腻, 脉弦细。主方:祛痰泄浊止晕方合十味温胆汤。处方:天麻18g, 钩藤30g (后下) , 太子参30g, 白术18g, 茯苓18g, 陈皮12g, 法半夏9g, 枳壳12g, 竹茹10g, 酸枣仁18g, 五味子9g, 远志9g, 龙骨18g (先煎) , 牡蛎18g (先煎) , 葛根18g, 丹参18g, 三七粉10g (冲服) , 藿香10g (后下) , 黄连片10g, 山楂15g, 建曲12g, 甘草片6g。3剂, 制成丸剂, 每次6g, 每日3次口服。电话随访至今, 未再反复。
 
按语:患者平素嗜好饮酒, 一则脾胃虚损, 精微运化失常, 导致生湿生痰, 痰湿中阻, 浊阴上扰, 蒙蔽清窍, 发为眩晕;二则酒生痰湿, 导致中焦升降失常, 湿阻气机, 郁久化火, 灼津为痰, 痰夹浊气, 上扰清窍, 发为眩晕。故选用祛痰泄浊止晕方为主方治疗, 并以此为基础加减, 收效颇佳。
 
4 结语
廖成荣老师认为, 导致眩晕的疾病较多, 病理演变复杂, 临床只要临证辨证准确, 方证对应用之, 均效若桴鼓。针对痰浊中阻型眩晕, 廖成荣老师结合自身临床经验, 选用祛痰泄浊止晕方为主方治疗, 疗效显著,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97.
[2] 廖成荣, 程序, 刘明怀等.杨廉方治疗眩晕经验浅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 32 (10) :1014-1015.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黄竹 罗雁方 袁攀 廖成荣

上一篇:眩晕,精神性眩晕针刺法

下一篇:桂枝汤治疗顽固性呕吐,眩晕病案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