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穴位注射对偏头痛患者近期VAS评分及TCD的影响研究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 尤以中年女性 多见, 本病呈单侧或双侧搏动性疼痛, 发作前数小时患者多伴有 恶心、 呕吐及畏光、 畏声等症状, 现代医学治疗本病的疗效较肯 定, 但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和药物成瘾性 [1 ] 。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本病43 例,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于 2015 年 1 月 ~2017 年 6 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偏头 痛患者 85 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 《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 中 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2 ] , 年龄在 18 周岁 ~60 周岁之间, 近 3 个月 平均每月发作≥2 次, 有 1 a 以上偏头痛病史, 患者本人同意治 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纳入观察前排除妊娠或哺乳期 的患者, 合并颅脑外伤、 癫痫、 脑血管病史及其他颅内器质性疾 病者, 既往有精神疾病或神志异常者, 对治疗方案不接受或对 治疗方法过敏者。
根据患者纳入观察的先后顺序排序编号, 采用 SPSS 19. 0 软件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将 85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43 例和对 照组42 例。观察组中, 男13 例, 女30 例;年龄31 岁 ~69 岁, 平 均(48. 6 ±11. 2)岁;单侧头痛 26 例, 双侧头痛 17 例;病程 1 个 月 ~23 a, 平均(7. 4 ±5. 3)a。对照组中, 男14 例, 女28 例;年龄 30 岁 ~69 岁, 平均(47. 9 ± 11. 7)岁;单侧头痛 24 例, 双侧头痛 18 例;病程1 个月 ~25 a, 平均(7. 6 ±5. 7)a。经 SPSS19. 0 软件 统计, 两组患者性别、 年龄、 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 >0. 05),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 开始剂量为 5 mg/d, 根据具体情况可增加至 10 mg/d, 睡前口服, 连续治疗 4 周。观 察组患者接受针刺和穴位注射治疗, 参照 《腧穴国际标准化方 案》 的定位标准以及 《针灸学》 的操作方法。针刺选穴:取百会、 角孙、 头维、 风池、 外关、 阳陵泉、 丰隆穴, 针刺每天 1 次, 每周 6 次后休息 1 d, 连续治疗 4 周。穴位注射:取双侧风池穴、 阿是 穴, 用 5 mL 规格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川芎嗪注射液, 穴位常规 消毒后每穴注入 1 mL, 隔日 1 次, 每周 3 次, 连续治疗 4 周。
3 疗效分析
3. 1 观察指标
头痛程度选用国际公认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作为评价指 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头痛程度, 0 分为不痛, 10 分为最剧烈 的疼痛, 让患者自行评分;脑血流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 测仪进行检查, 用脉冲多普勒探头检测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 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及双侧大脑后动脉(PCA)、 双 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 单位为 cm/s)。
3. 2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 0 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 资料的两两比较采用 t 检验, P <0. 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3 治疗结果
3. 3.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VAS 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VAS 评分均有大幅下降, 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组间两两对比, 观察组 的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VAS 评分对比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43 8. 2 ±1. 5 4. 1 ±0. 8
对照组 42 8. 1 ±1. 6 5. 3 ±1. 1
3. 3.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MCA、 ACA、 PCA、 VA 和 BA 均有下降,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治疗后组间两 两对比, 观察组的 MCA、 PCA 和 VA 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 <0. 05)。见表 2。
表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对比(x ± s, cm/s)
组别 n MCA(Vm) ACA(Vm) PCA(Vm) VA(Vm) BA(Vm)
观察组 43
治疗前 80. 5 ±7. 4 68. 4 ±6. 8 53. 6 ±8. 3 45. 8 ±7. 7 47. 9 ±6. 5
治疗后 71. 2 ±5. 3 63. 4 ±6. 1 41. 8 ±6. 2 35. 7 ±6. 8 43. 2 ±6. 1
对照组 42
治疗前 81. 1 ±7. 8 68. 8 ±7. 0 52. 9 ±8. 5 46. 1 ±7. 9 48. 2 ±7. 0
治疗后 75. 4 ±6. 1 64. 1 ±6. 3 45. 8 ±6. 7 40. 6 ±6. 5 44. 1 ±6. 5
4 讨 论
偏头痛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 从血管源学说到三叉神 经血管反射学说、 皮层扩散性抑制等, 研究表明其发病与遗传 因素、 内分泌因素、 代谢因素、 饮食与精神因素有关。偏头痛发 作期的治疗以迅速缓解疼痛为主要目的, 麦角胺类及非甾体抗 炎药等被广泛应用, 止痛效果颇佳, 但频繁滥用导致成瘾性出 现。钙离子拮抗剂等预防治疗类药物可使得大部分的偏头痛 患者头痛频率降低, 但产生的副作用依然明显 [3 ~4 ] 。近年来临 床中常用氟桂利嗪作为偏头痛的首选治疗药物, 氟桂利嗪是一 种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 能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从而降低血管 平滑肌的收缩功能, 减轻或阻止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进而改善 脑血管血流速度, 提高脑组织的耐氧能力。现代研究表明, 氟桂 利嗪能有效缓解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 缩短头痛的持续时 间, 并能减少头痛的发作次数 [5 ] 。
偏头痛相当于中医学 “头痛 ” “偏头风” 等范畴, 其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 主要集中在感受风邪、 情志内伤、 忧思劳累、 久病致瘀几个方面。根据其发病病位, 多属足少阳胆经、 手少阳 三焦经循行区域, 正如张从正在《儒门事亲》 所言 :“额角上痛, 俗呼为偏头痛者, 是少阳经也。 ” 因此治疗当疏肝利胆、 活血止 痛。角孙位于侧头部, 为手、 足少阳之会, 风池位于后头部, 为足 少阳与阳维脉之会, 百会位于头顶, 为诸阳之会, 三穴共取可清 利头目, 疏通少阳经气;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 通于阳维脉, 具有疏风散邪、 发表解热之功, 可和解少阳, 清降三焦之火;阳陵 泉是足少阳胆经合穴 , “合治内腑” , 能疏肝理气, 利胆和胃;丰 隆为足阳明之络穴, 泻之可祛痰利胆, 疏经通络。川芎嗪注射液 主要是川芎的提取物, 有抗血小板聚集、 扩张小动脉、 改善微循 环、 活血化瘀的作用 [6 ] 。
为科学对比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偏头痛的疗效, 笔者选取了 主观指标 VAS 评分法评价头痛的改善程度, 同时选取了客观指 标脑血流速。TCD 是无创伤性的颅内血管检测方法, 能获取偏 头痛患者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脑血管痉挛程度的信号。 研究表明, 绝大部分偏头痛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异常增快, 尤其 是 MCA、 PCA 和 VA 的增快最为明显 [7 ] 。
综合以上数据, 笔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 善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脑血流速均有一定作用, 但接受针 刺和穴位注射治疗的患者的疼痛改善和脑血流速得到进一步 程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另外笔者亦发现, 接受针刺和穴位注 射治疗的患者的发作频率明显下降, 下一步将深入研究。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