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性头痛又称为肌肉收缩性头痛, 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头痛类型, 常见发病原因为生活压力过大、烟酒纵欲过度、饮食睡眠不规律等引起头部肌肉紧张收缩, 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 头部出现“紧箍”感, 典型症状为束带感。对疼痛部位肌肉进行指压测试, 常有触痛或压痛, 有时会出现头发牵拉性疼痛, 患者自述头颈背部肌肉常有僵硬感。该病一般呈发作性或持续性, 病程从数日到数年不等, 其发病因素较多, 且较为复杂, 病情易反复, 治愈难度较大。紧张性头痛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目前西医主要依靠口服药物治疗, 具有一定疗效, 但反复发作率和成瘾性较高, 对人体损害较大。因此寻找一种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较小、预后良好的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的关键。本研究观察了毫刃针焠刺法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0月在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针灸一科就诊的8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 年龄24~86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观察组男17例, 女23例;平均年龄 (50.52±13.42) 岁;平均病程 (3.26±3.11) 年。对照组男13例, 女27例;平均年龄 (45.64±12.06) 岁;平均病程 (4.36±7.65) 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13年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紧张性头痛分类标准ICHD-3, 具体内容如下:①头痛平均每月发作时间≥15 d, 持续超过3个月 (每年≥180 d) 。②头痛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或呈持续性。③头痛至少符合下列4项中的2项:双侧头痛;性质为压迫性或紧箍样 (非搏动性) ;轻度或中度头痛;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不加重头痛。④符合下列2项:畏光、畏声和轻度恶心3项中的1项;既无中、重度恶心, 也无呕吐。
1.3 纳入标准
符合紧张性头痛的诊断标准;颅脑CT或MRI显示无明显异常;年龄18~65岁;近7 d内未进行其他针对紧张性头痛的治疗措施;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继发性头痛患者, 如高血压病、脑外伤后综合征及颅内病变引起头痛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细火针治疗。针具选用北京中研太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细火针 (专利号2007201598573) 。选穴:风府、风门、风池、百会、头维、太阳、悬厘、悬颅, 所有穴位采用速刺针法, 进针深度0.2~0.5 cm。操作方法:确定针刺穴位或部位后, 以75%酒精棉球局部消毒, 左手将点燃的酒精灯移近针刺穴位或部位, 右手以握笔式持针, 将针尖针体伸入火焰外层, 根据针刺深度确定针体烧红的长度。将针烧至通红时迅速针刺穴位, 并迅速拔针, 时间≤1 s, 出针后需要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每3日1次, 每周2次, 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共治疗1个疗程。
2.2 观察组
给予毫刃针焠刺法治疗。使用中德合资马鞍山邦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出产的乐灸牌一次性无菌铝柄套管刃针, 规格:0.60 mm×40 mm。选穴:风府、风门、风池、百会、头维、太阳、悬厘、悬颅, 所有穴位采用速刺针法, 进针深度0.2~0.3 cm, 根据头痛部位每次选择4~5穴针刺。操作方法:确定针刺穴位或部位后, 用75%酒精棉球局部消毒, 左手将点燃的酒精灯移近针刺穴位或部位, 右手以握笔式持针, 将针尖针体伸入火焰外层, 针烧至通红时迅速针刺穴位 (风府、风门、风池的刀口方向与人体纵轴平行;百会、头维、太阳、悬厘、悬颅的刀口方向和帽状腱膜纤维走向一致) , 达到浅筋膜层。出针后拇指在痛点将头皮向周围推拉2次, 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外敷创可贴。每3日1次, 每周2次, 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共治疗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 记录两组头痛持续时间及头痛程度, 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 采用尼莫地平评分法评价两组疼痛程度, 头痛改善程度=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头痛改善程度>90%为临床痊愈;头痛改善程度50%~90%为显效;头痛改善程度20%~49%为有效;头痛改善程度<20%为无效。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紧张性头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临床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40 14 20 5 1 97.5▲
对照组 40 7 11 13 9 77.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 头痛程度评分、头疼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后, 两组头痛程度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 (P<0.05) , 且头痛程度评分、头痛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紧张性头痛患者头痛程度评分、持续时间比较(x¯¯±s)(x¯±s)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头痛程度评分 (分) 头痛持续时间 (h)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0 7.52±1.24 5.32±1.34△▲ 2.31±0.62▲
对照组 40 8.31±1.13 6.03±1.52△ 8.41±2.7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4 讨论
焠刺法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 《灵枢·官针》云:“凡刺有九, 以应九变, 九曰焠剌, 焠刺者, 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刺疗法集针刺效应和温通效应于一体, 通过针、热刺激穴位以增强人体免疫力, 调节脏腑阴阳, 散结止痛[2]。研究表明, 火针具有痛觉激醒作用和改善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 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3]。
毫刃针可以松解软组织粘连瘢痕, 消除肌肉牵拉应力和张力,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无菌性炎症因子及致痛物质吸收, 加上针刺激发脏腑神经传导功能, 最终达到镇痛目的[4]。毫刃针焠刺疗法是一种融合传统泻血疗法、火针疗法、刺络疗法、经筋疗法、针刀疗法的复合技术, 从人体力学平衡角度出发, 通过改变局部失衡结构, 调整机体平衡。传统中医经络学说中有十二经脉和十二经筋之分, 十二经筋主要作用为连接筋肉骨骼、利关节屈伸活动, 保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黄帝内经》中有:“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是谓五劳所伤。”“五劳”的产生是某种活动过“久”, 而劳累紧张、情志失调均可以使肌肉紧张挛缩, 引发头痛。西医解剖认为筋膜广泛存在于体内各个组织器官之间, 对各组织器官起到支持、限制、保护作用, 肌肉直接附着于筋膜, 当肌肉收缩时, 可同时牵拉筋膜, 使筋膜受力, 将力传感到骨和其他组织, 完成各项运动, 故筋膜牵拉受损, 肌肉变短, 使人体空间变小, 从而出现疼痛、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毫刃针焠刺法是一种按照筋膜走向施治的方法, 融合手法、针法、复位、松解为一体, 简单方便、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05-109.
[2] 万红棉.火针联合疗法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C]//山东针灸学会第4届全员代表大会暨山东针灸学会第1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山东针灸学会, 2018:4.
[3] 王浩然.火针焠刺的八大功效与应用辨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 24 (1) :94-96, 124.
[4] 刘霜, 王伟.近5年刃针疗法临床应用进展[J/C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 (35) :7346, 7350.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张琳 杨振霖 何清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