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儿科>少儿保健>正文

小儿夜啼,啼哭不安,中医捏脊疗法

四时辨体捏脊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夜啼

夜啼是指婴儿入夜啼哭不安, 时哭时止, 或每夜 定时啼哭, 甚则通宵达旦, 但白天如常的一种病证。 又名 “惊啼 ” 、 “儿啼” 等。临床上心经郁热, 脾胃虚 寒者多见, 以四时辨体捏脊推拿疗法治疗收效颇为 满意, 且可避免患儿药石针砭之苦, 患儿依从性较 好。现报道如下。

患儿男, 11 个月。入夜哭闹不安 1 个月, 于 2013 年 7 月 28 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儿科门诊。其母代诉: 近 1 月来, 患儿每晚约 9 至 10 时即开始哭闹, 父母抱在怀中稍缓解, 夜里通 常哭闹 3 ~ 4 次, 凌晨方能入睡。患儿口服中药困 难, 食入即吐。多方求医, 无良效。患儿孕 35 周早 产, 出生体重 2. 2 kg, 患儿母亲乳汁不足, 现以配方 奶喂养。患儿饮奶量小, 稍多即吐, 平素大便不成 形, 偶有奶瓣。于当地儿童医院行相关化验检查已 除外肠套叠、 佝偻病、 神经系统病变等引起的病理性 啼哭, 且日间饮奶活动如常。未予明确诊断和治疗。 遂就诊于本院儿科门诊, 刻诊: 面色苍白, 舌尖红, 苔 黄, 指纹色淡红达风关。中医诊断: 小儿夜啼, 辨证 属于心热脾虚。西医诊断: 反复啼哭。治疗原则以 健脾宁心安神为主。推拿采用四时辨体捏脊法操 作: ( 1) 常规捏脊。患儿俯卧, 让头略高, 臀部略低 的体位, 取脊背正中线, 从尾骨起至 C 7 。即沿着督 脉循行路线, 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 自第3 遍起每捏 3 下提 1 下, 反复捏 5 ~ 6 遍。( 2) 四时辨体取穴。 患儿本属心经郁热, 脾气不足, 且发病时正值夏季, 夏季暑湿邪气较重, 心火亢盛, 脾为湿困, 故泻小肠 俞穴、 心俞穴, 补脾俞穴、 胃俞穴。1 次/d, 前 3 d 无 明显变化, 仅饮奶量稍增, 大便较治疗前成形。治疗 5 d 后, 患儿虽仍睡前哭吵, 但程度减轻, 且哭吵次 数减少, 1 周后患儿睡前哭吵 1 次, 程度明显减轻, 仅持续 20 min 左右, 患儿逐渐安静, 随后酣然入睡 到天亮。遂按前法再治疗, 10 d 后, 患儿夜间哭闹 痊愈。

讨论

捏脊疗法最早记载于晋朝葛洪的《肘后 备急方》 中, 该书详细论述捏脊的部位、 手法及治疗 的疾病, 如 “治卒腹痛” , “拈取其脊骨皮, 深取痛引 之, 从龟尾至顶乃止, 未愈更为之” , 当代医家仍运 用此疗法配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腹泻、 厌食 症、 睡眠障碍等疾病 [1- 3 ] , 收效甚佳。

四时辨体捏脊理论是本院儿科主任医师马融教 授首先提出, 是在传统捏脊基础上, 结合小儿四时生 理、 病理、 体质特点及小儿四时疾病的发展规律, 辅 以按揉膀胱经不同的俞穴以达振奋阳气, 固护一身 之表, 调和脏腑, 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 ] 。本 案患儿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母亲乳汁不足, 失于濡 养, 脾胃气虚, 心火亢盛, 使用四时辨体捏脊疗法, 即 在传统捏脊治疗基础上, 辨证论治, 给予泻小肠俞 穴、 心俞穴, 补脾俞穴、 胃俞穴推拿手法治疗, 达到调 阴阳、 理气血、 和脏腑、 通经络、 培元气的目的, 既能 健脾补虚, 又能清心解郁, 宁心安神, 达到满意治疗 效果。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张圆

上一篇:儿童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中医针灸传统的特色疗法

下一篇:小儿脑瘫,脑性瘫痪,中药推拿针灸疗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