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儿科>少儿保健>正文

施穴针刺治疗脑瘫的作用机制

柳少逸运用针刺辨证施穴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经验介绍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因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本病属于中医“五迟”“五软”“痿证”等范畴。《诸病源候论》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四五岁不能语候”的描述,《小儿药证直诀》中有“长大不行,行则脚细;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的记载。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尚无可靠的治疗手段,针灸等中医适宜技术治疗效果较为可靠。本文主要介绍柳少逸先生运用针刺辨证施穴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经验。
 
1 病因病机
先天胎禀不足,后天失于调养,导致肾元亏虚,筋骨、脑髓失养,脉络闭阻所致。
 
1.1 胎禀不足,肾元亏虚
人始生,先成精,精血充足方可荣脑髓。父母体弱,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肾元亏虚,不能上荣于脑,脑髓不能实,骨髓空虚,成长受阻,出现智力低下及站立、行走、饮食、言语落后等表现。
 
1.2 肝肾不足,阴虚风动
肾主骨藏精,肝主筋藏血,肝肾不足,精血乏源,筋骨失濡,手足徐动,或出现舞蹈样动作,头或全身震颤。
 
1.3 脾肾虚弱,营卫失调
出生后护理不当,或平素乳食不足,哺养失调,或体弱多病,或大病之后失于调养,以致脾胃亏损,气血虚弱,筋骨、肌肉缺乏滋养而成。
 
1.4 筋脉失养,风痰阻络
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健运失司,聚湿成痰,痰阻脉络,出现肢体强直不用、抽风等症状。
 
2 针刺治疗脑瘫的作用机制
针刺治疗脑瘫,当以平秘阴阳、通调气血、调整脏腑经络为大法,遵循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
 
(1)胎禀不足,肾元亏虚者,施以培补肾阴肾阳。取督脉腧穴益元荣脑,充骨填髓。此据“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之理。任脉行腹正中线,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为“阴脉之海”而“主胞宫”,任脉腧穴有益阴填精、益元固本之功,可取之。脾经、胃经腧穴,以培补后天之本,益气血生化之源,此宗“治痿独取阳明”之理。培补阴阳,调补冲任,养肝肾,益精血,方使脑髓得补。
 
(2)肝肾不足,阴虚风动者,按中医“瘛疭”辨治。根据《黄帝内经》中“心脉急甚者,为瘛疭”“脾脉急甚者为瘛疭”“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之理,行肾经、脾经腧穴补益之法,以益肝肾,养心脾,而达养筋骨之治。督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总督一身之阳经,督脉腧穴可调节阳经气血,阳明经穴培补后天之本。肝肾精血得充,筋脉得濡,而病愈。
 
(3)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抬起困难,运动障碍明显,失语和智力低下者,多为脾肾虚弱,营卫失调。究其病因,多为先天胎禀不足,元气虚惫,髓海空虚,督脉失约而致阳气虚衰为病。取督脉、阳明经穴益肾补先天之本,健脾和胃,补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是关键,保扶阳气为本。
 
(4)筋脉失养,风痰阻络者,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而见肢体强直。根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精血同源”之理,首取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激发太阳经脉气;取手太阴肺经络穴、手少阳三焦经腧穴,通利三焦,清利头目,息风定搐;取足少阴肾经腧穴,补肾元之气通达八脉而息风解痉;取足阳明胃经络穴,以联络脾胃两经,杜绝生痰之源。上述取穴共奏和胃降逆、豁痰化浊、养筋柔痉、醒脑开窍之功。
 
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在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一定腧穴,运用补泻手法,作用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等经脉,达到内通脏腑、外达经络、振奋阳气、调和营卫气血、燮理阴阳、调节脏腑的功能。由于督脉总督一身阳气,足太阳膀胱经为五脏六腑背腧穴之所在,故这两条经脉的腧穴是治疗各型脑瘫所必选的。现代研究证实,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多分布在脊柱附近的神经干上,刺激该部位腧穴可活跃周围神经血管,放射到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提高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
 
3 脑瘫的针刺辨证施治
3.1 胎禀不足,肾元亏虚
临床表现: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头颈软,口软,手软,脚软,肌肉软),面色多苍白,舌质淡,脉细,指纹色淡[1]。治法:益元荣脑,调补任督。处方:柳氏治痿九穴刺方合柳氏荣督九穴刺方化裁。取穴百会、膻中、足三里、气冲、上巨虚、下巨虚、大杼、长强、腰俞、筋缩、至阳、大椎、人中。施术要领:百会、膻中平刺7~10 mm;足三里、气冲、上巨虚、下巨虚直刺15~20 mm;大杼、长强、腰俞、筋缩、至阳、大椎、人中,向上斜刺5~10 mm;得气后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百会行补法不留针,余穴行平补平泻法,不留针。每日1次,针刺6次停1次,1个月为1个观察期,3个月为1个评估期。
 
方解:柳氏治痿九穴刺方由气街、百会、人迎、大杼、上巨虚、下巨虚、膻中、足三里、风府九穴组成,实为“濡筋荣髓益血方”“十二经之海方”“气之海方”加足三里组成。气街又名气冲,足阳明经之穴,为治痿第一要穴;百会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处,能荣督益髓,健脾益肾,平肝息风;人迎为足阳明、少阳之会,又为足阳明经之穴,具有调气血、和脾胃、达枢机、通经络之功,为治痿之要穴。气街、百会、人迎三穴合用,名“濡筋荣髓益血方”,具有通调气血、调达枢机、荣督益髓的功效。《黄帝内经》有:“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大杼为手、足太阳经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故有激发经气、荣督益脑健骨之功;上、下巨虚为手阳明、手太阳之下合穴,有通经脉、和气血之功。大杼、上巨虚、下巨虚三穴相伍,名“十二经之海方”,有疏通经络、益督补血之功。膻中为气之会,有益气举陷、通脉导滞之功;百会为诸阳之会,有荣督益髓、升阳举陷之功;风府为督脉与阳维脉交会穴,有荣督通阳之功。膻中、百会、风府三穴相伍,名“气之海方”。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有健脾胃、调气血、通经络之功。
 
柳氏荣督九穴刺方由长强、腰俞、命门、筋缩、至阳、大椎、风府、百会、人中九穴组成,九穴全部取自督脉。长强为督脉络穴,为督脉、足少阴经之交会穴,具有调和阴阳、益肾荣督之功。腰俞为腰肾精气所过之处,具有益肾荣督、强筋健骨、舒筋通络之功,针刺该穴可有效改善脊软无力。命门为治疗肾虚、胎元不足的要穴,有壮阳益肾之功,可温补先天之本。筋缩为督脉经穴,为肝胆之气体现于背部之处,具有强筋健骨、疏经通络、柔肝利胆、健脾和胃、醒神定痫之功,是治疗脑瘫必用之穴。至阳为督脉之阳气自下而上汇聚之处,有益元荣督、宣达阳气、治痿通痹之功。大椎为督脉经穴,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之穴,为治疗脑瘫之要穴。风府为督脉与阳维脉交会穴,有补髓荣脑之功,脑瘫语迟者必用。百会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于头颠之穴,具有荣督益髓、平肝息风、开窍醒神、回阳固脱、升阳举陷之功,其与风府配伍,柳少逸先生名之“髓海补方”,胎禀不足者必用。人中为督脉、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具有开窍醒神、解痉定搐之功,为治疗智力落后、手足痉挛所用穴。两方合用,共奏益元荣脑、调补任督之功。上方为脑瘫施治之基础方。若有足下垂者,可加踝六针(解溪,商丘,昆仑,丘墟,太溪,中封)。
 
3.2 肝肾不足,阴虚风动
临床表现: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头不停摆动,全身震颤,舌质红,苔少,脉细数[1]。治法:益肾荣肝,滋阴息风。处方:柳氏交会八脉刺方化裁。取穴列缺、照海、足临泣、外关、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三里、曲池、合谷、太冲。施术要领:照海、足临泣、公孙、太冲直刺5~8 mm,外关、内关、足三里、曲池、合谷直刺10~15 mm;得气后照海、太冲行泻法,不留针,其余各穴行补法,不留针。每日1次,针刺6次停1次,1个月为1个观察期,3个月为1个评估期。
 
方解:根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理论,选用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脉交会穴,既可以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又可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同时,奇经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的关系密切,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柳氏交会八脉刺方适用于治疗各型脑瘫。
 
《灵枢》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之血气,始于足少阴肾,生于足阳明胃,主于手少阴心,朝于手太阴肺”的记载。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络穴,照海是足少阴肾经腧穴。列缺配伍照海,有通营卫、运气血的功效,而且两穴分别通于任脉、阴跷二脉,取列缺可宣通肺气,育养阴脉,照海维络诸阴。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输穴,通于带脉;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通于阳维脉;两穴配伍,调达枢机,疏肝利胆,通利三焦,多用于治疗手足徐动型、震颤型及共济失调型脑瘫。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通于冲脉;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通于阴维脉;两穴相伍有调心脾之功。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通于督脉;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通于阳跷脉;两穴配伍能缓急止痉。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配伍手足阳明经之足三里、曲池、合谷,能培补后天,使正气强盛。加取足厥阴肝经之太冲调达经气,气血通畅而病愈。如有足内翻者,可加取筋会阳陵泉、肾经原穴太溪,辅取绝骨、丘墟、昆仑;言语不清者,以四神聪穴及哑门、廉泉、通里、心俞、膻中为主,辅取神门、足三里、合谷、涌泉。
 
3.3 脾肾虚弱,营卫失调
临床表现:肌肉松软无力,不能站立,扶立时身体下坠,手软下垂,不能抬举,口唇松软,不能咀嚼,少气懒言,面色无华,饮食少,脉细,舌苔白[1]。治法:益元健脾,调和营卫。处方:柳氏通达原气刺方化裁。取穴合谷、阳溪、腕骨、阳谷、阳池、太渊、神门、大陵、冲阳、解溪、京骨、昆仑、丘墟、太白、商丘、太溪、太冲、中封。施术要领:太渊平刺5~8 mm,余穴直刺5~8 mm;得气后十二原穴行补法,阳溪、阳谷、解溪、昆仑、商丘、中封行泻法,均不留针。每日1次,针刺6次停1次,1个月为1个观察期,3个月为1个评估期。
 
方解:“原”有本原、原气的意思,原穴大部分分布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与三焦关系密切。《难经·六十六难》有“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难经·六十六难》有“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原穴在六阳经中,排列于五输穴之“输穴”后,而六阴经则以“输穴”为原穴。针刺十二原穴,能通达三焦原气,调整内脏功能,且十二原穴都在腕踝关节部位,对手足痿废等病证具有显著的疗效[2]。
 
3.4 筋脉失养,风痰阻络
临床表现:肢瘫,抽风,肌肉阵发性强直,僵硬,颈项强直,伴纳呆腹胀,舌质淡苔腻,脉沉弦或滑。治法:疏肝健脾,开窍通络。处方:柳氏列缺中渚定搐刺方合百脉朝会刺方化裁。取穴列缺、中渚、申脉、照海、丰隆、百会、四神聪。施术要领:列缺向上斜刺5~8 mm,百会平刺7~10 mm,四神聪向百会方向平刺7~10 mm,中渚、申脉、照海、丰隆直刺8~15 mm;得气后申脉行补法,照海行泻法,余穴行平补平泻法,均不留针。每日1次,针刺6次停1次,1个月为1个观察期,3个月为1个评估期。
 
方解: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通于手阳明大肠经,有清热化痰的功效。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有通利三焦、清利头目、息风定搐之功。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有激发太阳经脉气的作用。照海为足少阴肾经腧穴,通于阴跷脉,可导肾元之气通达八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可联络脾胃两经,有和胃降逆、豁痰化浊的作用,配伍列缺、中渚可清化热痰。百会为督脉与足太阳脉之交会点,为诸阳之会,具有升清举陷、醒脑开窍的作用,是治疗窍闭不开、智力低下脑瘫患者及小儿惊风、痫证必取之穴。辅取四神聪,可增加醒脑开窍的作用。如有肢体徐动或震颤者,加取足少阳、督脉之会风池;斜视者,主取足少阴之井穴涌泉,辅取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之会睛明。
 
4 病案举隅
患儿,女,8岁,2018年9月10日初诊。主诉:至今不能翻身、坐、立。病史:其母孕期跌倒,早产2个月,出生后体质量为1.15 kg。婴儿期运动、言语功能发育落后,20个月时会叫爸爸、妈妈,于北京解放军某医院确诊为脑瘫。现症见:竖头不稳,辅助下坐位,脊柱伸展不充分;双手精细动作差,不协调;四肢肌张力2级,双尖足,足内翻,内收交叉畸形;言语、理解认知水平约相当于4岁儿童,需辅助进食。舌质淡红,苔薄白,六脉沉,寸尺脉弱。中医辨证:肝肾不足,筋骨失养,髓海失荣。中医诊断:五迟之立迟、语迟。处方:柳氏通达原气刺方化裁。取穴合谷、阳溪、腕骨、阳谷、阳池、太渊、神门、大陵、冲阳、解溪、京骨、昆仑、丘墟、太白、商丘、太溪、太冲、中封、阳陵泉、绝骨等穴。施术要领:太渊平刺5~8 mm,其他诸穴直刺5~8 mm,得气后十二原穴行补法,阳溪、阳谷、解溪、昆仑、商丘、中封行泻法,留针2~5呼。疗程:每日针刺1次,针刺6 d,休息1 d,1个月为1个疗程。配合认知训练。针刺3个月,患儿双下肢内收交叉步态好转,足内翻明显改善。自行扶持物体左右移动双下肢约5 m;左手三指对捏精细动作可辅助完成;言语较前清晰。
 
按语:运动及言语发育落后属于中医“五迟”之立迟、语迟。早产儿非其时而生,先天禀赋不足,而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荣脑,髓海不充,所以言语、理解认知水平落后。肾主骨藏精,肝主筋藏血,肝肾不足则精血乏源,筋骨失养,各项运动功能不能随年龄增长而生长。由于脾主四肢肌肉,“脾阳根于肾阳”,肾元亏虚,久之脾肾两虚,四肢运动灵活度差。柳少逸先生认为,腕踝部经穴非原即经,刺之能激发脉气,促进经络通畅,气血得以渗灌全身,具有司腕踝矫健之制,故为治痿疾必取之穴。阳谷为手太阳之经穴,腕骨为手太阳之原穴,昆仑为足太阳之经穴,神门为手少阴经之原穴、输穴,四穴均位腕踝部,司腕踝矫健之制。十二原穴均在腕踝关节部,对手足痿废之证均有良效。同时,辅以筋会阳陵泉,绝骨配伍太溪、昆仑,以针刺的近治作用改善足内翻症状。
 
5 小结
脑瘫病多因胎禀不足、肾元亏虚、元神不足所导致,治疗应当益肾荣脑,补血益神,使填精有源,摄纳有机,筋骨有养。柳少逸先生认为,针刺治疗选方配穴以严谨、穴少、精当为要,充分运用特定穴、对穴、五输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腧穴、募穴、郗穴、络穴等配穴法。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与手足三阳经和阳维脉交会,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能调节阳经气血,主司人体生殖功能,反应脑、髓、肾的功能正常与否。柳氏治痿九穴刺方、柳氏荣督九穴刺方具有益元荣脑、调补任督的作用,是脑瘫施治的基础方。阳明经多气多血,本着“治痿独取阳明”的理念,治疗中手足阳明经穴的配伍常用,在治痿通痹、解决肢体功能障碍的同时,兼顾调和阴阳,益肾荣督,改善智力低下、言语不利、沟通障碍等症状。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进行针刺的辨证施治,重视病因,配伍精巧,方中有方,体现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紧密关系,达到平秘阴阳、调通气血、调整脏腑经络的功能,最终治愈疾病的目的[3]。
 
参考文献
[1]柳少逸.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柳少逸.经络腧穴原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3]柳少逸.脑瘫中医治疗康复技术讲稿[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任帅花

上一篇:从鼻论治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 儿童腺样体肥大

下一篇:小儿脑性瘫痪 中医针推结合治则治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