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儿科>少儿保健>正文

小儿惊风病治法 运用所立摩方

柳氏广意派推拿术治疗小儿惊风浅析
 
惊风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以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证候。惊风病名最早见于宋代《太平圣惠方》,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柳少逸先生为山东中医药学会民间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小儿推拿外治分会副主任委员,熟谙经络理论,致力于针灸术、柳氏广意派推拿术的研究和推广,提出“内络系统”理论,临床辨证思维以方证立论,立有针方、灸方、摩方。柳少逸先生治疗小儿惊风常用摩方有“涌泉慢惊风摩方”“《神灸经纶》百会急惊风摩方”等,辨证选方,疗效显著。今不揣浅陋,抛砖引玉,浅析柳少逸先生运用所立摩方治疗小儿惊风的经验。
 
1 急惊风
1.1 临床表现
多发高热,体温常在39 ℃以上,表现为面红唇赤,气急鼻煽,烦躁不安,啼无涕泪,转而神志昏迷,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脊背强直,四肢抽搐,颤动。因食物积滞引起惊风者,可见脘腹胀满,便秘,舌苔厚腻等症状;痰湿内阻者,可见喉中痰声辘辘,咳吐不利,呼吸急促,舌苔白腻等症状。
 
1.2 证候分析
《幼科发挥》云:“急惊风有三因,有外因而发热者;有内因伤食而发热者;有不内外因者,如有惊恐或客仵中恶得之。”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易感受外邪,从表入里,郁而化火,火盛炼津生痰,热极生风。所以病之初起,往往表现为先有外感表证,转而引动肝风。严重者逆传心包,可见发热、头痛、项强、神昏、抽风等症状。饮食不节者,因食滞胃肠,痰热郁结,壅塞不消,气机不利,郁而化火,痰火湿浊之邪蒙蔽心包,引动肝风,而见脘腹胀满、便秘、苔厚腻、惊厥等症状。暴受惊恐引发者,因惊则伤神,恐则伤志,导致神志不宁,惊惕不安,进一步则痰涎上壅,蒙蔽清窍,引动肝风而发为惊搐。
 
1.3 治法
柳少逸先生对于急惊风的治疗,以清热豁痰、镇惊息风为基本大法,益髓荣脑,调达气机,开窍醒神,止惊定搐。外感惊风者,以疏风清热、息风镇惊为主;痰食惊风者,以消食导滞、涤痰镇惊为主;惊恐惊厥者,以镇惊安神为主。
 
1.4 代表方
《神灸经纶》百会急惊风摩方。①摩方的组成和定位。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水沟:在面部,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大敦: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行间:位于足背侧,大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囟会: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上星: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率谷: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间使:前臂掌侧,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太冲:在足背,当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印堂: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②组方分析。柳少逸先生认为经气聚集通行是需要道路的,这些共同的道路就是“气街”,“气街”的作用就是适时调整经气的运行而不受阻[1]。《灵枢》云“头有气街”,当穴在百会,百会能通达髓海,有益肾荣督补髓、息风定搐之功。本组方及临床化裁来自于《神灸经纶》。小儿急惊风手足搐搦者,百会伍人中、上星、囟会、印堂,以开窍醒神,定搐制挛;率谷调达气机;大敦、行间、太冲养肝血而息风定搐;间使宁心制厥;尺泽疏调上焦气血,畅达宗气,止痉定搐。③辨证化裁处方。神志不清者:开窍醒神,掐人中,拿合谷,掐端正,掐老龙,掐五指节,十宣、威宁、肩井、仆参各掐3~5次,强刺激,掐后按揉,以缓解疼痛。抽搐不止者:止惊定搐,揉小天心、总筋各1 min;拿合谷、曲池、肩井、百虫、承山、委中各50~100次。肝风内动者:息风揉筋,清肝经200次,拿风池、肩井各100次,推天柱100次,捏脊8~10次,按阳陵、拿承山各50次。痰浊壅盛者:导痰开窍,清肺经、推揉膻中各100次,揉天突、中脘、丰隆、肺俞各100次,猿猴摘果、按弦搓摩法各50~100次。痰食惊风者:消食导滞,补脾经、清大肠各100次,揉板门、中脘、天枢各200次,摩腹100次,揉脾俞、丰隆、按揉足三里各100次,推下七节骨80~100次。外感惊风者:疏风镇惊,清热泻火,清肝经、清心经、清肺经各100次,退六腑、清天河水各100~120次,捏脊8~10次,掐揉二扇门50~100次。肺热郁闭者:清热宣肺,清天河水100~150次,退六腑100~150次,清肺经、心经各100次,捏脊8~10次,掐揉二扇门10~20次。④操作施术。急性发作时,急掐人中、老龙、五指节、十宣,强刺激,掐后按揉,各3~5次。非发作期,按揉百会、水沟、囟会、上星、印堂各200次;揉大敦、行间、太冲、率谷、尺泽、间使、太冲各100~120次。昼发者揉申脉300次,揉照海150次;夜发者揉照海300次,揉申脉150次。最后以对拿太溪、昆仑收功。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
 
2 慢惊风
2.1 临床表现
多见面色苍白,嗜睡无神,两手握拳,抽搐无力,时作时止,也有沉睡中突发痉挛者,四肢厥冷或频繁眨眼、点头耸肩者。
 
2.2 证候分析
慢惊风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或急性期失治误治,正气暗伤,邪气留恋,以致虚风内动,筋脉拘急而发;或因体弱多病,脾肾素虚,或久泻伤阴,形成慢惊风。①土虚木亢证:久泻伤阳,脾阳伤,而症见形神疲惫,面色萎黄。阳衰寒湿内生,而症见不欲饮水,大便稀薄,色带青绿,时有腹鸣,四肢不温。土弱则木乘,故见神志不清,时作抽搐,舌质淡,舌苔白,脉沉弱,指纹色淡,此乃脾阳虚弱之象。②脾肾阳虚证:脾阳不足,肾阳衰微,元气虚弱,火不生土,寒气上泛,见面色白或灰滞,舌苔薄白,不渴。脾主四肢,脾失健运,故见口鼻气冷,四肢厥逆,沉睡昏迷。脉象沉细,亦为脾肾阳衰之候。③阴虚风动证:由急惊风或温热病后迁延而来。热病伤阴,肝肾不足,阴虚内热,故见虚烦低热,形疲神衰,面色时潮红。阴虚阳亢,水不涵木,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见肢体拘挛,时时抽搐。手足心热,舌红绛少津,脉细数,指纹色紫,皆为阴液干涸之象。
 
2.3 治法
柳少逸先生对于慢惊风的治疗,强调重在治本,当以温中健脾、温阳祛寒、育阴潜阳、柔肝息风为治疗大法,益肾元,健脾胃,化痰定搐。土虚木亢者,治宜温运脾阳,扶土抑木;脾肾阳衰者,治宜温补脾肾,回阳救逆;阴虚风动者,治宜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2.4 代表方
涌泉慢惊风摩方。①摩方的组成和定位。涌泉:在足底,屈足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中脘: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当脐中上4寸;京门: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食窦: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天枢: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上旁开2寸;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②组方分析。涌泉有补益肾元之功,肾阳充则火旺土健,有健脾渗湿之功,以杜绝生痰之源;肾水足,则水足肝柔,有松筋缓节之功,而无筋脉挛急之弊。中脘是胃的募穴;食窦能接续脾脏真气;天枢具有通行中焦、斡旋上下之功;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四穴配伍,有健脾和胃、化痰渗湿、培补气血、宁心定志之功。京门既是足少阳胆经腧穴而调达枢机,又是肾经募穴而补益肾元,有荣脑益智、开窍醒神之功。③辨证化裁处方。治搐先于截风,治风先于利惊,治惊先于豁痰,治痰先于解热,若四证具有,又当兼施并理。脾肾气虚者:健脾和胃,培补元气,加补脾经120次,补肾经120次,推虎口三关80次,捏脊8~10次。土虚木亢者:温运脾阳,扶土抑木,加摩食窦200次,揉天枢150次,运内八卦80~100次,揉板门、章门100次。脾肾阳虚者:温补脾肾,回阳救逆,加摩肾俞、脾俞、膏肓俞各150次,摩脐100次,摩丹田120次。阴虚风动者:育阴潜阳,滋水涵木,加揉肾顶120次,揉小天心、三阴交各100次,掐五指节8~10次,揉大敦100次,摩肝俞100次,行二龙戏珠法80~100次。昼发多者,揉申脉200次;夜发多者,揉照海200次。④操作施术。揉涌泉、足三里、食窦200次,揉中脘、天枢、京门各150次。施术最后以对拿太溪、昆仑收功。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
 
3 病案举隅
3.1 病例1
患儿,男,3岁,2019年4月3日初诊。主诉:双目上视,四肢抽搐约10 min。现病史:患儿自昨日因受凉引起发热,体温 38 ℃,鼻塞,咽喉红肿,无咳嗽,无咳痰,在家自服布洛芬、头孢克肟颗粒,疗效不佳;4月3日上午9点发热至39 ℃,出现双目上视,四肢抽搐,急来诊。症见患儿神志不清,面红唇赤,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双目上视,四肢抽搐,指纹青紫。中医诊断:小儿急惊风(外感惊风)。中医辨证:感受外邪,从表入里,郁而化火,火盛生痰,热极生风。治法:开窍醒神,疏风清热,止惊定搐。处方:《神灸经纶》百会急惊风摩方。施术要领:水沟、太冲、大敦掐法强刺激以开窍醒神,行间、囟会、上星、率谷、尺泽、间使、印堂各按揉200次。施术后患儿神志清醒,遂以本法加头部四大手法、揉小天心,拿申脉300次、照海150次,对拿太溪、昆仑各50次。连续治疗10 d,未复发。处方微调,改人中为揉法,其余不变,连续巩固2周,随访1年无复发。
 
3.2 病例2
患儿,男,5岁,2018年7月14日初诊。主诉:频繁眨眼、点头、耸肩6个月,加重并抽搐3 d。现病史:其母述患儿近半年食欲不振,嗜睡露睛,偶尔见频繁眨眼,点头耸肩,近3 d加重,并出现抽搐,未曾治疗,今来诊。诊查时正值发作,见面色苍白,嗜睡,无神,两手握拳,抽搐无力,时作时止,指纹淡青,达风关。中医诊断:慢惊风。中医辨证:脾肾阳衰,虚风内动。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处方:涌泉慢惊风摩方加人中。施术要领:掐人中、涌泉,每穴3~5次,强刺激以开窍醒神。清醒后按揉中脘、京门、食窦、天枢、足三里各300次,揉小天心、三阴交各100次,揉申脉300次、照海150次,对拿太溪、昆仑各50次。每日早晚各1次,10 d为1个疗程。治疗10 d,未再复发。处方微调,改人中为揉法,其余不变,巩固1个月,无复发。
 
4 小结
惊风分归惊、风、痰、热四类,“惊生于心,风生于肝,痰生于脾,热出于肺”。宗“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之论,急惊风治疗有清热、息风、化痰、镇惊四法。柳少逸先生立涌泉急惊摩方,功专益肾荣脑,开窍醒神,镇惊定搐,对急惊风、瘛疭、痫证均有不错的治疗效果,临床可辨证选用。《神灸经纶》百会急惊风摩方,组方取穴相对较多,对小儿急惊风疗效肯定。
 
柳氏广意派认为,小儿有热,热盛生惊,惊盛发搐,又盛则牙关紧闭而生八候,八候即搐、搦、掣、颤、反、引、窜、视8种临床表现。惊风辨证,急惊属阳,慢惊属阴;急惊风属于实热,宜于清凉;慢惊风属于虚寒,宜于温补。柳少逸先生创立之摩方,有是证用是方,体现了柳氏医派以方证立论之法,实为临床应用化繁为简,方便推广。
 
柳氏治惊、痫诸证,重视申脉、照海的应用。惊、痫诸证昼发者施术申脉,夜发者施术照海。《灵光赋》有“阴跷阳跷两踝边,脚气四穴先寻取”之治;《标幽赋》有“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之验。《灵枢·寒热病》云:“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柳少逸先生立“申脉照海交泰方”(申脉、照海),广泛用于治疗不寐、多梦、癫狂等神志疾患,取其平秘阴阳而收敛之功。申脉通达阳气,以升为主;照海顾护阴气,以降为要。申脉为膀胱腧穴,照海为肾经腧穴,前为阳跷脉之起点,后为阴跷脉之起点。二者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表一里,相须为用,则平秘阴阳、定志宁神之功显著。
 
另外,柳少逸先生强调,推拿施术必有收功之法。在上以“舒肩井”法收功,在下以对拿太溪、昆仑收功。昆仑为足太阳经之穴,能输布太阳经气,疏经通络;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输穴,有滋阴益肾之功。对拿昆仑、太溪,乃表里脏腑对穴之伍,共奏通达阳气、输布精津、益气养血通脉之功[2]。宗“病在上,取之下”之法,故惊风之治,以对拿太溪、昆仑收功。
 
参考文献
[1]柳少逸.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柳少逸.经络腧穴原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李卓睿

上一篇:小儿厌食 健脾开胃 中医病案举隅

下一篇:漫话小儿脑积水证治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