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儿科>少儿保健>正文

小儿厌食 健脾开胃 中医病案举隅

廖成荣运用健脾开胃灵治疗小儿厌食经验介绍
 
小儿厌食是一种以长期食欲减退、食量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疾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多见于1~6岁小儿。患儿食量降低,日久可使小儿摄取各种营养物质不足,导致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缺乏,甚至出现贫血、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佝偻病及反复感染等,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中医古籍中无小儿厌食的病名,多归于“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范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小儿厌食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并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廖成荣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廉方传承工作室秘书,《中国民间疗法》青年编委、特约审稿专家,师从杨廉方、高新彦、马居里等多位名医,尽得其传。廖成荣在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的同时,积极探索并施于临床,现将其治疗小儿厌食经验介绍如下。
 
1 脾虚胃弱是小儿厌食的主要病机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灵枢·脉度》言:“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脾胃论》言:“夫脾者行胃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胃既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倦困,心腹痞满,欲吐而恶食。”指出胃的功能与饮食密切相关。脾虚胃弱则可能导致厌食。
 
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脾常不足”,脾胃功能易受损伤。《育婴家秘》中言:“血气未充,肠胃脆弱,神气怯弱,脾不用事,其气尚弱,乳食易伤。”指小儿出生时,体弱脏气不充,若后天喂养中违背“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的原则,出现喂养失当,也可损害脾胃,阻碍运化,导致脾胃虚弱,出现厌食。《诸病源候论》言:“小儿乳哺不调,伤于脾胃,脾胃虚弱,不能饮食。”反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也会出现厌食或食欲下降。《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谓:“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可免积滞之患。”指出厌食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病机以脾胃不和为主。廖成荣在临证中借鉴古籍经典文献,结合现代小儿喂养特点,指出本病病变脏腑在脾胃,发病机制为脾虚胃弱。
 
2 健脾开胃为小儿厌食的主要治则
廖成荣认为厌食的主要病机为脾虚胃弱,提出健脾开胃为小儿厌食的主要治则。廖成荣认为脾虚则运化失常,胃受纳不及或太过,则表现出不同症状。
 
婴幼儿喂养不当,过食过饱,或饮食过于油腻,超过脾胃转输运化之力,发生脾失健运、胃受纳过度而出现厌食,其病理因素多为食滞、痰湿、虫积等。此型厌食病程多在2~3个月,患儿体质较好,有过食病史,症见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而乏味,食后腹胀,口臭,大便干结,面色正常,舌淡红,苔白腻或黄腻等,指纹紫滞粗大。或小儿因病日久,脾胃虚弱,脾虚失运,胃受纳不及,脾胃虚弱,无力运化水谷精微,出现厌食,症见厌恶进食或食欲明显减退,无饥饿感,不贪零食,食而乏味,口渴,大便不调,面色少华或萎黄,舌淡红,苔白或薄腻,指纹淡细。此型一般病程较长,多在半年以上,常伴有汗出明显,易于外感,可能与脾虚肺弱有关。
 
廖成荣治疗小儿厌食时遵守“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原则,强调无论何种证型均以健脾开胃为主要治则,通过实践筛选出以六神汤为主要成分的健脾开胃灵治疗,以达到脾升胃降,脾运正常,胃纳有序。方药组成:太子参12 g,麸炒白术9 g,苍术3 g,茯苓9 g,陈皮6 g,白扁豆15 g,山药15 g,焦麦芽15 g,焦建曲15 g,焦山楂15 g,甘草片3 g。方中太子参为君药,健脾益气,气阴双补,且性味平和;白术、茯苓、山药为臣药,其中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山药、扁豆健脾除湿,醒脾开胃。如脾虚苔白厚腻,则加苍术以重在运脾,理顺脾胃升降之机,使脾升胃健;焦麦芽、焦建曲、焦山楂醒脾功效显著,开胃消食力宏;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一则增强他药运脾之力,二则防补药之滞,以上诸味,共为佐药;甘草甘缓补脾,调和药性,为使药。全方健运兼顾,集健脾、开胃、消滞、化积、益气于一体,体现了健中寓消,消中寓健,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本方焦、炒合用,气味香醇,易于小儿服用。
 
3 兼症顾全,疗效卓越
如小儿厌食伴有汗出明显,视情况合用桂枝汤(桂枝3 g,白芍9 g)或玉屏风散(黄芪12 g,防风6 g)。如小儿厌食合并头摇眼动,脾气急躁,常合用七味白术散加天麻、钩藤;如湿热明显,合用苦杏仁、薏苡仁、冬瓜仁等。廖成荣认为,在辨证的基础上应适当兼顾患儿其他症状,可改善整体症状,提高患儿家属的依从性。
 
4 病案举隅
患儿,男,1岁2个月,2018年5月23日初诊。主诉:厌食3个月,体质量减轻1 kg。家长代诉患儿7个月时开始添加辅食,生长良好,体质量增加较快,3个月前出现食积1次,此后进食下降,甚至不食,仅依靠强喂奶粉进食,3个月来体质量反而下降1 kg,家长经人介绍前来就诊。刻诊:厌食,仅靠强喂奶粉为主,汗出明显,稍微活动则汗出湿衣,伴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夜间易惊醒,余无不适。中医诊断为厌食,辨证属脾虚胃弱,肺气不足。治以健脾开胃,益肺止汗,予健脾开胃灵合桂枝汤。处方:白扁豆、山药、焦麦芽、焦建曲各15 g,太子参12 g,茯苓、白芍、麸炒白术各9 g,陈皮6 g,苍术、桂枝、甘草片各3 g,2剂,每日1剂,水煎600 mL,再将纯药液浓缩至50~100 mL,多次少量频服。2018年5月28日二诊:家长代诉患儿进食量较前明显增加,已达到预期疗效,但还存在夜间啼哭现象,上方加蝉蜕6 g,继服2剂告愈。嘱家长喂养需得当,避免积食再发。
 
按语:本案患儿因食积后出现脾胃损伤,运化不及,导致纳食差,体质量下降;脾虚而不能生金,肺气自然亦虚,从而出现汗出,治疗上应以健脾开胃为主,选用经验方健脾开胃灵治疗,方证对应,收效显著。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黄竹 杜垫玲 罗雁方 袁攀 廖成荣

上一篇:小儿脑性瘫痪 中医针推结合治则治法

下一篇:小儿惊风病治法 运用所立摩方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