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气,作为一种以呼吸短促而不相顺接为主要表现的症状,可见于临床多种疾病,《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谓“短气者,气短不能续息也”。经方体系中,短气可虚可实,虚者见胸阳不足,实者见痰饮阻滞。《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共有10条原文出现“短气”一词,并以专病名称直接体现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另有多条咳、喘、胸痹条文也与之相关。
以下两则医案中患者均以“短气”作为主要诉求之一而求诊于中医,笔者均以经方六经八纲辨证施治而愈,病症及就诊时间虽然相同,但其六经八纲却不同。
太阳病表阳证案
患者女,35岁,2023年11月18日初诊。主诉:心悸、短气数月。自2023年年初感染新冠后出现间断性心悸,上周再次感染新冠后自觉症状加重。刻下:心悸、胸闷、短气,必须用手按着胸口才舒服,乏力,食眠尚可,二便调,近几个月月经量少,偶有肠风下血鲜红,余无不适。舌质红,苔薄滑,脉左滑略浮数,右沉滑略数。
辨六经:太阳太阴阳明合病。
治则:解外降冲镇悸祛饮。
桂枝甘草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桂枝20g,甘草片6g,龙骨(先煎)30g,牡蛎(先煎)30g,茯苓30g,炒苦杏仁10g。7剂,水煎服,日2次。
11月25日二诊:19号自诉服药1剂后次日早上“突然上吐下泻,不过中午就没事了”,并咨询是否接着服药,嘱其照常服药即可,后未见异常。刻下:心悸、胸闷、短气缓解,患者诉“心悸、上不来气儿没有那么严重了”,方证未变,嘱继服前方7剂。
药尽诸症已。
按 《尚书·说命》曾言:“药不暝眩,厥疾弗瘳。”初剂药后上吐下泻实为药中其证的暝眩反应,继服未再出现以及病随药转足以证明此点。《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第6条:“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心悸、“叉手自冒心”、苔薄滑、脉左滑略浮数,辨为太阳证,虽为感染新冠后出现,但外证已缓,冲悸突出,故以桂枝甘草汤略解外证,重用桂枝意在缓急迫降冲悸。胸闷、短气、乏力、月经量少、苔薄滑、脉右沉滑辨为太阴证,里虚寒水阻于心下以致气塞短气,故以茯苓杏仁甘草汤祛饮则短气胸闷自止;又见偶有肠风下血鲜红,舌质红,脉略数,辨为饮郁所化阳明里热之症,饮去则热自清。综合六经八纲分析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治随证立。
少阴病表阴证案
患者男,43岁,2023年11月18日初诊。主诉:外感病后短气1周。刻下:胸闷、短气,无心悸,动则胸痛甚,鼻流清涕,白天犯困,频频欠伸,畏寒肢冷,口中和,眠差,小便色黄、小便慢,夜尿1次,大便调,舌质淡,体胖大,苔薄白略腻,脉沉细无力。
辨六经:少阴太阴合病。
治则:强壮机能,解表祛饮。
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麻黄6g,黑顺片(先煎)9g,细辛6g,茯苓30g,炒苦杏仁10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日2次。
11月25日二诊:胸闷、短气消失,服药后第2天哈欠即明显减少,胸痛减轻,但偶发,守前方加薤白15g、姜黄10g。7剂。
12月2日三诊:二诊后服药期间胸痛未见发作,昨日运动后出现胸闷、短气、手麻,至某院急诊就医,做心电图等检查未见任何异常。现无不适,故守二诊方去姜黄,细辛减至3g,薤白减至10g,茯苓易茯神,加紫石英10g、檀香10g。7剂,水煎服,日2次。
药尽诸症已,恢复日常锻炼时亦未见胸痛、短气发作。
按 《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无汗恶寒,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鼻流清涕,白天犯困,频频欠伸,畏寒肢冷,口中和,舌质淡,脉沉细无力,辨为少阴证,故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强壮解表祛饮;胸闷、短气,无心悸,动则胸痛甚,眠差,小便慢,夜尿1次,苔薄白略腻,体胖大,脉沉,辨为太阴寒饮,故以茯苓杏仁甘草汤协同化饮缓急。综合六经八纲分析为少阴太阴合病,随证治之。(万国伟 北京核工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