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酸病临床表现为烧心、胸骨后烧灼痛、反食、嗳气等,部分患者伴有夜间呛咳、咽部有梗阻感等症状。本病与现代医学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等疾病表现相似。目前主要从少阳论治,代表性的观点如清代黄元御《素问悬解》所说的“少阳火胜则金败,足少阳化气相火,相火上逆,热客于胃,神扰胆怯,故谵妄善惊。甲木刑胃,故烦心欲呕。木郁土歉,故呕酸善饥”,提示吐酸多因少阳相火旺盛,肝木克脾土,而导致胃气上逆,酸水返出。笔者在跟随天津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袁红霞学习过程中发现,临床上吐酸病机制复杂,常见治疗方药效果欠佳,但从少阴辨证论治吐酸病,可取得良好疗效。
少阳为三阳之枢,少阴为三阴之枢。枢机不利则人体阴阳失衡,百病由生。胃酸之于胃壁二者亦可看作“攻守”双方、阴阳相对的模型。胃壁细胞分泌胃酸消化食物,同时机体的“抑酸屏障”也在发挥着作用,防止多余的胃酸损伤食道。当“泌酸”与“抑酸”二者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则出现反酸之症。明代张景岳《类经》云:“少阳之胜,相火盛也。热客于胃而上行,则为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等病,下行则为溺赤。”少阳在这一平衡中的关键位置已不必多言。笔者认为少阴在这一平衡中的关键同样重要。一方面肾藏元阴、元阳,肾阴上济以制阳明过燥,可促进胃之和降。清代高鼓峰在《医家心法》中曰:“肾旺,则胃阴充足,胃阴充足则思食。”因此症见胃烷灼痛、嘈杂、饥不欲食、胃脘隐痛、大便秘结等属胃阴亏虚者,不能单用滋养胃阴的甘凉之物,可加用滋肾助胃的药物。
案一:少阴阳虚气阻证
杨某,男,53岁,2022年3月23日就诊。主诉:食道、胃脘胀痛,伴后背沉重1年余。现食欲不佳,食后反酸烧心,胸骨后有烧灼感,胃脘部有堵闷、不消化感,时泛恶,偶吐绿色苦水。口腔内唾液甚多,周身恶寒,神疲乏力,多眠睡,大便2日一行,排便费力,成形,小便调。自述情绪较急躁,舌暗红,苔薄白偏少,脉弦沉细。既往史:贲门胃底低分化腺癌。2021年8月30日胃镜检查结果提示食道内肿物、反流性食管炎。行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吻合术、腹腔淋巴结清扫术。
辨证:少阴阳虚气阻证。
治则:温中散寒,理气降逆。
方用小柴胡汤合四逆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生姜4片,炙甘草10g,大枣5枚,制附子10g,干姜10g,吴茱萸6g,当归20g,牡丹皮15g,麦冬20g,阿胶珠5g。7剂,水煎服。
3月30日二诊:反酸烧心已减,纳食渐增,恶心缓解,已不吐苦水,体力渐增,舌暗红胖,苔薄白少,脉细弦缓,大便2日一行,成形,通畅。守上方将干姜改为6g、当归改为30g、吴茱萸改为10g、牡丹皮改为10g、制附子改为15g。7剂,水煎服。食欲转佳,恶心呕吐几乎消失。大便每日1行,通畅,质不黏,小便调。舌暗红胖,舌边有齿痕,中部有裂纹,苔薄白,脉弦滑。
按《伤寒论》第281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阳虚里寒证表现为恶寒、肢厥、下利、神倦、脉微等。临床多见神情倦怠、畏寒、尺肤不温、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夜尿多、舌淡、苔白脉迟缓等症状。选方遵照《伤寒论》第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又有《伤寒论》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故加吴茱萸6g。袁红霞以四逆汤回阳敛津,以小柴胡汤畅少阳气机,加吴茱萸温中降逆散寒,用当归、牡丹皮、麦冬、阿胶以清热凉血、养血补血,兼以平衡大队辛温之品的燥烈之性。
案二:少阴气滞水停证
马某,女,59岁,2021年5月6日就诊。主诉:右胁下闷痛拒按5个月余,饭后明显。自觉矢气少,矢气后痛减。若饮水少则反酸,时泛恶,晨起明显,偶咽痒咳嗽。纳佳,渴喜热饮,半夜口干,口不苦。情绪急躁易怒,发怒时舌根、舌尖有痛感。寐差,每起夜2~3次,醒后难以入睡,头晕阵发,白天亦小便频。大便每日1行,成形,质不黏,双下肢无力,畏寒。舌淡胖,有裂纹,苔薄白,脉沉弦。既往史:胆囊结石(直径1.2cm)、腰椎间盘突出症。
辨证:少阴气滞水停证。
治法:利水降气,散寒止痛。
方用猪苓汤合四逆散加减:猪苓10g,茯神10g,泽泻10g,滑石粉15g,阿胶珠5g,柴胡15g,白芍20g,枳实15g,炙甘草10g,郁金10g,鸡内金20g。5剂,水煎服。
5月11日二诊:药后诸症缓解,矢气增多,矢气后胃脘胀痛减轻,仍双腿乏力,小腹冷痛,喜温喜按,纳可,寐一般,易醒,大便排出困难,前干后稀,不黏,小便时尿道灼热,无尿痛。舌质偏暗,中部有裂纹,苔根稍腻,喜太息,口干甚,自觉服阿胶后口干加重。左脉沉,寸略浮,右脉弦。守原方将白芍改为30g,加海金沙10g、生白术30g,加导赤散(生地黄10g、通草6g、竹叶10g、生甘草10g)。14剂,水煎服。药后诸症几乎消失。
按《黄帝内经》云:“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四逆散着眼于疏利调达三阴之枢机,为少阴之虚郁而设。邪气郁滞,正气不行,“阴阳气不相顺接”,四肢失于温养,故见四逆之证。患者由于少阴气机不利,枢转不力,故不能发挥其枢转阴阳的功能。气机的不畅,水道亦因之失常,水道不畅则小便不利。患者兼见渴欲饮水、不得眠等症,判断其为阴伤水热互结之猪苓汤方证,袁红霞又加郁金以活血止痛、行气解郁,鸡内金健胃消食、通淋化石。药证合拍,应手而效。
案三:少阴阳虚水泛、水停三焦证
唐某,女,51岁,2018年3月5日就诊。主诉:胃胀3日伴反酸。嗳气后则胀缓,胃中水声辘辘,口干喜饮,纳寐一般,鼻流白色浊涕,大便日行2~3次,质黏,不成形,小便调。舌淡胖,舌尖略红,苔薄白、有裂纹,脉弦细。既往史:2017年9月出现胃痞伴间断恶心、呕吐稀水,服中药后好转。
辨证:少阴阳虚水泛、水停三焦证。
治法:温阳利水,降逆和胃。
方用外台茯苓饮、真武汤合左金丸加减:党参10g,茯苓20g,生白术30g,枳实10g,陈皮10g,炙甘草10g,附子10g,白芍15g,黄连6g,吴茱萸3g,生姜20g。7剂,颗粒剂。
3月12日二诊:药后症缓,胃胀几无,纳转佳,寐可。大便日行1~2次,便溏,小便调,双手及面部胀,足底自觉凉,口干欲饮。舌红嫩,有小裂纹,苔根黄腻,脉弦细。守二方去左金丸,将制附子改为15g,加生黄芪20g、天花粉10g、益母草15g。14剂,颗粒剂。药后诸症减轻。
按患者由于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脾阳虚弱,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停三焦为患。三焦为人身之水道,下出肾系,上连于肺,中连脾,外达腠理,内及肠胃,皆与三焦相联。内犯脾胃,脾不治水则呕吐、腹泻。舌体淡胖、脉弦细提示水湿停蓄体内。真武汤为治少阴阳虚、水邪为患的有效明方。清代医家唐容川云:“病左胁痛,及呕酸苦者,肝火也,以金平木,清火生金,其理至妙。”(《血证论》)。明代医家吴鹤皋云:“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金无畏,得以行金令于左以平肝,故日左金。”(《医方考》)。袁红霞以外台茯苓饮运脾气、化脾湿,以真武汤化气行水、调畅三焦,以左金丸平肝降气,三方合用,行气利水,通调水道,效如桴鼓。(张可颐 袁红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