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民间疗法>正文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仲景公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原文为“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是论述气分病的治法。主因是由于阳虚而阴凝,水饮不消,积留于心下,所以痞结而坚,如盘如杯。但是在临床中,该方使用的人很少,因为不好理解仲景公之意。
 
柯韵伯讲:“水饮者,少阴所主。心下者,太阳之部。心下有水气,至于坚大如盘,是五脏之阳已竭也;惟边如旋杯状,尚有一线之微阳。斯时欲利水,则水坚而不可破;欲行气,则气泄而微阳亦亡。非大剂以扶阳,则束手待毙矣。”从该论中,对于“气分”一证之险,想必大家都有所同感吧。然而若论该证,显然第31条中所言“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不是“气分”证的病候,但到底什么是“气分”证呢?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大气乃胸中之宗气。“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而“气分”证所讲述的却恰恰是阴阳相失,大气一转,其气若散的病证。仲景公所指出的是,“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即用补的方法则阳气散尽,泻下的办法则会使小便失禁。病危而症重,如何复其胸中之大气?
 
《黄帝内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故在该方中,以附子为君药,破其阴水之寒;以麻黄为臣,取其入营而发散其阴水;桂枝更为起胸中之太阳,以散阴霾,余药佐之,使心下之水饮外达于皮毛,此一汗而营卫之气通,腹中之轮转,犹如疾风骤雨,不终朝而天朗气清如故也。盖气为阳,水为阴,又气为水母,阳旺则水精四布,而气化为汗;阳虚则阴气凝结,水不化而为积矣。今人凡遇此证,非用峻剂以利水,即以香燥以行气,于先圣之法畏而远之,宁死而不敢服,可胜道哉!以上为柯韵伯语。
 
此生死危症,故临床时不得不细审之。《难经》曰:“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朱进忠先生生前常常讲毫厘千里的问题,中医学的纲领无非就是八个字: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学中医的人都知道,但是在临床辨证中又常常忽视,舍弃其本而竞逐其末,把辨证论治挂在嘴上,却不知道念的是哪一本经,生死大事,岂能儿戏。八种问题可能同时显现,但是总有其根本的问题体现得比较突出,基本上什么问题突显,那么什么问题即是主症。至于夹杂症同时出现,那辨证的比例,也就是用药的比例,对于该问题先哲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诊治经验,只要认真地去发现,多得让人数不清,其实这就是中医学秘方的由来。
 
至于该方的作用,主要是通彻表里,使阳气通行,阴凝散尽,水饮自消。(冯向东)

上一篇:椒艾洗药治脱疽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微创手术后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