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外科>骨伤科>腰伤痛>正文

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齐氏正骨法

传统特色正骨疗法传承及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经验介绍

本文所介绍的传统特色正骨疗法(简称齐氏正骨法)是指 在河北省磁县西王庄卫生室工作的齐秀亭、 张和平大夫在临床 工作中惯用的一套治疗骨伤科常见疾病的手法、 固定、 用药及 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的特色疗法, 该法多代传承, 施之有效、 价格 低廉, 故广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求诊者众多。笔者已介绍过该法 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 [1 ] “踝关节损伤” [2 ] 的经验, 现就该法的 传承及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综合疗法做简单介绍。

1 齐氏正骨法的传承介绍

齐氏正骨法由齐风祥(生卒年不可考)于 1870 年开创, 相 传得技艺于一游方和尚;第二代传人为齐成(1862 年 ~ 1943 年), 传授给其长子齐永年(1883 年 ~ 1976 年)及三子齐永禛 (1903 年 ~1976 年), 齐永年之子齐克勤(1920 年 ~ 2008 年), 自幼聪慧, 喜好传统医学, 研究阴阳八卦甚精, 亦从其父及三叔 处习得接骨之术, 为第四代传人, 因其下无子, 传于四女齐秀亭, 早年间齐秀亭及张和平兼从齐永禛处学习正骨之法, 为第五代 传人。

清末, 齐家在成安县长巷乡长巷营村(裴家营)耕作且行医 为生, 后迁于磁县城北西王庄, 具体迁徙时间不可考。1963 年 “四清” 时齐永禛进入当地新成立的保健站工作, 并在保健站内 以 “师带徒” 的形式传授齐秀亭、 张和平正骨经验。1981 年成立 磁县西王庄卫生所, 经多年发展, 已成为内外妇儿科俱全、 侧重 于骨伤科的全科诊所, 多次荣获上级单位的表彰, 并在当地享 有盛誉。

2 齐氏对腰背肌筋膜炎的病理病机认识

齐氏认为, 腰背肌筋膜炎属于祖国医学 “腰痛病” 范畴。多 因六淫外邪、 慢性劳损伤等作用于腰背部(主要侵犯督脉、 足太 阳膀胱经、 足三阳经筋等), 致局部气滞血瘀, 壅滞经络经筋, 凝 涩血脉, 不通而痛;或有先天禀赋不足, 或年老肾脏精气亏虚, 腰 府失其濡养、 温煦, 发为腰痛。西医学认为, 多因劳损或环境气 候原因导致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 渗出及纤维变性 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3 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表现

腰背肌筋膜炎可单独发病, 亦有部分患者可见与椎间盘源 性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 腰 3 横突综合征等疾病 伴发。此外尚不排除部分妇科炎症、 泌尿系结石等患者出现腰 背部疼痛的, 需要在临床中仔细鉴别。腰背肌筋膜炎的常见表 现如下。

3. 1 疼 痛

①部位:腰背部, 尤以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更为明显;②性 质:多为钝痛感;③特点:晨起痛, 日间轻, 傍晚复重, 长时间不活 动或过度活动均可诱发疼痛;④诱发及加重因素:劳累及气候变 化, 如阴雨天或寒冷气候;⑤缓解因素:休息、 热敷、 捶打或轻微 活动;伴随症状:多伴有腰部发凉、 皮肤麻木、 肌肉僵硬痉挛和运 动障碍等表现。

3. 2 查 体

局部压痛明显, 部分患者可引起放射痛;沿竖脊肌走行方向 常可触到条索状硬结。

3. 3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CRP、 抗 “O” 或血沉正常或稍高。X 线检查多 无异常, 部分患者可见腰椎退行性改变。磁共振检查可见腰背 部皮下条片状长 T1、 长 T2 信号, 边界较清, 为渗出的液体信号。

4 疗法介绍

齐氏正骨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理念即 “动静结合 ” “内外 兼治” , 动为医者的手法治疗和患者的功能锻炼;静为合理的休 息, 并在功能锻炼中有一定的动作需要保持;内外兼治体现在内 服药物及外治手法、 外用膏药等相结合。故治疗主要从手法、 用 药及功能锻炼三方面进行阐述。

4. 1 常用手法介绍

4. 1. 1 皮锤频敲

患者俯卧位, 使用橡胶皮锤在痛点附近(多为腰眼部位)重 抬轻叩锤击 9 次, 然后逆膀胱经向近端叩击, 力度逐渐减轻, 达 胸椎中段两侧附近;后顺膀胱经向足端叩击至腘窝委中穴, 同样 力度逐渐减轻。该手法作用是通过一定频率和强度的叩击, 初 步行气散瘀, 梳理腰背部经络气血, 使之循行畅达。

4. 1. 2 掌揉摩压

医者以左手支撑身体, 右上肢沉肩、 肘部略屈曲、 右手抬腕, 以掌根处按压痛点处, 施加压力, 以顺时针方向揉按约八九十 次, 然后以痛点为中心, 逐渐扩大揉按范围。该法仍是疏散经筋 部气血瘀滞, 并有摩腰益肾、 壮火之源的功效, 经过揉压按摩, 患 者多有腰背部发暖感。

4. 1. 3 力推助运

医者侧向患者背部, 双手虎口张开, 双侧拇指相对, 按压在 骶骨棘处, 小鱼际作用于骶髂关节部位, 沿腰椎两侧向背部推 运, 连续 3 次 ~5 次;后面向患者双腿后部, 先左后右, 依次由臀 部向腘窝部小腿后方推运 3 次 ~ 5 次。其作用除上述两点外, 尚有理筋功效。

4. 1. 4 肘尖点揉

医者沉肩, 肘关节极度屈曲, 以肘尖点按于腰背部痛点处, 顺时针方向按压痛点约八九十次, 逐渐扩大点揉范围。该法是 掌揉摩压的力度上的升级, 主要作用仍是舒筋活络, 改善气血 循行, 通则不痛。

4. 1. 5 侧卧斜扳

患者侧卧位, 上方肢体屈髋屈膝, 下方肢体自然伸直, 医者 面向患者, 一肘抵住肩前方, 一肘抵于臀部, 先发力使患者腰椎 做轻微的旋转活动, 感觉患者放松后, 将患者腰部旋转角度稍 加大至某个对抗点后再以寸劲给以快速扳动 1 次。斜扳法是理 顺经筋的重要手法, 讲究发力要轻, 劲道要巧。

4. 1. 6 纵牵甩摆

患者仰卧位, 年轻患者以双手攀住床帮, 年老及体弱患者 需医者助手扳住腋窝, 医者牵患者双踝部并给以牵引, 使双下 肢及骨盆抬离床面悬空, 左右晃动患者躯干, 共计 3 次 ~ 5 次。 然后放松患者, 使患者安卧数分钟后, 逐渐坐站运动。该法主要 是疏散瘀滞的气血, 同时可以松解筋骨粘连。

4. 2 功能锻炼

腰背部筋膜炎的功能锻炼, 主要在于增加腰背肌的力量, 改善腰椎的稳定性, 同时改善腰背肌的柔韧度, 增加腰椎灵巧 性。其中常用的增加腰背肌力量的功能锻炼法有五点支撑法、 三点支撑法、 飞燕点水法等, 改善腰椎活动度的锻炼方法有屈 伸锻炼、 旋转锻炼及复合锻炼法等。以上锻炼法均在骨伤科教 材中有详细论述, 兹不赘述, 现将齐氏正骨法包含的特殊锻炼 法予以阐述:该复合锻炼法取自太极拳中的云手结合易筋经动 作, 特色是以双髋及双肩的动作带动腰背部的旋转及轻度的屈 伸运动, 达到锻炼且放松腰背肌的功效。患者站立, 双腿自然分 开, 双膝略屈曲, 双臂自然下垂, 左脚向左侧迈出小半步, 脚尖朝 前, 身体重心右移, 身体略转向右侧。同时右肩略后撤, 右手略 下按, 左手自腰前至右胸再行至面部(掌心朝向面部), 双眼视 掌心, 颈项部随之旋转, 左手至左肩部时, 身体重心随之左偏, 腰 椎左旋, 面向左前方。此时右手自右腰部左推, 并旋向左胸、 经 面部, 同时左手下按至腰部。以上动作同太极拳云手。此时腰 部右旋, 右手经面部后掌心朝外, 右肘右掣, 右手攥拳, 拳心向 外;左手下按后攥拳, 拳心向下, 挺胸, 抬臀, 提腰。然后收步, 双 臂归于原处。左右交替进行。该锻炼不断改善腰椎活动度, 尚 可锻炼腰背肌肌力, 同时因为双肩、 髋及胸部的带动, 增强了整 体性, 最终改善人体体质, 增强新陈代谢能力。不但对于腰痛大 有裨益, 同时对改善心肺功能、 增强免疫力等, 均有很好的帮助。

4. 3 用药法介绍

前述及腰背部筋膜炎病因病机, 归纳不过瘀、 虚两点, 齐氏 认为, 单独从哪一点用药治疗均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故在用 药中, 常可见活血与补肾药物同用, 健脾养阴及舒筋通络药物 共用等。临床中, 根据患者病情及脉象进行辨证施治, 常用活血 化瘀、 行气止痛类药物有当归、 赤芍、 三棱、 莪术、 乳香、 没药、 丹 参、 地龙等;祛风除湿、 舒筋通络类药物有狗脊、 千年健、 秦艽、 防 风、 独活、 羌活、 威灵仙等;益肾温阳、 散寒化湿类药物有二乌、 锁 阳、 淫羊藿、 干姜、 乌药、 杜仲等。另外在临床中常用成药有独活 寄生丸、 伸筋丹、 痹祺胶囊等。常用外用药物包括伤湿止痛膏、 活血止痛膏、 通络祛痛膏等。

4. 4 其他治疗方法

腰背部筋膜炎有固定痛点且病程较短的可予以局部封闭 疗法, 效果良好:痛点处消毒后铺一次性无菌洞巾, 以 5 mL 注射 器抽取利多卡因及曲安奈德混悬液约 3 mL, 痛点得气后注射。 部分患者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痛处面积较大, 此法效果往往 欠佳。另外还可给以中药溻渍并磁热疗法治疗, 效果可。部分 患者局部可触及结节, 可予以小针刀治疗。

5 小 结

腰背肌筋膜炎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病程长, 病情 不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该病的治疗基本贯穿了整个 人类史, 最为出名的专论即为《黄帝内经刺腰痛论》 , 该篇详细 论述了腰痛以经脉分类的方法, 描述了相应的证候特点及针刺 治疗的办法。另外, 高熙静等 [3 ] 通过整理 《黄帝内经》 中有关腰 痛的条文, 探析了该书对针灸治疗腰痛在经脉循行、 辨证论治、 针灸取穴及刺灸操作方面的经验。历代医家对腰痛病的诊治均 做过相应的论述, 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曾编著常见病证中医 文献专辑, 其中的 《痹痿专辑》 就有大量篇幅论述此病。笔者认 为, 磁县西王庄齐氏正骨法治疗本病套路明确, 简单易懂, 疗效 良好, 故在此做简单介绍, 希望有裨益于同道。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冯宇

上一篇:腰扭伤临床经验下关穴针灸疗法

下一篇:针灸是医治腰痛的一线疗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