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外科>骨伤科>腰伤痛>正文

腰肌劳损 孙氏踩跷理筋术介绍

孙呈祥应用踩跷理筋术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经验
 
孙呈祥教授, 第6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第3届首都国医名师, 师从北京著名正骨专家刘寿山, 汲取筋伤科、骨伤科、推拿科各家特长, 结合50余年的临床实践, 在筋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继承刘老经验的基础上, 孙呈祥教授传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宫廷理筋术, 其中用于筋伤病的踩跷法为其特色治疗方法之一。笔者有幸跟师学习, 现将孙氏踩跷理筋术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经验介绍如下。
 
1 孙氏踩跷理筋术介绍
踩跷法, 古称按, 为传统中医推拿的治疗方法, 最早可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其病多痿厥寒热, 其治宜导引按, 是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孙氏踩跷理筋术来源于燕京著名的推拿流派宫廷理筋术推拿[1]。宫廷理筋术起源于清宫廷上驷院绰班处太医文佩亭, 文佩亭继承前人中医推拿和宫廷正骨理筋手法, 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的基础上口传心授于刘寿山。刘寿山于1959年以“宫廷正骨理筋手法”成为北京东直门医院骨科开山鼻祖, 并将继承的“踩法”用于临床和教学。第3代传人孙呈祥, 将踩跷法用于伤筋的治疗, 自制踩跷工具并归纳九式十六法用于临床, 奠定了孙氏踩跷理筋术的技术基础。目前以李东红等为主的我辈第4代传人, 改进踩跷工具, 并将其广泛运用于各类筋伤病及内伤杂症的治疗。历经几代人的发展, 孙氏踩跷理筋术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并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孙氏踩跷理筋术秉承宫廷理筋术“轻、柔、透、巧”的手法特色[2], 治疗以“筋喜柔不喜刚”为原则, 强调脚法是踩跷法治疗疾病的基础, 只有理解、掌握并运用好脚法, 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基本脚法有揉、压、切、蹬、点、推、抹、拨、摩、滑、搓散、分推、击打、小碎步、跷法、趾行法等16法。同时, 强调医者习练功法的重要性, 认为功法可以提高医者的身体素质, 掌握人体基本运动原理, 从而提高脚法操作技能和临床疗效。同手法相比, 孙氏踩跷理筋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受力面大、渗透力强、可持久操作、节省体力等方面。
 
2 慢性腰肌劳损病因病机
慢性腰肌劳损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又称为慢性腰背肌筋膜炎、慢性腰部软组织劳损等, 是指腰部软组织长期受到慢性、损害性刺激, 造成腰部肌肉、韧带、筋膜等组织慢性损伤, 出现缺血、变性、渗出、粘连等[3]。本病以腰背部、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 劳累后加重, 休息后缓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发病率占腰腿痛患者的80%[4]。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 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近年来临床观察发现中青年人发病也占相当比例, 并呈上升趋势[5]。
 
慢性腰肌劳损属于中医“痹证”“筋伤”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 本病多为长久劳作所致, 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是谓五劳所伤。”可见劳逸不当, 气血失调, 易造成软组织劳损。又因跌仆伤筋, 导致经络受损、气滞血瘀, 如《圣济总录·伤折门》所说“若因伤折, 内动经络, 血行之道, 不得宣通, 瘀积不散, 则为肿为痛”。再因“腰为肾之府”, 如《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所指:“腰痛, 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 风寒湿热痰饮, 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 或从标, 或从本, 贵无失其宜而已。”
 
3 孙氏踩跷理筋术之治腰九式
孙氏踩跷理筋术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共9式, 每周2次, 10次为1个疗程。患者俯卧于特制踩床上, 全身放松。 (1) 扶鞍上马:医者双手扶踩跷床两侧杠子, 双脚置于患者左右大腿后侧肌肉, 以双侧脚掌由上至下轻踩5~8遍, 以让患者适应力度而放松。 (2) 凌波微步:医者脚掌交替按揉双侧“大板筋” (上自脑海, 下至足跟) , 大板筋与膀胱经循经走向雷同, 但覆盖面积较大, 以双侧脚掌踩之可理筋松肉, 疏通经络。 (3) 指点江山:医者以双脚脚趾交替屈伸之趾行法依次点压大板筋3~5遍, 激发精气。 (4) 马踏飞燕:医者双臂支撑双杠上, 屈膝屈髋, 双脚轻放于患者肩胛位置, 以轻柔敏捷的速度搓散肩背肌肉, 顺势向下至肘关节。反复5遍, 松解肩背僵硬肌肉。 (5) 云龙直下:医者双臂支撑双杠上, 身体后倾, 双下肢伸直, 躯干与下肢呈“<”型, 双脚趾上翘, 足跟着力, 从患者颈根部位向下推按, 滑动兼左右摆动, 复合动作至足跟, 松解大板筋, 疏通膀胱经。 (6) 点定乾坤:医者双脚趾尖点或脚跟点压躯干部华佗夹脊、背俞穴, 下肢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 激发经络之气。 (7) 鹤抖双翅:患者小腿下放置软枕, 医者双臂支撑双杠上, 屈膝屈髋, 双脚以外八字轻放于患者小腿, 以轻柔敏捷的速度搓散小腿肌肉, 兼以上下抖动。 (8) 推足助身:患者踝关节下放置软枕, 医者以自己脚跟推按患者脚跟, 依次从患者脚跟推向脚心、脚掌、脚尖及腰部足底反射区, 反复推按3~5遍。 (9) 送故迎新:在以上充分放松肌肉基础上, 可行腰椎斜扳法以整复腰部小关节。
 
4 治疗机制
孙氏踩跷理筋术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 点穴开筋:注重经络、强调点穴为宫廷理筋术推拿一大特点, 在孙氏踩跷理筋术中也同样得以体现。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为治疗腰痛病的要穴, 与手指相比, 用脚趾或脚跟点按穴位可大大增强刺激量, 穴位得气感增强, 从而提高疗效。 (2) 强调大板筋:“大板筋”是为宫廷理筋术独有的称谓, 也是宫廷理筋术治疗腰背部疾患一再强调的部位。大板筋为人体最重要的大筋, 上自脑海, 下至足跟, 与膀胱经循经走向雷同, 但覆盖面积与膀胱经的线条相比要宽, 层次更深。孙氏踩跷理筋术重视大板筋的治疗, 并且对于走形较长、肌肉丰厚的大板筋, 踩跷法有其优势所在。通过双足踩踏于大板筋及膀胱经, 可疏通经络, 并兼调理内脏气血,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实践证明, 双足踩踏大板筋即可明显松解腰背部僵硬痉挛的肌肉, 又能减少松解时引起的疼痛。 (3) 兼顾下肢:除了点按下肢穴位以外, 孙氏踩跷理筋术治疗慢性腰肌劳损还侧重下肢肌肉的放松, 这样既可消除腿部症状, 又可通过经络联系, 改善下肢远端气血循环从而带动腰背部气血运行。 (4) 柔筋理顺:孙氏踩跷理筋术根据病位深浅、症状的轻重, 强调合理的调控, 使用足的自重和摆幅, 对称的收放发力。轻巧柔和使患者不觉其苦, 实则力透筋骨, 功及内脏。 (5) 温经通络:除了一般的点、按、揉等方法, 用双足对腰背部做摩、擦、推等温通类手法, 可进一步加快血液循环提高疗效, 并减少患者的痛苦。
 
同时, 孙氏踩跷理筋术还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1) 受力面大:踩跷时, 脚掌、脚跟受力面宽、渗透力强, 更易达到推拿“均匀、柔和”之度。 (2) 渗透力强:因踩跷的特点, 较容易集中医者之力, 将作用力渗透至治疗部位深层。 (3) 持久操作:人类站立是最能持久的姿势之一, 站立中的脚下治疗, 能长久坚持操作。 (4) 节省体力:可完全借助医者自身的重量, 所以对于操作者尤其对女性及体轻医者更为适合。
 
5 体会
目前针对慢性腰肌劳损的治疗方法包括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 而包括中药内治、中药外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在内的中医治疗手段有其独特的疗效。推拿为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但目前普遍存在重手法、轻脚法的现象, 使得踩跷法运用不够广泛。
 
孙氏踩跷理筋术由清宫正骨理筋手法而来, 有其自身的特色。以宫廷理筋术“筋喜柔不喜刚”为原则, 脚法要求轻柔绵软, 外柔内刚。施术做到“均匀、柔和、有力、持久”, 技法讲究均匀对称、细腻和顺。力量由轻逐渐加重, 使感觉渐次传入深层, 而患者并不感觉皮肉疼痛而是有舒适之感, 疗效突出, 节省治疗时间。
 
应用孙氏踩跷理筋术治疗筋伤, 必须心明足巧, 即所谓“知其病情, 善用脚法”, 治疗后症状大多可缓解及痊愈。以灵活的按跷之功, 可以梳理挛缩筋脉, 从浅至深, 达到病灶之处, 对血气凝滞、肌肉肿痛、筋骨拘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 由于治疗时医者始终以双手控制身体, 力量大小需收放自如, 故要勤于练功, 讲究“脚感”。只有勤加练习, 方可“机触于外, 巧生于内, 足随心转, 法从足出”。
 
除慢性腰肌劳损外, 孙氏踩跷理筋术之九式十六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等各类腰腿痛病证亦有很好的疗效, 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江雁.北京御医学派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2] 王婧, 孙文博.孙呈祥运用宫廷理筋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经验浅析[J].浙江中医杂志, 2016, 51 (8) :557.
[3] 于天源.按摩推拿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2:152.
[4] 柳登顺, 赵立连, 张剑赤.实用颈腰肢痛诊疗手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286.
[5] 冯传汉, 张铁良.临床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925-1934.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王宾 李东红 李多多 尚海 贾守国 王锡友

上一篇:电温针灸治疗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研究

下一篇:不同强度针刺大肠俞与委中对腰脊痛的疗效对比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