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心脑血管病>脑血栓>正文

柔筋点穴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

脑性瘫痪 (简称脑瘫) 是临床常见的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之一, 本病多呈非进行性发展, 致残率极高, 给患儿及其家属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1]。脑瘫在临床中主要分为5型, 其中痉挛型脑瘫发病率最高, 占60%~70%。近年来,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 对该病的致病病因、病理机制的认识也逐渐加深, 然而在针对性治疗上并无重大突破, 主要以康复训练为主[2]。20世纪50年代, 国内外学者针对该病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康复提出了众多的治疗思路, 如依据小儿发育及神经生理学提出的Bobath法, 依据神经冲动理论提出的神经诱导疗法等, 虽然各疗法均有一定的特点, 且理论支持相对完善, 但单一的康复训练均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3]。中医认为, 本病多因元阳不足, 髓海空虚, 肝阴失养, 以致清窍不通, 筋脉拘挛, 四肢关节屈伸不利等[4]。故在针对外部肌肉治疗的同时也应调理脏腑, 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疗效。笔者采用柔筋点穴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进行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16—2017年在河南省儿童医院康复科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 共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治疗组男12例, 女13例;平均年龄 (2.2±1.7) 岁;平均病程 (14.0±4.6) 个月。对照组男13例, 女12例;平均年龄 (2.1±1.5) 岁;平均病程 (15.0±5.2) 个月。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患儿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引起患儿肌肉痉挛、运动障碍的主要病因为脑损伤;可合并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其他功能损伤;疾病出现在婴幼儿时期。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在3个月至5岁;患儿家长了解本次研究内容,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因其他疾病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脑瘫类型为非痉挛型脑瘫;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施术部位皮肤溃烂, 无法进行治疗。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Bobath法进行康复训练。 (1) 通过对抗性训练来矫正患儿异常的姿势及运动方式; (2) 通过修正患儿的颈部、上肢及下肢的垂直直立, 以达到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3) 通过放松性手法如拍打、揉搓等降低患儿的肌张力, 以缓解痉挛。每日1次, 3个月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2.2 治疗组
在上述康复训练的基础上, 以补髓柔筋法进行推拿。 (1) 点揉背部督脉及膀胱经诸穴, 每穴5s, 力度以患儿耐受为度, 重点点揉肝俞、脾俞、肾俞、命门、大椎5个穴位, 每穴20s, 可稍加力度; (2) 患儿取坐位, 术者立于其后, 对风池、百会、四神聪、哑门、天柱等穴位进行点按, 每穴20s, 力度以患儿耐受为度; (3) 揉捏下肢, 术者以拇指螺纹面贴近患儿下肢外侧, 从外踝尖至髂外上脊向内缓慢揉拨, 再以掌根贴近患儿下肢正后方, 轻微下压, 自承扶穴向下直至跟腱, 可轻轻点按委中、三阴交、承山等穴, 每穴20s; (4) 揉捏上肢, 柔和点按肩井20s, 以拿揉法放松上臂后肌群, 点按曲池20s, 轻柔拿捏前臂的前后肌群。以上治疗每日1次, 3个月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采用GMFM66测试量表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参考Ashworth痉挛分级法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进行评价, 显效:痉挛程度降低2级;有效:痉挛程度降低1级;无效:痉挛程度降低不足1级。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以[例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 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治疗后治疗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痉挛型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 痉挛分级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痉挛型脑瘫患儿治疗后痉挛分级疗效比较[例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4 讨论
针对小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神经肌肉相关疾病, 神经反射刺激及成熟的康复训练技巧往往被运用于运动控制的治疗中。研究表明, 除神经反射等功能影响外, 骨骼肌系统和感觉系统等均对患儿运动功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痉挛型脑瘫患儿存在严重的肌张力升高、肌肉僵硬、骨关节排列紊乱等问题, 严重影响其运动功能[5]。Bobath法立论于神经生理及小儿发育知识, 对患儿的肌肉进行持续性刺激, 逆反馈于神经, 促进运动神经系统的改善, 同时纠正患儿的运动异常和姿势异常, 保持其运动时的平衡和稳定, 可控制神经系统中姿势反射的异常, 促进正常的运动反射[6]。
 
中医将痉挛型脑瘫归于“五迟”“五软”范畴, 其病机多与先天禀赋不足, 脑髓失养, 后天气血虚弱以致筋骨濡养不足, 麻痹不用, 故应以补髓养神、柔筋利关节为主要治疗原则。因患儿多禀赋不足, 脏腑柔弱, 其病机复杂, 但仍以阳虚为主, 阳气不升, 气血不运, 故发育迟缓。《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精。”阳气充足, 则筋肉柔和, 阳气不足, 则筋肉失于温煦, 进而拘挛麻痹。督脉总督一身阳气, 膀胱经诸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之处, 对两经诸穴进行点按, 可激发阳气及各脏腑之气, 对患儿筋肉痉挛、发育迟缓均有一定疗效。故笔者采用柔筋点穴法先对患儿背部膀胱经及督脉进行点按。因头部有感觉、运动等中枢神经的反射区, 对头部诸穴进行点按, 不仅可以缓解头部气血运行, 还可以直接针对相应的功能障碍进行治疗, 对患儿脑部发育、运动障碍改善有确切的疗效。在临床治疗中, 笔者发现重刺激手法可快速缓解患儿肌肉的痉挛状态, 但此种方法疗效较为短暂, 在患儿自主运动时又会恢复紧张状态。故笔者以轻柔手法刺激患儿四肢肌肉, 对患儿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周围诸穴进行重点点按, 虽然即时疗效不如重刺激手法, 但疗效持久稳定, 长期疗效显著。本研究中, 笔者采用柔筋点穴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治疗, 结果证实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肌力均有改善, 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柔筋点穴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痉挛状态改善效果显著, 标本兼治, 适合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倪俊伟.脑瘫儿童家长亲职压力特征及干预研究[D].成都:成都医学院, 2017.
[2] 张备, 孙莉敏, 朱俞岚, 等.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 (1) :65-68.
[3] 汤璐.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评估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
[4] 海波, 刘永锋, 何玉海, 等.小儿脑瘫的中医康复治疗最新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17 (4) :14-16.
[5] 王玲玲, 温晓红.不同神经学评估工具及其对脑瘫预测效度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7, 25 (4) :375-377.
[6] 王桂贤, 苏振军.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0 (11) :78-80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张晓东

上一篇:脑出血或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采用体针及康复训练治疗

下一篇:鼻外伤致脑血管损伤漏诊1例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