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心脏疾病>心悸>正文

快速埋线疗法治疗奔豚合并心悸验案

奔豚又名“奔豚气”“贲豚”,以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至胸、咽部为临床特征,心悸是心神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常伴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等症状。奔豚与心悸的临床症状相似,二者合而发病,常易混淆,且易加重彼此症状,然奔豚发自少腹,心悸发于心,两者病位不同,临床对此不难分辨。现代医学中并无“奔豚”病名,研究表明,奔豚与咳嗽、支气管哮喘、心律失常、胃肠道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癔症、失眠等多种疾病表现相似[1]。心悸在现代医学中则对应着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神经官能症等[2]。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可采取多种方法,如中药汤剂、针灸、针药结合推拿、拔罐、埋线疗法等,效果显著,患者依从度较高。其中,埋线疗法是通过对特定穴位的持续性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具有简、便、廉、效、安全等特点,相较于其他中医疗法患者接受度高。笔者发现,运用基于埋线疗法改良后的快速埋线疗法治疗奔豚合并心悸,可提高疗效。现将1则验案介绍如下。
 
1 病案举隅
患者,女,74岁,2021年3月5日就诊。主诉:腹部自觉窜气感甚至气上冲心1个月余,加重1周。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自觉窜气感,甚至气上冲心,发作时常向腹部四周走窜,并自觉全身关节疼痛不适,伴头晕头胀,偶见悲伤欲哭,纳、眠差,二便调,脉搏至数不齐。1周前,患者窜气感加重,遂于我院门诊就诊。
 
刻下症:腹部有明显窜气感,向腹部四周走窜,伴全身关节疼痛不适,头晕、头胀,纳、眠差,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搏至数不齐。查体:肚脐右侧肓俞、气穴、中注部位质硬,按之压痛明显。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西医诊断: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中医诊断:奔豚合并心悸(肝气郁滞、心肾阳虚证)。给予快速埋线疗法治疗。取穴及操作:腹部取阿是穴,足少阴肾经取肓俞、气穴、中注。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医者标出埋线区域。先取10 mL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山东朱氏堂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注射针头,用消毒后的手术剪刀剪一段与针梗同长的3-0羊肠线(山东博达医用可吸收羊肠线),将此段线由针尖端向针座端插入,使该线留在针尖外约1 cm; 后取75%酒精(山东皇圣堂药业有限公司,批号GB/T34855—2017)消毒局部皮肤;提捏皮肤,将埋线针迅速刺入皮肤,后迅速出针,用棉棒按压片刻,用胶布贴敷患处,以防出血。注意事项:①术后嘱患者休息10 min, 待埋线区域无出血后方可离开。②埋线区域24 h内勿沾水。③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劳累。
 
患者当日治疗后自觉腹部窜气感有所减轻;治疗3周后复诊,自诉纳、眠及腹部窜气感出现频次与程度较前均明显改善。埋线处愈合良好。
 
2 按语
奔豚为五积之一,属于肾积[3],以发作时感觉气从少腹向上冲逆,至胸或达咽,烦躁欲死,缓解后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4]。其发病时轻时重,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奔豚多由情志刺激,气机逆乱上冲所致[5]。《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中记载奔豚:“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情志不舒日久郁而化热,引动肾之相火,则相火不安其位,是以下焦冲气上逆,则自觉气上冲胸咽。因此,奔豚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多因心、肾、肝三脏功能失调、阴阳失和所致。冲逆之气上犯于不同脏腑,进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若因肝气不舒,气血不行,可见头痛、腹痛等症状;若肝气犯胃,气逆上攻,故有嗳气、呃逆、反酸等症状;若肝郁乘脾,则见纳少、纳呆;肝郁脾虚,则见泄泻;肝气郁而化热,内扰心神,可见惊悸、心烦、发热、焦虑等。近代医家张锡纯认为:“是以肾虚之人,冲气多不能收敛,而有上冲之弊。”奔豚以肾虚、气失摄纳为本,且与冲气密切相关[6]。从经络角度分析,奔豚证与肝、肾脉及冲、任脉密切相关[7]。《素问·骨空论》谓:“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灵枢·逆顺肥瘦》言:“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支英杰[1]通过整理奔豚的现代文献及临床研究成果认为,奔豚有其独特的辨证原则及治疗方案,其不同于任何一种西医疾病,但可出现于多系统疾病中。
 
奔豚的中医治疗多以平冲降逆、调畅情志、温阳化气及调和心、肝、肾三脏为治疗原则。《伤寒论》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治疗时,随证变法。气滞肝郁化火用奔豚汤(组方:甘草、川芎、当归、半夏、黄芩、葛根、芍药、生姜、甘李根白皮)治之[8];阳虚逆寒用桂枝加桂汤(组方: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治之[9];阳虚饮动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组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治之[10]。除中药方剂外,经络穴位疗法也常用于奔豚气的治疗。西医多针对相应临床表现使用相应药物以改善症状,如循环系统症状常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消化系统症状常用H2受体拮抗剂及质子泵抑制剂,呼吸系统症状常用解痉平喘类药物。
 
心悸是以患者自感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常伴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多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引发[11]。心悸发病与体质偏颇、外感、情志失调、累及他病等有密切关系。心悸以气血阴阳亏虚或邪扰心神为基本病机,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脏相关,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因可总结为体虚久病,心失所养;饮食劳倦,神不潜藏;七情所伤,心神动摇,不能自主;感受外邪,心神不安。治疗上,传统中药方剂仍为治疗基石,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更可根治。遣方用药上,常用安神定志丸(组方:茯苓、茯神、人参、远志、石菖蒲、龙齿)镇惊定志,养心安神;用归脾汤(组方: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补血益气安神;用黄连阿胶汤(组方: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滋阴清火;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组方:桂枝、甘草、牡蛎、龙骨)温补心阳;用苓桂术甘汤(组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化气利水;用桃仁红花煎(组方:红花、当归、桃仁、香附、延胡索、赤芍、川芎、乳香、丹参、青皮、生地黄)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用黄连温胆汤(组方:黄连、竹茹、枳实、半夏、陈皮、甘草、生姜、茯苓)清热化痰[12]。
 
现代医学认为,心悸常对应为心血管疾病中的各种心律失常,是一种由先天或后天引起的冲动形成和/或传导异常导致的心脏疾病[13]。该病可分为自律性心肌细胞发放错误冲动或无自律性心肌细胞出现异常自律而引起的冲动形成异常,还包括折返激动、传导阻滞和异常传导在内的冲动传导异常[14]。治疗上,临床多使用钾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及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埋线疗法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特定的穴位,把不同型号的、可吸收的缝合线如羊肠线埋入特定穴位,进行持续性刺激,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15]。埋线疗法源于《黄帝内经》,是针灸疗法的发展和延伸,是针灸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方法相结合的产物[16]。《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毫针者……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埋线疗法解决了传统针刺疗法无法持久刺激穴位的缺点,通过所埋线体在体内产生的生理、物理、化学刺激,达到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的作用[17]。中医认为,埋线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的作用,因此埋线时患者会有酸、麻、胀、痛感;羊肠线停留在人体内被吸收,以催气、候气调和气血。埋线时所用针体较毫针针体粗,刺激较强,可以克服脏气偏亢,属于“泻”的范畴;后期线体被吸收,刺激较缓而弱,可以填补脏气之不足,属于“补”的范围,通过补虚泻实的刺激过程,可以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理想状态[18]。作为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法,埋线疗法还可作用于神经系统,促进神经细胞修复、脑信号传递及运动功能恢复。研究表明,经埋线刺激所产生的部分神经冲动传入相应的脊髓节段,通过调节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起到调节脏腑的作用;另一部分神经冲动经脊髓神经束上传大脑皮层,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以调整脏腑功能[18]。在操作上,埋线疗法较其他外治法便捷,且显效快,可持续发挥疗效,创伤及不良反应较少。
 
快速埋线疗法是医者在临床上依经验改良而来的,在传统埋线疗法基础之上,医者利用取材方便的注射器针头,即可实现快速埋线。采用快速穴位埋线疗法将线体埋入腧穴,在线体吸收过程中,通过持续、柔和刺激,达到调节气血、疏通经脉、平衡阴阳的长效治疗作用。相较于传统埋线疗法,其提高了埋线疗法的效率,缩短了操作时间,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
 
本例患者年老体虚,肾气亏虚,心阳不振,有心悸病史,且常年忧郁思虑,肝气不舒,日久而肝气郁结于内,故见悲伤欲哭;肝郁日久化热,化而为火,引动肾之相火,火邪上扰清窍,故有头晕头胀;冲气上逆及心,内扰心神,耗伤心气,心失所养,故眠差;冲脉失养,冲气上逆,则自觉气上冲胸咽,出现腹部自觉窜气感,发为奔豚合并心悸。患者高龄,既往有心律失常病史,常规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且已应用参松养心胶囊、中药自拟方(组方不详)等治疗,然临床症状仍发作明显,详细辨证为肝气郁滞、心肾阳虚证,给予快速埋线疗法治疗,腹部腧穴取阿是穴,足少阴肾经腧穴取肓俞、气穴、中注。奔豚乃五脏之积中的肾积,治疗时选取足少阴肾经腧穴可以治疗奔豚。肓俞、气穴、中注此三穴出自《针灸甲乙经》,为足少阴肾经腧穴,肓俞位于脐中旁开0.5寸,为冲脉、足少阴肾经之会,具有调理阴阳、理气止痛的作用,且刺激肓俞可发挥温肾阳、补元气的作用[19]。气穴为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之交会穴,位于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可补益肾气,调理下焦;中注为冲脉、足少阴肾经交会穴,位于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具有利湿健脾的作用。患者脐右侧肓俞、气穴、中注部位质硬,按之压痛明显,配合阿是穴可进一步发挥调理冲脉、补益肾气、理气止痛的作用。通过近部取穴、循经取穴法,采用快速埋线疗法持续刺激腹部阿是穴、足少阴肾经上的肓俞、气穴、中注穴,达到治疗奔豚的作用。
 
综上所述,快速埋线疗法作为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具有操作简单、取材方便、临床适应证广泛等优点,可实现对穴位的持续、柔和刺激,形成一个长效持续治疗的作用,弥补了传统毫针刺法无法持久刺激穴位的缺点,且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该法对很多慢性病及常见疾病可以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效果。埋线疗法是一种有创操作,对医者的临床素养要求较高,整个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保证埋线器具及线体的无菌性,操作环境也应“一人一用一消毒”,防止出现埋线后感染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埋线疗法借助现代彩色超声多普勒技术及其他影像学技术,可实现精准化、规范化治疗,中医特色技术结合现代科技可以做到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守正创新,推动中医特色疗法的进步,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牛文超 姜红菊 张梦贺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上一篇:小建中汤治疗心悸的临床体会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