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神经疾病>眩晕>正文

颈性眩晕运用针刀加艾条压灸疗法

针刀联合清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随机对照研究

颈性眩晕(CV)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椎动脉 供血不足或椎动脉痉挛而导致血流障碍并由此引起 的眩晕综合征, 而在临床中以颈椎病导致的眩晕较为 常见 [1] 。临床上颈性眩晕常呈现反复、间断性发作, 颈项部活动的姿势及幅度对其发作有着直接影响, 同 时伴有眼球胀痛、视物模糊、恶心、胸闷、耳鸣等症 状 [2] 。CV 可突然发病,常在颈部位置突然改变时出 现。CV 多见于中老年人,然而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 变化,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发病率逐渐增加,如果 不提前进行干预,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甚至会影 响大脑供血,导致持续头晕(昏)甚至记忆力下降。 CV 病因较多,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上的治疗手段也 各种各样, 治疗效果也存在多样性及不确定性 [3] , 所 以探求一种行而有效且不易复发的治疗方法尤为迫 切。 笔者近年来运用针刀联合清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 晕,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确诊为颈性眩晕的 60 例患者均来自 2014 年 12 月至 2017 年 12 月安徽省针灸医院康复科,男 28 例、女 32 例,年龄最小 23 岁、最大 70 岁,病程 最短 15 d、最长 30 个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 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0 例。两组 CV 患者 性别、 年龄、 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 P >0.05) ,具有可比性,详见表 1。

表 1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性别/例 年龄/岁 病程/月
男 女 最小 最大
平均 ( x ± s ) 最短 最长 平均 ( x ± s )
观察组 30 13 17 23 70 42±12 0.5 25 5.5±3.2
对照组 30 15 15 30 68 42±13 0.8 30 5.2±3.3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4] 诊断:①眩晕 发作多与颈部转动有关,当颈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 转时, 可诱发眩晕, 常伴头痛、 眼球胀痛、 视物模糊, 或有心慌、恶心。②可伴有神经根症状,如上肢及手 指麻木等。 ③突然发病, 检查时部分患者有水平眼震。 ④颈肌紧张,自觉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棘突下及椎 旁压痛阳性,单侧或双侧臂丛牵拉试验、旋颈试验、 叩顶试验等可见阳性。⑤颈椎 X 线片提示:颈椎骨 质增生,生理弧度变直或反张,部分颈椎张口位片示 寰枢关节半脱位;颈椎 CT 提示:颈椎间盘膨出或 突出。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者; ②积极配合治疗并 能完成治疗疗程者;③近 1 个月内未接受颈椎治疗 者;④治疗过程中未使用其他药物或理疗者;⑤签署 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其他类型的眩晕者;②患有严重心功能衰竭、 心肌梗死、心绞痛、呼吸衰竭、肺结核、重型肺炎等 疾病者;③哺乳期或妊娠期患者;④惧怕针刀不配合 治疗者;⑤药物过敏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采用小针刀配合清艾条隔棉布压灸头部组穴 治疗。

(1)小针刀治疗:嘱患者靠椅坐位,使患者背部 紧贴椅背,颈部微向前屈,充分暴露颈项部和枕部皮 肤(女性患者扎紧头发并向上挽起,男性患者提前理 短发) ,并嘱患者全身心放松,若患者紧张,可播放一 些轻音乐分散患者注意力;在项韧带止点、斜方肌起 点、头棘肌止点、头半棘肌止点、头最长肌止点及胸 锁乳突肌的后侧止点,同时又在椎枕肌起点、项韧带 起点、头夹肌起点、颈夹肌等肌肉起点处寻找肌肉压 痛点、 皮下肌肉硬结、 小结节或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点, 有的阳性反应点按压时会放射至眼眶周围、太阳穴附 近、耳郭周围及枕部、颞部。上述的阳性反应点定位后 用手术记号笔做标记, 常规无菌操作后充分暴露手术部 位,脱碘消毒并将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0.1 g) 、维 生素 B12 注射液(1 mL:0.5 mg) 、曲安奈德注射液 (5 mL:50 mg)按照 2∶2∶1 的容积比例配成混悬 液做局部浸润麻醉, 每个需要手术的点注射该混悬液 0.5 mL,术点麻醉后根据患者胖瘦或颈项部肌肉丰厚 程度选用Ⅰ型 4 号汉章牌针刀, 刀刃平行肌纤维方向 快速进入皮下,然后缓慢依次进入皮下各层组织,避 开颈部的神经和血管, 当刀刃进入软组织病灶内粘连 处、瘢痕处、挛缩处、皮下硬结或条索状物处时,术 者即明显感知到阻力,此时将刀刃旋转 90 ℃,即刀 刃垂直切向病变组织, 行剥离、 松解或切开 (断) 术。 当硬结较大者可将针刀提至皮下, 依上述操作在该硬 结处再切割 2~3 刀,当条索状物较长时,可在阳性 反应点垂直处及沿着条索状物走行方向间隔 2~3 cm 依次剥离或松解,每处 1~2 刀,当刀刃下有松动时 再把针刀提至皮下,随后再沿着结节或条索状物进 针, 感觉刀刃下无阻挡时即可出刀 [5] , 出针后将一次性输液贴贴在创口上,术后休息 12~24 h。若患者症 状完全缓解只做 1 次治疗,针刀操作每周 1 次,最多 行 3 次治疗。

(2)清艾条隔棉布压灸治疗:让患者仰靠坐位并 将颈部靠于椅背上 (避免患者颈部由于治疗时间过长而 诱发眩晕或使原有的眩晕加重) ,取百会、神庭、前顶、 头维、风池、风府、率谷、天柱、玉枕穴,将施灸穴位 处铺上 6~8 层棉布,然后将清艾条(规格:25 g,直 径 1.7 cm,长度 20 cm,批号:Z 32020253)一端点燃 后吹旺艾火, 趁热按到棉布下的穴位上, 当患者觉得穴 位处发热灼痛时将艾条移开, 续灸下个穴位, 移动艾条, 直至灸完所选穴位,一轮压灸过后,再按序持续压灸 20~30 min,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清艾条压灸治疗每天 1 次,每周治疗 6 次,连续治疗 3 周。并在 3 周治疗结 束 3 个月后进行随访。

2.2 对照组

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敏使朗) (卫才(中国) 药业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6 mg/粒)早晚各 2 粒;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胶囊(戴芬) (德国克林格 制药公司,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40548,75 mg/ 粒)每天 1 粒,饭后服用,连续服用 3 周,亦在疗程 结束 3 个月后随访。 若患者有严重的消化道反应时应 即刻停服,并口服胃黏膜保护剂雷贝拉唑(卫才(中 国)药业公司,国药准字:H20090091,10 mg/粒) 治疗,每天 1 次,每次 2 粒,连续服用 1 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 治疗后以及疗程结束后 3 个月随 访,采用颈性眩晕的症状与功能评价量表 [5] 进行评 估。该量表包括眩晕(16 分) 、颈肩痛(4 分) 、头痛 (2 分) 、日常工作和生活能力(4 分) 、心理和社会 适应能力(4 分)5 个单项评分,总评分为 30 分,评 分越高表明临床症状改善越好。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4] 之眩晕疗效评定 标准。治愈:颈性眩晕症状全部消失,治疗结束 3 个 月后随访临床各症状均未出现,疗效指数>95%;显 效:眩晕等症状消除,长时伏案或颈部疲劳时偶有头 晕、颈肩痛、头痛等症状,但经过休息(24 h 以内) 很快缓解,疗效指数>70%且≤95%;有效:眩晕等症 状不同程度减轻,伏案超过 2 h 以上即出现头晕、颈肩 痛、头痛等症状,经 24 h 以上休息才能缓解,并容易 复发,疗效指数>30%且≤70%;无效:眩晕等症状未 改善或原有症状加重,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 [(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价量表总评分-治疗 前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价量表总评分)÷治疗前颈 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价量表总评分]×100%。

3.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均数±标准差( x ± s )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用 t 检 验,其中组间相比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组内相比 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 计数资料用 χ 2 检验; 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价量表 5 个单 项评分及总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价量表 5 个单项 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 具有可比性。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及 随访时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价量表 5 个单项评分及总 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P <0.05, P <0.01) ;与本 组治疗后相比, 观察组随访时除头痛及总评分略有下 降外,余 4 个单项评分较治疗后均有提高(均 P < 0.05) ;对照组随访时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价量表总评分 及 5 个单项评分较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 P <0.05, P <0.01) ;与对照组治疗后及随访时同时间点比较,观 察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价量表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有明 显升高( P <0.05, P <0.01) 。见表 2。

表 2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比较 (分, x ± s )
组别 例数 时间 眩晕 颈肩痛 头痛 日常工作和生活能力 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总评分
观察组 30
治疗前 5.23±1.89 0.85±0.64 0.47±0.15 1.08±0.76 0.77±0.39 8.76±2.51
治疗后 11.97±1.71 2)6) 2.47±0.89 2)5) 1.46±0.52 2)5) 2.41±0.59 2)5) 2.43±0.68 2)6) 20.70±2.16 2)6)
随访 12.06±1.18 2) 3) 6) 2.73±0.67 2)3)6) 1.38±0.46 2)5) 3.06±0.88 2)3)6) 2.61±0.84 2)3)6) 19.51±3.16 2)6) 对照组 30
治疗前 5.47±1.76 0.91±0.68 0.48±0.15 1.05±0.64 0.75±0.62 8.95±2.38
治疗后 6.80±1.43 1) 1.82±0.87 2) 0.96±0.64 1) 1.93±0.71 2) 1.71±0.65 2) 13.90±2.22 2)
随访 5.75±1.27 1)4) 1.03±0.64 1)3) 0.94±0.61 1)3) 1.15±0.69 1)3) 0.79±0.37 1)4) 9.38±2.74 1)4)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5, 2) P <0.01;与本组治疗后比较, 3) P <0.05, 4) 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 5) P < 0.05, 6) P <0.01。

(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3.3%,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 见表 3。

表 3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 效率/%
观察组 30 9 (30.0) 13 (43.3) 6 (20.0) 2 (6.7) 93.3 1)
对照组 30 0 (0.0) 7 (23.3)12 (40.0) 11 (36.7) 63.3
注: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 1) P <0.05。

4 讨论

颈性眩晕(CV)与中医学之“眩晕” “项痹” “痹 症” “颈痹病”相类似。现代医学 [6 - 7] 认为,CV 是由 于长期伏案工作、 颈椎的运动或姿势异常等颈椎长期 劳损所致。随着病程的逐渐发展,渐渐出现颈椎骨质 增生,当颈椎的劳损得不到有效的缓解,会出现颈椎 间盘变性甚至突出, 此时颈部多个韧带也会发生增厚 或钙化,严重者会导致椎管相对或绝对狭窄等,这种 增生或突出的组织挤压相邻的神经根和椎动脉, 严重 者会明显压迫脊髓及交感神经, 当颈部正常的功能失 代偿时就会出现眩晕、头疼、耳鸣、心慌等一系列临 床症状。在上述的病因中,颈部肌肉及软组织病变导 致原有力学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而失调是该病发生的 根本原因。临床治疗 CV 多选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该 药为组胺类 H1 受体激动剂,口服后可扩张内耳毛细 血管,加速耳蜗血流量、改善内耳循环障碍,扩张后 循环系统, 有效增加脑内供血, 改变缺血、 缺氧状态, 可明显改善因多种疾病诱发的眩晕感 [8 - 9] 。双氯芬酸 钠是一种消炎止痛药,能够抑制环氧合酶活性,进而 抑制前列腺素(PG)合成与释放,所以有强大的抗 炎、镇痛作用 [10] 。甲磺酸倍他司汀与双氯芬酸钠联 用,一是改善微循环,二可以消炎止痛,目前是临床 防治颈性眩晕的一线用药 [11] ,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出 现恶心、呕吐、腹泻、上腹痛、胃肠道出血、行走不 稳、焦躁不安及皮疹等不良反应。

针刀医学认为通过针刀可以松解颈椎病变周围 的肌肉和韧带,改善和解除局部组织的粘连,使处于 紧张痉挛状态的颈部肌肉和软组织得以迅速缓解 (一 般 2~24 h 内缓解) ,并对寰枢关节不稳或半脱位有 一定的复位作用, 以重新恢复颈部各椎体和软组织的 力学动态平衡, 使椎间隙变宽、 椎间孔相对容积变大, 并使骨刺对椎动脉的压迫减轻或消失, 从而可以改善 大脑血流量,有效缓解眩晕症状 [12] 。针刀是在针灸 针的基础上, 将针灸针的针尖部做成了现代外科的手 术刀,因此形状似针又似刀。而针刀疗法就是将外科 的“手术刀”与针灸学中的“针灸针”巧妙结合,也 是一种闭合性的松解术,因此该疗法通过“手术刀” 的锋利,对局部病变粘连的肌肉、筋膜及组织进行切 割、松解、剥离,可使粘连的组织松解、并能减轻病 变局部组织压力、加速病变局部的微循环、减轻炎性 反应并加快水肿的吸收, 从而减轻或解除病变部位神 经和血管的卡压, 最终达到明显的疗效 [13 - 14] 。 李少芳 等 [1] 采用针刀治疗 CV, 先在枕下缘找到病变粘连组 织,然后进行逐层松解,结果显示疗效明显。王全 等 [15] 采用经颅多普勒(TCD)分析评价针刀配合中 药导入治疗 CV 的临床疗效,研究表明该疗法治疗 CV 有效,而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头晕症状。

杨骏教授通过近 20 年的研究,在隔物灸的基础 上,研究清艾条隔桑皮纸、隔棉布、隔三七饼、隔姜 等压灸治疗眩晕、胃痛、膝关节炎等,其中清艾条压 灸头部诸穴治疗眩晕疗效尤为显著 [16] 。杨骏老师临 床防治眩晕多精选下列穴位:如百会、神庭、前顶、 头维、风池、风府、率谷、天柱、玉枕等穴,使用清 艾条隔桑皮纸或棉布压灸上述穴位, 并根据患者的感 受和耐受程度调整按压的温度, 并使这种温度保持相 对恒定,当灸至患者感到头晕减轻、头部轻松、眼睛 发紧发涩感基本消失时为最佳,临床疗效最好。清艾 条压灸可以平肝潜阳;风池接近头部,可通调头部气 机,有清利头目、调和气血之功,可以使颈部经气通 畅,气血通利;玉枕、天柱局部取穴,可疏筋骨、通 经络,疏导颈项部气血;头维位居两额,用压灸能够 调理头部经络气血;神庭、风府、前顶穴通督脉,有 通督调神、开窍醒神及抗晕止眩之功;率谷为足少阳 胆经穴,并交会于足太阳膀胱经,灸之有平肝潜阳、 通经止痛之功。通过压灸上述头颈部穴位可疏风通 络、活血止痛、抗晕止眩 [17] 。笔者所在团队研究表 明,清艾条压灸头部穴位,可明显扩张脑部血管,改 善血液循环,此外对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 学均有明显改善 [11] 。

笔者在治疗 CV 中将针刀与压灸结合,通过临床 疗效对比研究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 93.3%,明 显高于对照组的 63.3%。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问题, 如试验分组上未能做到安慰剂作用与针刺治疗 作用完全分离, 以至于无法确定两组对照组是否存在 针刺的治疗作用, 两组对照组之间可能存在的疗效差 异也无法解释,同时也存在研究样本量较少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将进一步研究。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李飞 姜天鑫

上一篇:昏厥亦称晕厥 中医艾针刺灸法刺络法

下一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头晕伴头部沉紧灸脐法配合针刺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