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神经疾病>失眠>正文

失眠 针灸经络穴位以调整脏腑

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方法及疗效观察的研究进展
 
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不满意并影响其日常社交活动的一种主观感受。患者常有难以入睡、睡后易醒、睡眠时间过少、早醒等临床表现。临床有些患者仅有早醒表现, 亦为失眠的症状。失眠不仅严重影响个人的日常社会活动, 更是其他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 其病位主要在心, 其病性虚实夹杂, 但总属虚多实少, 常见于老年人, 因年老肾气不足、阴阳失调而发病。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 失眠在年轻患者中也较常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中国有45.4%的人在过去1个月内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 10%患有失眠症[1]。西医治疗失眠起初有显著疗效, 但长期接受西药治疗的患者容易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因此长期以西药治疗失眠对患者病情并非有益。针灸作为一种绿色疗法, 直接作用于经络穴位以调整脏腑、通达气血、调畅气机, 具有安全、高效、无不良反应的特点, 且疗效显著。现将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方法和疗效观察整理总结如下。
 
1 选穴参考
蒋海琳等[2]收集了15部针灸教材中治疗失眠的要穴, 根据归经对穴位进行分类, 对出现的总频率进行统计, 得出结论:15部针灸教材中有45个治疗失眠的关键穴, 统称其为同功穴。根据其穴位出现频次, 将同功穴分为3个等级。一级选穴 (出现频次14~15次) :内关、神门、四神聪、印堂、神庭、翳明、三阴交、心俞, 共8穴。二级选穴 (出现频次7~13次) :涌泉、足窍阴、行间、照海、申脉、太溪、中脘、腰奇、安眠、公孙、完骨、风池、百会, 共13穴。三级选穴 (出现频次1~6次) :足三里、神道、强间、本神、神堂、大巨、太冲、大都、少海、后顶、丰隆、厥阴俞、阴郄、通里、犊鼻、后溪、囟会、魂门、大敦、志室、大陵、身柱、上脘、十宣, 共24穴。临床研究表明, 针灸治疗失眠可优先选取同功穴, 再根据失眠患者的证型及其具体情况选取其他腧穴配合治疗。
 
2 单一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是用毫针刺入人体的某处穴位, 然后给予一定的针刺手法刺激经络得气, 以达补虚泻实、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2.1 颈夹脊穴
刘琴等[3]将失眠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A、B组, 在治疗各自原发疾病的基础上, 对照组针灸穴位百会、神庭、四神聪、太冲、三阴交、率谷、头维 (后4穴均为双侧取穴) 。观察A组加完骨、风池、天柱、三阴交、太冲、颈夹脊 (两侧穴位) ;观察B组选取对照组与观察A组全部穴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得分, 结果显示观察B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王东岩等[4]治疗失眠患者40例, 在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口服艾司唑仑2 mg/d, 连续服用15d, 期间暂停服用其他抗失眠药物。观察组选取颈夹脊穴给予针刺治疗, 每日1次, 每周6d, 15d为1个疗程, 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5%, 对照组有效率为80%,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王瑞璟等[5]针刺治疗失眠患者48例, 选取颈夹脊、完骨、风池、天柱、四神聪、百会、印堂、神门、上星、太阳等穴。气血不足配穴选取足三里、血海、三阴交;肝气郁结取太冲、合谷、阳陵泉;痰浊内扰取丰隆;心肾不交取太溪、内关。针刺采用提插捻转手法, 以平补平泻为主, 配穴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为主。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 2个疗程后评估疗效。治疗后有效率为93.75%。
 
2.2 头部透穴法
董建萍等[6]观察失眠症患者36例, 以头部透穴法取穴神庭透前神聪、左右头临泣透左右神聪、后神聪透强间进行治疗。每日治疗1次, 治疗30d后, 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7%。
 
2.3 五脏背俞穴
张治强[7]将失眠患者分为西药对照组与五脏背俞穴治疗组。治疗组选择双侧心俞、肺俞、脾俞、肝俞和肾俞穴。针刺时针尖向脊柱斜刺0.8~1.0cm。对照组患者在睡前服用思诺思10 mg治疗。治疗28d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 优于对照组的73.3%。治疗组睡眠质量改善率为73.3%, 优于对照组的43.3%。周艳丽等[8]将8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取心俞、肺俞、肝俞、脾俞、肾俞等穴, 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刺。针刺时针尖向脊柱斜刺0.8~1.0cm。对照组在睡前口服2 mg艾司唑仑片。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5%, 显著高于对照组[9]
 
2.4阴跷、阳跷脉穴
张洪等[9]将针刺阴跷、阳跷脉穴治疗与单纯使用氯硝西泮治疗的失眠患者进行疗效观察。观察组选取阴跷脉循行上的睛明、照海、交信, 阳跷脉循行上的跗阳、申脉、风池、仆参为主穴。再根据患者描述的症状选用2~3个配穴。对照组睡前口服氯硝西泮2 mg。4周后统计疗效显示, 观察组有效率为94.2%, 明显高于对照组。
 
2.5 眼针
黄兴丽等[10]将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眼针心区为主穴, 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 随证加减穴位, 心胆气虚加肝区、胆区, 心肾不交加肾区, 心脾两虚加脾区。对照组每晚8∶00服用5mg地西泮片。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2周。结果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51%,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6 平衡针法
肖斌斌等[11]采用平衡针法治疗失眠。给予快速针刺, 得气后行提插手法, 直至中指或示指出现麻木放射性针感后出针, 不留针, 每日1次, 7次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的变化。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降低, 总有效率为90.0%。
 
3 灸法
艾灸是用艾灸和药物在穴位或某些部位灼烧, 借助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 温通经络, 调和阴阳, 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宋琳琳[12]采用督灸疗法治疗失眠患者130例, 常规消毒大椎穴至腰俞穴, 从上至下依次将艾炷及药物汁粉涂抹覆盖于施灸部位, 点燃, 待施灸3次后将艾灰除净。3个疗程结束后对治疗效果和睡眠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 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 患者平均每周睡眠时间逐渐增加, 而每周醒来的平均次数、每周平均入睡时间和晨起疲劳百分比逐渐减少。宁余音等[13]治疗128例60岁以上的失眠患者, 并根据穴位选择温阳药进行穴位贴敷。隔日1次, 每次应用6h, 连续应用4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和随访4周后测试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治疗4周后, 治疗组各项指数均有明显下降;随访4周后除睡眠效率外, 治疗组其他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沈家兴[14]将8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选神阙、心俞和脾俞艾灸, 将归脾丸制成药盐, 用药盐填脐, 将艾炷点燃置于药盐上, 艾灸3壮, 交替灸心俞、脾俞、神阙, 艾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1次, 治疗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归脾丸, 每日3次, 每次9g, 4周为1个疗程。4周后, 试验组有效率为92.5%, 高于对照组的72.5%。
 
4 埋线
刘卓兰等[15]用督脉压痛点埋线法治疗失眠患者, 取督脉上棘突下压痛点作为嵌入部位, 取穴时让患者尽量低头使背部拱起, 使椎间隙充分暴露便于施术, 取棘突下压痛点旁开1cm处作为进针点。嵌入频率为每14d进行1次, 共计6次, 总治疗周期为3个月。结果显示显效率为72.5%, 与治疗前比较, PSQI评分也有所降低。徐福等[16]将胃中不和型失眠患者分为包埋组和药物组。包埋选穴:足三里、三阴交、丰隆、中脘、胃俞、内关, 均双侧取穴。每10d包埋1次, 3次为1个疗程。药物组:使用1mg安定片睡前口服。在治疗后30d和治疗结束后30d评价疗效。研究结果显示, 药物组复发率高于包埋组, 包埋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
 
5 综合疗法
5.1 三焦针法配合灸法治疗失眠
杨军雄等[17]临床观察原发性失眠患者, 针刺穴位以头气街部为主, 以中脘、膻中、气海和双侧足三里、血海、外关配合双侧风池为主穴行常规针刺治疗。艾灸法选取百会、四神聪、印堂、大椎、神庭、双侧太阳、风池等, 选用太乙药艾条施灸上述部位, 以灸感向全身透发为佳, 施灸时间以灸感减弱或消失时为宜, 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3%。
 
5.2 梅花针刺法与头针配合
梁永瑛等[18]给予失眠患者头针加梅花针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神庭。治疗2个疗程后, 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变化。治疗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5.3 调督安神针配合归脾汤
王艳君等[19]根据燕赵高氏针灸学术流派所创调督安神针法, 观察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76例, 取穴四神聪、阴陵泉、百会、安眠、神庭、神门、太溪、太冲、天枢、中脘。采用常规针刺方法, 先针刺阴陵泉、天枢、中脘, 后针刺四神聪、百会、安眠、神庭, 最后针刺太冲、太溪、神门等。针刺后留针20min, 每日1次, 每周5次, 共治疗4周, 并且给予患者归脾汤1d, 早晚顿服。治疗后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37%。
 
6 小结
失眠病因很多, 但总属阴阳失交, 阳不入阴。《金匮要略》中有“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 《景岳全书》中也对不寐做出“神不安则不寐”的分析, 《类证治裁》也说:“惊恐伤神, 心虚不安。”说明失眠与脏腑功能虚弱密切相关, 且与病者情绪关联密切。故在临床治疗失眠患者时要多给予患者情绪上的疏导, 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针灸治疗失眠的方法多种多样, 包括针刺法、灸法、耳穴、腹针及综合疗法等, 皆可取得较好疗效, 且不良反应较少。但针灸治疗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缺少远期临床疗效随访观察, 二是对针灸治疗失眠作用机制认识不足, 三是失眠疗效评价的标准不统一, 四是针灸治疗失眠辨证分型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 应重视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作用机制研究, 加强对失眠不同证型的疗效观察, 形成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 进一步评价对比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刘钰, 刘民.失眠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3, 7 (1) :60-62.
[2]蒋海琳, 王富春.失眠“同功穴”分析[J].吉林中医药, 2015, 35 (1) :1-5.
[3]刘琴, 刘锦.颈夹脊穴治疗失眠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 2012, 41 (4) :35-36.
[4]王东岩, 马晓娟.颈夹脊穴配合放松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学, 2014, 38 (5) :560-561.
[5]王瑞璟, 贾丽华.针刺颈夹脊为主治疗失眠48例[J].河南中医, 2003, 23 (5) :53.
[6]董建萍, 王顺, 孙伟义, 等.头部透穴法治疗失眠症随机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 2008, 28 (3) :159-162.
[7]张治强.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 2011, 26 (8) :1624-1626.
[8]周艳丽, 杜彩霞, 高希言.针刺调理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症40例[J].中医研究, 2009, 22 (4) :56-57.
[9]张洪, 邓鸿, 熊可.针刺调阴跷阳跷治疗失眠症87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 2003, 23 (7) :20-22.
[10]黄兴丽, 王鹏琴.眼针治疗顽固性失眠症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10, 37 (9) :1801-1802.
[11]肖斌斌, 罗湘筠, 沈雅婷.平衡针治疗顽固性失眠症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 2013, 33 (2) :101-104.
[12]宋琳琳.督灸法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 2013, 34 (12) :1655-1656.
[13]宁余音, 韦衡秋, 黄沂, 等.温阳驱寒天灸法治疗老年失眠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18 (4) :15-17.
[14]沈家兴.艾灸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5]刘卓兰, 王顺.督脉压痛点埋线法治疗顽固性失眠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5, 34 (12) :1188-1189.
[16]徐福, 宣丽华, 郑兆俭, 等.穴位埋线法治疗胃中不和型失眠症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 2013, 48 (11) :791-793.
[17] 杨军雄, 张建平, 于建春, 等.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5) :466-468.
[18]梁永瑛, 郭艳明, 冯辉, 等.头针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 2015, 43 (1) :70-72.
[19]王艳君, 韩一栩, 王晔博, 等.调督安神针法治疗失眠43例:燕赵高氏针法的临床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 (11) :38-40.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邬瑞 张明波

上一篇:昼不精夜不瞑病机为“两虚”治抑郁失眠

下一篇:失眠单独针刺治疗和针刺联合推拿治疗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