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神经疾病>失眠>正文

从脾胃论治失眠 从调畅枢机论治失眠

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论述半夏泻心汤治疗失眠临床经验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该条文本是论述少阳病误用下法,中气受损,斡旋失司以致出现心下痞的证候,然而后世医家在临床应用中发现该方以其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功,在治疗脾胃型失眠方面有独到的疗效。
 
1 从脾胃论治失眠
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论述失眠的病因“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不寐原因很多,但归结不寐总的病机为阳不入阴。《灵枢·口问》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归结阳不入阴的根本则是心肾不交,离火不能下降入阴,坎水无以上升入阳。《素问·逆调论》中有“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表明此类失眠病机乃足阳明胃经之气不从其道、上冲心胸所致,同时阐述了运化失职,湿浊内生,转枢不利,终致失眠的病机。由此可见,“胃和”乃“卧安”的先决条件,脾胃同处于中焦,唯有二者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才可达到阴阳和谐,精神乃治。
 
此处名“胃不和”,实则包括阳明经、脾胃、大小肠不合。《灵枢·本输》:“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运化腐熟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为人体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凡食积内停,胃失和降,脾胃亏虚,气血乏源,胃阴不足,阳气失和等均可引起气机不利,阴阳失和,卧不安寐。
 
1.1 脾胃和则昼醒夜寐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运化正常,营卫化生充足,阴阳交泰,心神得养,睡眠才得以实现。《素问·玉机真藏论》有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且脾胃处于中焦,上接心肺,旁连肝胆,下至肾命,乃人体气血阴阳之枢纽,脾胃“持中央以灌四旁”,脾和胃健则化源充足,五脏得以充养,李杲云“若胃气正常,饮食入胃,其荣气上行,以舒心肺”。心血充沛则心神得安,魂有所依,滋养肝木则血有归藏,充精填髓则髓海充沛,元神得养,如此心神健安,情志畅达,自可昼醒夜寐,规律如常。
 
1.2 胃不和则卧不安
失眠病因多属气血阴阳失衡,阳不入阴所致,《灵枢·口问》载“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可知阴阳平衡是昼醒夜寐的关键。《灵枢·大惑》有云:“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由此可以看出,卫气的运行受脾胃运化的影响,若卫气在体表,阳分停留时间过长则难以入阴,阴阳失交,故而失眠。脾主升清,传输水谷精微,胃主降浊,排泄糟粕。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或生湿,或化火,或聚而生痰,病理产物蓄积会进一步影响气机,从而加重失眠。失眠与脾胃虚损常常互为因果,失眠患者通常存在暴躁易怒、思虑过度、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作为致病因素往往可使脏腑气血运行紊乱,酿生病理产物,导致脾胃受损。所以,临床治疗应兼顾予以考虑。
 
2 从调畅枢机论治失眠
2.1 中焦虚痞致失眠
半夏泻心汤作为《伤寒杂病论》名方,主治枢机不利之痞证。《伤寒杂病论》第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及《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治之”。病因为少阳病误用下法,导致中气受损,斡旋失司,枢机不利,气机壅滞于中焦,故而心下胀满[2]。又因脾胃为交通之枢纽,长期气机壅滞,必然升降紊乱,上热下寒,扰动心神,导致失眠。根据经络走行来看,卫气入夜沿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经循行,通过阳跷脉控制眼睑开合而司睡眠,如果阳明经出现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等病理变化,则影响睡眠,发生不寐。
 
2.2 寒热错杂解方义
半夏泻心汤以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变小柴胡汤和解半表半里之枢机为交泰上下寒热之错杂,处方为半夏(洗)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甘草(炙)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本方以辛温之半夏为君药,化痰和胃,降逆消痞,配以干姜温中暖脾,二者合用以辛开散结;黄芩、黄连为苦寒之药,用以清热开痞,并有苦降泄满之功;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中焦受损之气机,使脾升胃降,中焦之气畅达;甘草调和诸药,补中健脾;诸药合用使痞满除而中焦自利[3]。半夏泻心汤以寒热并进和阴阳、苦辛并用调升降,补泻兼施顾虚实[4],成为平调寒热之名方。
 
2.3 因人而异善辨证
半夏泻心汤组方精良,临床疗效明显,但是由于患者体质不同,临床实践中会出现寒热错杂但各有偏盛的情况,不能拘泥于原方诸证,而应从实际出发详加辨别。根据临床常见病例,可将其分为3类:其一,患者偏于湿热,常以入夜难眠,心下胀满,或伴嘈杂、反酸为主诉,伴见舌苔黄腻、口苦,此类症状即半夏泻心汤原方证型,方中黄连、黄芩用量多于半夏、干姜,适用于脾胃湿热的类型,故以原方用量即可。叶天士亦云“苦寒能祛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用此方治疗中焦湿热,湿热除则胃安。其二,患者症状寒热错杂偏于寒湿,以心下痞满,难以入眠,平素畏寒,时常腹痛、腹泻,舌苔白为主症,此时宜减黄芩、黄连用量,同时配以高良姜、吴茱萸等药温中散寒,或酌情增加干姜用量,以温胃健脾,增加肠胃蠕动,促进饮食物的消化[5]。其三,患者寒热症状皆不明显,唯以胃脘痞硬为主症,仍以半夏泻心汤治之,取其散结消痞、调和阴阳之功,使患者阴阳和而眠安。
 
2.4 灵活用药巧组方
临床遣药组方如沙场点兵,应详加斟酌,熟知各味药性,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半夏泻心汤之君药半夏,不仅散结消痞,降逆止呕,还可交通阴阳。《黄帝内经》“卫气行于阳,不得入于阴,为不寐,饮以半夏汤,阴阳既通,其卧立至”,阐述半夏有阴阳交泰和谐之功。本方之佐药人参,补中焦之气,又可“安精神,除邪气”,并有补中安神之功。夏枯草亦是治疗失眠的良药,《本经疏证》载夏枯草可“通阴阳……治不眠”,《医学秘旨》“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与半夏同用可顺应天时,调整阴阳,使营卫循行有序。脾虚湿盛者可加茯苓健脾益心;梦境纷纭者加白薇除烦止梦;入睡困难者加酸枣仁养心安神;伴有情绪欠佳,焦虑不安者加合欢皮、贯叶金丝桃疏肝解郁安神;心胸憋闷烦躁者,加香附理气解郁、郁李仁宣郁除烦;痰热壅盛者加佛手、胆南星清热祛痰。
 
3 病案举隅
患者,女,45岁,2017年6月16日初诊。自述近3年来失眠发作,屡治不愈,日渐严重,入睡困难,烦躁难安,甚则彻夜不寐,只能通过服用艾司唑仑片入睡。开始每晚1片口服,逐渐药效减弱,遂增至每晚3~4片方可入睡,且睡眠质量差,晨起未有身心轻快之感。平素纳差,饮食物不易消化,常自觉心下胀满痞塞不通。现症见:精神不振,面色少华,形体消瘦,心烦易怒,纳差,大便数日未行,舌质红,苔黄厚黏腻,脉微弦。辨证属痞证。考虑若使其安卧,必先和胃,治以散结消痞,除烦安神。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姜半夏、党参、贯叶金丝桃各20 g,黄芩片、干姜各15 g,黄连片10 g,枳实12 g,首乌藤30 g,大枣4枚,甘草片9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其服用艾司唑仑片减至每晚2片。2017年6月23日复诊,患者诉服药当晚即觉憋闷烦躁减少大半,睡眠明显改善,偶发胃脘反酸不适,遂于原方基础上加煅瓦楞子30 g(先煎),续服7剂,并嘱其停用艾司唑仑片。2017年6月30日再诊,患者诉胃纳正常,大便每日一行,无其他不适,效不更方,原方续服7剂。半个月后复诊,诸症皆消,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4 结语
失眠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可因肝火旺盛、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脾胃失和等因素导致。半夏泻心汤用药切合病机,半夏、生姜以辛温之性散中焦虚寒,黄芩、黄连以苦寒之势清上中二焦之热,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以补中焦之虚,加首乌藤、酸枣仁、合欢皮以增安神之功。本方辛开苦降,寒热平调,使离火降而坤土升,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实乃非治不寐之方而寐自治,无安神之药而神自安,于临床辨证化裁,定可取得理想疗效。
 
参考文献
[1]COOPER S L,GRAHAM A W,GOSS C W,et al.Unhealthy and unsafe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mong injured patients[J].Int J Inj Contr Saf Promot,2011,18(3):243-248.
[2]金燕.基于“从脾胃论治失眠”探讨加味半夏泻心汤膏方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3]郝万山.郝万山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李冀.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5] 孙凤娇,李振麟,钱士辉,等.干姜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5,34(3):34-37.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郭佳莹 孟毅 乔明亮 赵童 张林娜

上一篇:芳香疗法治失眠,抑郁,偏头痛,慢性头痛

下一篇: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