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推拿治疗脾胃不和型失眠的临床观察
中医治疗失眠具有悠久的历史, “胃不和则卧不安”被认为是失眠的主要病机, 需通过调节脾胃的方法治疗失眠。研究显示, 对于脾胃不和型失眠, 应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效果显著[1]。为探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脾胃不和型失眠的效果, 笔者将80例脾胃不和型失眠患者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单独针刺治疗和针刺联合推拿治疗,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脾胃不和型失眠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 每组40例。观察组男20例, 女20例;年龄26~69岁, 平均 (51.4±7.1) 岁;病程1~6年, 平均 (3.3±0.8) 年。常规组男21例, 女19例;年龄27~70岁, 平均 (51.7±6.9) 岁;病程2~6年, 平均 (3.4±1.1)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精神病学教科书》中失眠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脾胃不和标准[3];伴有少觉、失眠、腹胀、便秘、呕吐恶心等症状[4]。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组
给予针刺治疗。主穴取申脉、安眠、照海、百会, 配穴取风池、印堂、神庭。申脉、百会、照海采用0.25mm×25 mm毫针, 慢速捻转进针, 刺深13~20mm, 留针30min。其余穴位常规针刺。1周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
2.2 观察组
在常规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足三里针刺, 采用捻转补法, 每日1次, 同时给予按摩治疗。推拿范围包括头部和腹部。推拿头部时首先从印堂起以一指禅推至神庭, 重复7次;之后从印堂起以双手摩眼眶, 重复7次;再应用手指对鱼腰、印堂、神庭、太阳、百会进行按摩, 每个穴位2min;然后扫散头部两侧, 每侧30次;以拿法按摩颈肩井、风池、五经, 每个穴位3min。推拿背部、腹部时, 先引导患者保持仰卧位, 并以手掌摩法摩腹, 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3min后指按气海、中脘、关元, 每个穴位2min;然后引导患者保持俯卧位, 先对患者背部施法, 包括脾俞、肝俞、命门、肾俞, 每个穴位5 min;最后从患者背部沿脊柱以掌推法推至腰骶部, 重复7次。1周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 (PSQI) 评分、睡眠改善情况。
3.2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深度睡眠超过6h, 精力充肺, 保持5个月以上;显效:每日睡眠4~6h, 睡眠深度增加, 白日很少出现萎靡不振状态;有效:睡眠时间有所增加, 但小于3h;无效:失眠加重或未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行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以[例 (%) ]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 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 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2.5%,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41 1, P=0.018 6<0.05) 。见表1。
表1 两组脾胃不和型失眠患者疗效比较[例 (%) ]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 PSQI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脾胃不和型失眠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分, ?±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4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社会压力的增加, 失眠患者越来越多, 进而引发睡眠时间不足和精神萎靡不振等问题[4]。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失眠, 治疗时需明确病因。多数失眠患者存在抽烟酗酒、多饮多食等不良习惯, 进而出现脾胃升降失常, 脾胃不和。临床治疗时, 可在中药益气养血、镇静安神、醒脑开窍的基础上, 给予针刺、推拿等治疗[5]。
临床研究显示, 针灸相关穴位能够调节大脑血管和神经功能, 促进内源性脑啡肽等介质的分泌和释放, 进而提升睡眠质量。推拿则能疏通经络, 加速气血运行, 使患者身心愉悦, 达到调理脾胃、安神宁心、健脾益气的目的[6]。足三里、申脉、百会、照海可调节脾胃、益气升阳、安神定志;推拿印堂、神庭、太阳、百会等穴, 可强化刺激, 梳理整个头部经络, 有效缓解大脑皮层的激动程度和神经兴奋程度, 进而改善睡眠。同时与药物治疗相比,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失眠不会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安全性更高。
本研究中,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 (P<0.05) , PSQI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 (P<0.05) 。可见, 给予脾胃不和型失眠患者针刺联合推拿治疗, 能显著改善患者失眠症状, 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冯文涛.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脾胃不和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7, 36 (1) :165-167.
[2]ROBERT E.HALES, STUART C.YUDOFSKY, GLEN O.GABBARD.精神病学教科书[M].5版.张明园, 肖泽萍, 主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4]华海燕, 朱海军.针灸对失眠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体内炎性反应因子水平影响的研究[J].世界中医药, 2016, 11 (12) :2767-2770.
[5]吴秋玲, 张晓雪, 刘竺华, 等.贾跃进老中医辨治失眠学术思想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 2014, 22 (1) :7-8.
[6] 王强, 卢建荣.中医针灸配合中药、按摩等方法综合治疗失眠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 (13) :349.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王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