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神经疾病>偏头痛>正文

偏头痛中医辨证分型及证候分类研究进展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 发病特征多为发作性、单侧、搏动样头痛, 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风邪和寒邪上犯患者颠顶, 使其气血失和所致[1]。现代临床多把偏头痛分为风寒外束型、风痰瘀阻型、瘀血阻络型、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两虚型6种证候类型[2]。现代医家多从“肝”论治。本文在分析目前已有偏头痛的辨证分型的基础上, 结合王松龄教授对偏头痛治疗的辨证分型经验, 对其证候分类研究进展作进一步综述, 为偏头痛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1 偏头痛的临床分型标准
中医将偏头痛归于“偏头风”“头痛”“脑风”“头风”等范畴, 最早见于《灵枢·厥病》:“头半寒痛, 先取手少阳、阳明, 后取足少阳、阳明。”[3]偏头痛的诊断多是依据发病时的症状而定的, 偏头痛多为反复发作性头痛, 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波动样的剧烈头痛, 或伴有恶心、呕吐、对光及声音过敏等症状[4]。不发作时可如常人。西医将其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所制定的头痛 (偏头痛) 诊疗方案, 比较明确地规定了中医治疗偏头痛应遵循“发作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的西医临床分期。西医的两期分类虽然给偏头痛的治疗提供了相关帮助, 但太过笼统。《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偏头痛分为5个临床证型:肝阳上亢证、痰浊头痛证、肾虚头痛证、瘀血头痛证、气血亏虚证[5]。2008年《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把其分为6型:寒凝肝脉证、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不足证、肝肾亏虚证[6]。《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将偏头痛分为5个证型:肝阳上亢证、痰浊内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亏虚证[7]。2011年《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将偏头痛分为肝阳上亢证、瘀血阻络证、风寒凝滞证、肝郁气滞证、痰浊上扰证5个证型。中医偏头痛分型的标准不统一, 只给初学者指明了大体方向。中医讲究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八卦五行、四季六气、情志体质等的结合, 所以每位医家对其辨证治疗的角度不同, 自然对其分型也有所扩展。
 
2 现代医家对偏头痛的分型
现代医家多对偏头痛的辨证治疗有着不同的见解。李小燕[8]主张从风火痰瘀论治, 根据五脏虚实、阴阳气血盛衰及个人体质差异, 将偏头痛分为心脾气血两虚证、痰蒙清窍证、瘀血头痛、肾虚头痛4个证型, 并遵从“急则治其表, 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认为急性期多因风火痰瘀, 治以息风豁痰、化瘀通络、镇静安神、解痉安神, 方以芎七止痛汤加减。缓解期心脾气血两虚证用加味四物汤以养血滋阴, 和络止痛;痰蒙清窍证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以健脾燥湿, 化痰降逆;瘀血头痛则用通窍活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 通窍止痛;肾虚头痛用大补元煎补肾填精, 养阴生髓。顾锡镇教授[9]认为偏头痛与肝关系密切, 结合患者头颅影像学表现, 提出水饮致病的观点, 认为“肝”为发病之基础, 从“肝”论治将其分为肝阳上亢型、肝郁气滞型、肝风夹痰型、肝肾阴虚型。治疗肝阳上亢型以天麻钩藤饮加减以平肝潜阳, 养阴柔肝;对于肝郁气滞型用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以疏肝理气;肝风夹痰型用天麻钩藤饮合菖蒲郁金汤加减, 若痰热盛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肝肾阴虚型用百合地黄汤合四物汤加减。韩芳在辨治本病时认为肝脏功能失常为病机关键, 以“肝”为重点将其分为肝郁头痛、肝郁化热头痛、肝阳上亢头痛、寒凝肝脉头痛、气血亏虚头痛5种类型, 并且采用疏肝、清肝、平肝、温肝、养肝之法对应治疗。
 
王松龄教授以肝郁分型论治偏头痛。王松龄教授为国家第五批名老中医, 总结出偏头痛虽然有外感和内伤两大诱因, 但主要以内伤为主。同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认为情志因素在偏头痛的致病因素中显得尤为突出。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藏血, 为全身气血运行之枢纽。朱丹溪云:“气血冲和, 万物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肝位于五脏之中, 其病损上可犯心肺, 下可侵肾水, 有“肝病贼五脏之说”[10]。徐胤聪等[11]认为精神因素是内伤头痛最重要的诱因, 情志因素为始动因素。王松龄教授认为, 偏头痛的治疗主要以肝郁为主要矛盾, 肝为风木之脏, 喜调达而恶抑郁, 若肝失疏泄, 则易夹痰、夹瘀、夹虚等, 此外肝郁日久也可化火生热, 使肝阳上亢。
 
王松龄教授认为头痛多内伤与肝脾肾相关, 与肝关系尤为重要, 结合肝喜调达、恶抑郁, 从肝郁着手, 多把偏头痛分为肝郁阳亢、肝郁热扰、肝郁血瘀、肝郁寒凝、肝郁精亏、肝郁痰浊6种证型[12]。在疏肝的基础上再对症辨治。对于肝郁阳亢证, 王松龄教授以疏肝潜阳为治疗原则[13]。运用柴胡、香附疏肝行气, 钩藤、天麻平肝潜阳, 另加蔓荆子、川芎二药, 为治疗头痛的要药。肝郁热扰型以疏肝泄热为原则, 在运用疏肝理气药物的基础上酌加牡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 也可加龙胆草、黄芩等清泄肝胆之热。肝郁血瘀证以疏肝活血为原则, 加大川芎用量, 一是川芎为头痛引经药, 二是川芎为血中气药。气中之血药,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两者相辅相成, 而重用川芎可一举两得。此外, 王松龄教授善用全蝎、穿山甲、蜈蚣以活血化瘀止痛。肝郁寒凝证主要在疏肝的基础上注意散寒, 着重运用细辛、吴茱萸、生姜散寒止痛。肝郁日久而伤及肾精可见肝郁精亏证, 在治疗此证时加用当归、生地黄养血补肾, 菟丝子、牛膝补益肝肾, 也可酌加杜仲、紫河车等。肝郁痰浊证以化痰泄浊为主[14]。
 
3 展望
头痛发病率高, 影响人们正常生活, 西医对其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 仅能在头痛发作时服用止痛片缓解症状。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 头痛成为内科就诊率最高的疾病。目前, 中医临床上对偏头痛的研究大多从风、火、痰、瘀等方面入手, 从宏观角度出发将其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方面, 微观上再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细分, 其中内伤头痛多分为肝阳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肾虚头痛、瘀血头痛5种类型。现代医家多从其中某一方面着手, 着重分析其具体病因病机, 将其证型进行扩充。其中不乏从肝入手者, 多将头痛分为肝阳上亢型、肝郁气滞型、肝风夹痰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亏虚型等证型[15]。
 
王松龄教授临床经验颇丰, 以其独特的辨治思路, 另辟蹊径从肝郁入手, 将偏头痛具体分为6种证型, 认为肝郁是头痛发作的重要病因, 从肝郁辨治效果甚佳。肝木喜调达, 恶抑郁, 肝郁日久可耗气伤精, 亦可化火伤津, 日久形成血瘀与痰浊。肝郁日久, 阻碍阳气而形成寒凝之象。治疗时以疏肝理气为主要原则, 结合具体病因病机给予不同方药。在对偏头痛的分型治疗上, 王松龄教授总以内伤为主因, 疏肝为其大法, 以此治疗, 收效甚佳。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中医学对偏头痛的分型治疗现状, 介绍了王松龄教授从肝郁角度辨治偏头痛的分型经验。希望对中医辨治偏头痛有所益处, 对同道之人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倪进军, 赵艳敏, 王铃清.偏头痛中医分期治疗与辨证分型研究的不足及对策[J].辽宁中医杂志, 2014, 41 (8) :1632-1634.
[2]路玉良, 丁元庆.偏头痛的中医证候、病机与治疗现状分析[J].河南中医, 2010, 30 (1) :101-103.
[3]江运超, 何则华.用中医分型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7) :47-48.
[4]韩芳, 李双, 孙凡, 等.偏头痛从肝论治之临床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 (3) :315-319.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05-109.
[6]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275-278.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30-35.
[8]李小燕.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中医治疗[J].光明中医, 2016, 31 (15) :2261-2262.
[9]崔春丽, 顾锡镇.顾锡镇治疗偏头痛临床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11 (7) :923-925, 1020.
[10]张兰坤, 过伟峰, 盛蕾.刍议从肝九法论治偏头痛[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 (6) :2002-2004.
[11]徐胤聪, 张继伟, 吴建林, 等.情志伤肝头痛证治[J].山东中医杂志, 2008 (2) :81-83.
[12]刘福贵, 王爱凤, 王松龄.王松龄从肝郁论治头痛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 29 (9) :1431-1433.
[13]王伟民, 刘福贵, 王幸龙, 等.王松龄辨治偏头痛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 2016, 43 (4) :722-723.
[14]杨卫卫, 王松龄, 王爱凤.王松龄应用逍遥汤辨治偏头痛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 14 (2) :52-53.
[15]陆海芬, 仓志兰.论肝郁是偏头痛的核心病机[J].江苏中医药, 2015, 47 (12) :7-8.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候园园 赵景州 赵彦青

上一篇:针刺治疗急性期偏头痛的穴位选择

下一篇:紧张型头痛针灸加中医验方治疗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