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呼吸疾病>支气管炎>正文

基于肺、脾、肾探讨“通因通用法”辨治支气管扩张

周庆伟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临床诊疗,临床重视中医辨证施治,对呼吸内科各类疑难疾病的中医诊治有独到之处。
 
支气管扩张以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时有发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甚者出现呼吸困难、气急或发绀等肺源性心脏病及心肺功能衰竭的表现,其中咳痰以早晨、傍晚多见,痰色呈黄绿色。其病理变化主要由年龄、遗传因素、免疫缺陷、环境暴露史、百日咳、麻疹等[1]导致支气管广泛性不可逆性改变,从而形成气道慢性炎症[2]。西医治疗该病以控制感染、清除气道分泌物、增强免疫力为主要原则,临床常以抗生素(根据痰培养或药敏试验选取敏感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产生)、祛痰药、支气管舒张剂、止血药等药物治疗,对长期迁延不愈、体质适宜手术或介入者,则采用手术或介入治疗,根治此病。周庆伟教授基于脏腑理论,依据痰为支气管扩张病理之本,痰或夹热,或夹湿,或夹寒,咳出自觉顺畅,存之则觉壅塞不通,故治疗以通为顺,或清肺化痰,或健脾化痰,或补肾,辨证治疗支气管扩张。
 
1 中医病因病机
支气管扩张在中医中无对应病名,结合前人总结及发展,将其归于“肺痈”“咯血”“咳嗽”等范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3]中描述,咳嗽、胸部自觉满胀不适、发冷颤抖、咽干但不渴、长期咳吐腥臭浊痰谓“肺痈”,与现代支气管扩张常见的咳嗽、咳大量黄脓痰,伴见恶寒、怕风等症状相似。周庆伟教授结合临床经验认为,邪袭于肺,或风或寒或热壅滞于肺,肺失宣降,气机不畅,肺气逆而向上,可见咳嗽;肺金生肾水,母病及子,肺肾两虚,则摄纳失常,亦可见咳嗽;肺失宣降,津液不行,聚而成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子病及母,可致脾虚津液运化失常,故见湿聚或成痰、成饮;痰夹热或夹湿壅于气道,可见咳痰,色白或黄;或见热破血行,或肺脾气虚,失于摄纳,可见咯血,色红或暗或淡;痰瘀胶结难解,受邪触发,壅于气道,日久积热,热则血腐,腐而为脓,可见脓痰或脓血痰[4]。
 
2 通因通用辨治支气管扩张
《素问·至真要大论》[5]提出4种反治之法:寒法治疗真热假寒证,热法治疗真寒假热证,补法治疗真虚假实证,通法治疗真实假虚证。寒、热、虚、实既指病型,又针对治疗而论,去伪存真,治疗疾病之本。周庆伟教授认为,支气管扩张患者痰存于肺,症见咯吐大量痰液,治疗需因势利导,以通为顺,无论是现代医学的抗感染、舒张支气管、清除气道分泌物等治疗手段[6],亦或纤维支气管镜行支气管肺泡灌洗(灌洗液可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组成)治疗都以减少痰液产生或促进痰液排除为目的,从而减少局部肺泡腔或病灶气管的压力,改变致病菌环境,对致病菌进行针对性治疗[7,8],以改善气道功能,提高肺功能[9],清除致病菌,减少耐药菌产生[10],缩短病程,减少急性发作的次数[11]。
 
2.1 从肺论治,以通为顺
《类证治裁·肺痿肺痈》[12]描述,风寒袭肺,表未解,郁而化热或因感受风热之邪,蕴热成痈,故见咽干、咳嗽、咯吐脓痰,甚者咯吐不利,提示热壅于肺,肺虚失于宣降,津液停聚成痰。或如《柳选四家医案·环西草堂医案·咳喘门》[12]所言,肺痈成因均来自邪瘀壅于肺络,久而蕴热,痰热之邪伏于肺脏,遇外邪诱发。故治疗时从肺论治,或清或宣,恢复肺的生理功能,在减少痰液产生的同时,配合排痰药物促进痰液排出,减少疾病病程[9]。周庆伟教授治疗痰壅于肺证,常以黄芩、桑白皮清肺热,或以南沙参、北沙参滋肺阴,或配以白前、前胡、远志、瓜蒌等化痰或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以化痰排痰为主,适应肺之宣降,解决壅堵根本。
 
2.2 从脾论治,以健为通
《素问·经脉别论》[13]记载生理情况下,脾气运化精微,上输于肺,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另一方面如《灵枢·经脉》[5]所述,肺脾同起于太阴之脉,同气相求,同声相应,故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过食辛辣厚味,积热于内或损伤脾气,脾失健运,水聚成湿,湿聚成痰,上犯于肺,肺通调失司为痰为饮,故治疗以健脾为要。《素问·至真要大论》[5]中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周庆伟教授临床常用四君子汤联合二陈汤为基础,以健脾补脾为要,脾健则湿化,湿化则痰消。
 
2.3 从肾论治,以补为通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症见久久吐脓如米粥者,可见病程日久,或因幼年发病,邪伏于里,遇感而发,病久及肾,肾虚不能顾护先天之本,又者肾主水,病及于肾,水聚为痰为饮,水为阴邪。《难经·四难》载:“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14]肺主呼吸,肾主摄纳,气行则水行;支气管扩张反复发作,久病及肾,肾者多以虚为要,故以补肾为主。周庆伟教授治疗本病时着重肾阳,常用淫羊藿、菟丝子等补肾之品,甚者加黄精等补肾精之物。
 
综上,周庆伟教授治疗支气管扩张善用脏腑辨证,在治疗病理因素的基础上,基于肺、脾、肾生理病理情况,采用通因通用法辨证论治。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36岁,2019年3月23日初诊。主诉:咳嗽、咳痰半个月余。患者半个月前劳累后出现咳嗽、咳黄绿色黏痰,难咯,伴咯血,量少,色暗红,无胸闷喘息、发热、胸痛、鼻塞流涕,至当地诊所输液治疗(具体不详)未见好转。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给予克拉霉素抗感染、桉柠蒎胶囊化痰口服对症治疗,咳嗽频率减少,未见咯血,仍咳黄色黏痰。至河南省省立医院查胸部CT示:右肺上叶及左肺支气管扩张伴周围炎性改变,建议抗感染治疗后复查;患者幼年有长期反复咳嗽病史;查体:体温36.7 ℃,脉搏85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12/73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精神一般,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大量局限性湿啰音。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急性期)。中医诊断:咳嗽,证属痰热壅肺,脾肾阳虚。治以清肺止咳化痰。处方:芦根30 g,薏苡仁30 g,炒冬瓜仁30 g,黄芩片15 g,蜜桑白皮30 g,蜜紫菀15 g,蜜款冬花15 g,前胡20 g,白前20 g,丝瓜络30 g,陈皮10 g,清半夏10 g,黄芪20 g,白术20 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嘱避风寒,禁食辛辣刺激、生冷之品。
 
2019年4月3日二诊:患者诉咳嗽频率减少,痰易咳,痰量减少,怕风稍好转,仍有怕冷、乏力,纳差,眠可,小便调,大便稍干,每日1次。查体:体温36.5 ℃,脉搏8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15/64 mm Hg;神志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等量局限性湿啰音。舌暗红,有齿痕,苔腻,脉滑数。上方黄芪改为30 g,白术改为40 g,加党参片30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嘱避风寒,禁食辛辣刺激、生冷之品。
 
2019年4月27日三诊:咳嗽较前明显好转,偶有阵发性咳嗽,遇风则发,痰量明显减少,晨起咳吐少量白痰,乏力、怕冷、手脚冰凉均有所好转,食欲可,纳眠可,二便调。查体:体温36.9 ℃,脉搏75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5/78 mm Hg;神志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局限性湿啰音。舌暗红,有齿痕,苔腻,脉沉缓。复查胸部CT示:轻度支气管扩张较前好转。上方去蜜紫菀、黄芩片、蜜桑白皮,加淫羊藿30 g,盐菟丝子30 g。21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嘱避风寒,禁食辛辣刺激、生冷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按语:患者幼时体弱,伏邪内蕴,遇感而发,邪犯于肺,肺失宣降,痰邪胶着,故见咳嗽,咳大量黄痰;后天之本不足,脾失健运,故见乏力、纳差等;病程较长,肾阳不达四肢之末,见四肢触之冰冷;舌质暗红,有齿痕,舌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壅肺、脾肾阳虚之象。急性期以祛邪为主,取千金苇茎汤之意,用芦根、薏苡仁、炒冬瓜仁、丝瓜络、前胡、白前以化痰排痰,取通之意;黄芩、蜜桑白皮、蜜紫菀、蜜款冬花止咳化痰;陈皮、清半夏取健脾之效;黄芪、白术为补肺之本。二诊患者症状较前减轻,咳嗽频率减少,咳痰量减少,结合舌苔、脉象仍存在痰热,但此时患者本虚症状开始逐渐成为主要矛盾,少量添加补益肺脾之黄芪、党参,平稳加强固本之效;取二陈汤之意,加党参增强健脾化痰之效。肺与大肠相表里,患者大便干结难下,故加强健脾通下之效,结合既往经验将白术增加至40 g,嘱患者减少食用辛辣刺激之物,以防止热积于内,适得其反;嘱患者少食寒凉之品,以免耗损脾之阳气。三诊患者仅阵发性咳嗽,咳痰量明显减少,结合舌苔、脉象,胸部CT情况,提示支气管扩张较前好转。此时考虑支气管扩张为痰液积堵肺内,痰除则疾病可逆性恢复,未见明显肺热之象,故去黄芩、蜜桑白皮清肺热之品,加强补益肺脾肾之效,取二仙汤之意;加淫羊藿、菟丝子补肾阳,以补五脏之本;嘱患者饮食宜忌,同时嘱其定期复查胸部CT,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必要时定期清理肺部痰液,减少气道分泌物的存堵。
 
4 小结
周庆伟教授认为,痰邪为支气管扩张的主要病理因素,应用 “通因通用”具有化痰、健脾、补肾作用。同时指出运用此法必须结合患者胸部CT及其身体的整体情况,准确辨证论治,更需要将现代治疗方法(支气管镜、机械排痰等)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相结合,构建更加具有中医特色的规范化、系统化诊疗体系。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李慧 周庆伟 崔青荣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上一篇:阵发性咳嗽,急性支气管炎采用浮针治疗

下一篇:中药浸手泡脚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