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呼吸疾病>支气管炎>正文

阵发性咳嗽,急性支气管炎采用浮针治疗

急性支气管炎案

患者,男,68 岁,初诊日期:2017 年 10 月 11 日。

主诉:咳嗽 1 月余。病史:1 月前因急性上呼吸道感 染出现鼻塞、流清涕、咽部发痒并有刺激性咳嗽,受 凉、 吸入冷空气或刺激性气味可诱发咳嗽或使咳嗽加 重,夜间加重。服用罗红霉素半月无效,遂来山东中 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就诊。

刻下症: 阵发性咳嗽, 伴咽痒,夜间加重,咳嗽剧烈时常伴有胸部、腹部肌 肉疼痛,口干口渴,大便偏干、每日 1 次,舌红少 津、苔薄黄,脉弦。查体:咽部扁桃体无肿大,肺部 听诊可闻及干性啰音,寻找“患肌” [1] (指在运动神 经元正常的情况下, 患者静息状态时处于病理性紧张 的肌肉) ,用示指、中指、环指指腹触摸患肌,可发 现患肌上存在 1 个或多个肌筋膜触发点,医者手下 有紧僵硬滑感,患者有不适感。根据“患肌”状态进 行紧张度分级:

①肌肉长期处于收缩紧张状态,放松 后可恢复原形态,记为紧张度(+) ;②肌肉长期处 于紧张状态,肌筋膜渐渐适应特定的形态,放松后不 可恢复,记为紧张度(++) ;③肌肉无力或紧绷时, 肌筋膜内会多长出一些强韧的纤维组织, 导致肌筋膜 弹性变差,记为紧张度(+++) ;④肌筋膜粘连时间 过长导致代偿现象,引起患肌附近及相关肌肉的紧 张,记为紧张度(++++) 。查体结果:胸锁乳突肌 (+++) , 胸大肌 (++) , 斜方肌 (++) , 前斜角肌 (+) , 中斜角肌(+) ,腹直肌(++) ,竖脊肌(++) 。辅助 检查:肺部 CT 及胸片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未见明 显异常。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咳嗽 (燥邪犯肺) ,采用浮针治疗。

选用南京浮针医学研 究所生产的中号浮针,首先嘱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 局部皮肤,在“患肌” (胸大肌、腹直肌)远端弹射 进针,针尖不宜太深,进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即可, 然后放倒针身,使针体在结缔组织层缓缓前进,针尖 指向肌腹方向。在整个进针过程中,不使患者产生酸 麻胀等感觉。进针完毕后,使针尖退入软套管中(约 3 mm) ,开始进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内扫散,以右手 拇指为支点,示指、环指落于针座对侧,使针尖作扇 形运动,扫散过程中配合再灌注活动(再灌注活动是 在有负荷或者无负荷的情况下, 相关肌肉主动或者被 动的收缩/舒张活动,见图 1) 。

急性支气管炎案

每处“患肌”扫散过 程约 2 min。然后嘱患者俯卧位,在竖脊肌处重复上 述操作见图 2,最后嘱患者坐位,在“患肌” (胸锁 乳突肌、 斜方肌、 前斜角肌、 中斜角肌) 处进行扫散, 扫散完毕后, 将浮针上的软管留置在胸锁乳突肌皮下 疏松结缔组织层,留置时间为 1~1.5 h。治疗过程中 未配合其他药物治疗。治疗 1 次后,患者即感咳嗽减 轻大半。 1 周后又进行 2 次治疗, 每次治疗 1~1.5 h, 咳嗽基本痊愈。随访 2 个月,未再复发。

图 1 医者于胸大肌行 图 2 医者于竖脊肌进针点 扇形扫散、再灌注活动 行扇形扫散、再灌注活动 按语:浮针疗法是采用一次性浮针在局限性病痛 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活动的针刺疗法, 可以 大面积持久地舒筋活络,促进新陈代谢。咳嗽是因为 呼吸道受刺激引起咽肌、声门、胸锁乳突肌及其他相 关肌肉的收缩而诱发的症状, 咳嗽日久可引起肌肉的 持续紧张,造成恶性循环 [2] 。本例患者咳嗽日久,无 器质性病变。查体时可见相关肌肉极度紧张,紧张的 肌肉挤压血管与神经,引起缺氧与 CO 2 潴留,造成自 主神经紊乱, 使小支气管收缩而引发咳嗽。 治疗上消除 其肌肉紧张程度, 改善肌肉的挛缩状态, 使紧张的肌肉 松弛下来,使受压血管改善血供,提高氧分压,促使受 压迫的神经恢复其生理状态,自主神经功能恢复 [3] 。 浮针所扫散的层次属传统针灸学皮部、 经筋的范 畴,是对传统皮部理论、经筋理论的充实与应用 [4] 。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 属十二经脉布 散的部位;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肌 肉、关节的体系 [5] 。当经筋、皮部出现问题时,位于 深层的经脉系统也会受阻, 气血运行阻滞就会诱发多 种疾病。患肌所在部位均属皮部、经筋之处,患者遇 寒咳嗽加重,寒性收引,受寒后皮部与经筋相应部位 就会出现拘急、挛缩状态,经络气血就会阻滞不通, 表现于外即可见相关肌肉皮肤的痉挛、紧张,表现于 内即见咳嗽等症状。 浮针疗法在松解肌肉紧张度的同 时,还可改善经筋皮部的拘紧、挛缩状态,使经脉气 血畅通,咳嗽即愈。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徐呈超 崔华峰 李心沁

上一篇:老中医蓝青强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丰富的经验

下一篇:基于肺、脾、肾探讨“通因通用法”辨治支气管扩张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