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多因阑尾管腔阻塞、肠道内条件致病菌感染及便秘、肠炎等胃肠道疾病因素, 导致阑尾正常排空的能力受阻, 大量黏液在腔内潴留, 腔内压力逐渐上升, 出现坏死和溃疡[1]。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特别是有急性发作史的患者, 更应及时手术。腹部手术由于手术创伤、手术麻醉方式、术后镇痛及活动减少等因素, 极易影响患者术后的肠蠕动功能, 导致肠麻痹、肠胀气等, 造成患者不适。如果肠道功能无法及时恢复, 严重者可导致机械性的肠梗阻、肠瘘, 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 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 因此术后治疗、护理尤为重要[2]。近年来在围手术期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 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也有了质的突破, 随着外科快速康复理念的引入, 以及外科手术在中医医疗机构的普遍开展, 围手术期中医中药多种治疗方法的参与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 探寻中医治疗方法的内在作用机制, 将有助于提高中医外科理论水平及改进治疗方法[3]。
中医认为阑尾炎术后患者气血受损、肠道气机不畅, 传化失司, 通降功能失调[4], 是导致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出现的主要因素。减轻手术后腹胀的根本是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西医在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方面常用的方法有使用胃肠减压, 新斯的明穴位封闭, 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甘油或石蜡油灌肠, 肛管排气或松节油热敷腹部等方法。促动力药是通过作用于相应的受体, 增强胃肠平滑肌收缩力, 协调胃肠运动规律, 促进胃肠排空和转运, 达到治疗的效果。目前常用的促动力药主要有西沙比利、吗丁啉、多巴胺受体拮抗剂、5-HT受体激动药及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等, 但这些药物可产生肠扭转、吻合口破裂、残端瘘等严重并发症,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胃肠功能紊乱, 同时肛管排气及灌肠等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不适及恐惧心理, 不易为患者接受, 所以目前在临床上常常是仅给术后常规处置, 静观其变。本院初步探索运用自拟的中药剂外敷神阙穴 (肚脐) 联合艾炷灸法治疗化脓性阑尾炎术后患者, 效果较好, 减轻了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患者能提早下床活动, 术后恢复好, 住院时间减少,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12月沂水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化脓性阑尾炎手术的患者120例, 根据随机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和高血压病史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经诊断符合化脓性阑尾炎并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年龄12~6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对艾灸不耐受者;同时参加其他临床试验或正在接受与本试验相类似的治疗;资料不全影响疗效评定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和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其他研究者认为确实不适合纳入本研究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按照常规术前、术后治疗和护理。禁食禁水、吸氧、胃肠减压、抗感染治疗、常规补液、补充水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等。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敷剂外敷神阙穴 (肚脐) 联合艾炷灸法。外敷剂组成:乌药20g, 木香20g, 砂仁20g, 香附20g, 延胡索30g, 莱菔子20g, 槟榔10g, 冰片6g, 分别研成细末, 过100目筛, 密储。于术后1h敷于神阙穴并施以艾炷灸法。具体方法:首先制作面圈, 用温水调和面粉, 捏为圆柱状 (高约2cm, 底直径约8cm) , 在底面凿1个小孔 (大小同患者脐) , 在其上周边捏起高约1cm的边缘部分, 覆盖保鲜膜防止水分散失。将面圈放置于脐上, 小孔对脐孔, 在脐孔填满备用药末 (约6~8g) , 然后将艾炫 (同患者脐大小) 置于药末上点燃, 燃尽换新艾炷, 连续30min, 施灸结束。药末留置脐中24h, 用胶布固封, 期间忌洗浴。每日2次, 直至胃肠功能恢复。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术后通气时间、焦虑恐惧程度 (采用SAS评分量表评定, 分数越高, 焦虑恐惧程度越严重)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3.2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检验与分析,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焦虑恐惧程度、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焦虑恐惧程度、术后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4 讨论
医学的发展已进入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时代, 注重治疗质量, 更要关注患者的感受, 患者对医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侵入性操作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适感和心理阴影。脐疗属于中医外治疗法的范畴, 既可以治外科疾病, 又可以治内科病疾病。其作用机制, 有的学者认为在于从外导内, 疏导内气, 使内气和畅, 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5]。作为一种外治疗法, 隔药灸脐法具有中药内服及西药疗法所不具备的特点, 不仅简便、有效, 而且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小、无损伤, 患者乐于接受, 可通过局部刺激与整体调节两条途径发挥作用[6]。
中医理论认为, 腹部手术后出现的腹部胀痛、排气排便不畅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 与手术影响脾胃及肠腑气机, 致使脾失健运、胃肠失于和降、腑气不通有关。病位在脾、胃、肠腑, 病情虽有虚实寒热之分, 但以寒为主, 以虚中夹实为主。胃肠属于六腑的范畴, 六腑以通为用, 以降为和。《素问·五脏别论》载:“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素问·举痛论》亦曰:“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腹部手术损伤人体气血, 气为血帅, 具有运行推动作用, 有利于血的循行, 气虚不运或气滞不运, 都可造成血液运行受阻。另外, 手术时的残血留滞, 腹部冲洗液温度过低或者残留体内, 都可导致瘀阻血滞、气机不畅、肠道糟粕停留的病理状态, 从而出现腹痛腹胀、排气不畅等腑气不通症状。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 笔者以通腑泄浊、行气活血为基本原则, 以乌药、延胡索、木香、香附等中药为主组成方剂, 粉碎后外敷于脐部, 配合艾炷灸法治疗手术后腑气不通之证。方中乌药、砂仁、香附、木香行气, 其中香附疏肝理气解郁, 长于止痛;乌药行气除满, 对胸腹痞满有效;木香行气而宽中;砂仁温中行气;延胡索活血止痛, 为血中之气药;槟榔破气下水, 消肿止痛除满;配以莱菔子, 通腑下气;冰片芳香开泄, 有利于上述药物迅速发挥作用。诸药相合敷于脐部且配合艾炷灸法, 具有穿透力强、弥散快的特点。渗入皮肤的药物还能作用于神经末梢, 具有调整自主神经功能, 激发机体抗病能力, 增强免疫力的作用[7]。
本研究证实, 运用自拟中药敷剂配合艾炷灸法治疗化脓性阑尾炎患者, 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提前, 焦虑恐惧程度减轻,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提前, 住院时间缩短, 患者依从性好, 减轻了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可促进其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有较好的疗效。
运用中医中药治疗阑尾炎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一是大力推广了中医药技术, 对中医药技术在手术患者康复中的应用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二是基层医院面对的病患群体中, 阑尾炎手术量比较大, 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社会意义。三是制定适合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护理方法和操作流程, 便于推广应用。四是近年来国家重视发展中医中药, 各医院对中医中药及康复理疗非常重视, 大众也对中医中药越来越认可。
综上所述, 隔药灸脐法在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有显著疗效, 患者乐于接受, 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但是, 本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首先, 选取的病例个性化差异小, 可能对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差距。其次, 隔药碗的制作材料为面团, 容易干。第三, 配方随症加减病例少。因此下一步将不断地创新和探索, 注意积累资料, 采用更科学的研究方法, 扩大应用范围, 逐步推广, 探索改进隔药碗的制作, 选择更简单和耐用的原料。同时纳入更多的个性化差异的病例进行研究, 进一步探索随症加减配方, 使其在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作用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辉萍, 朱子宜.中药在急性阑尾炎术后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 (6) :1043-1044.
[2]邹小平.中药敷脐、艾灸、按摩对促进腹部手术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J].河北中医, 2015, 37 (4) :518-520.
[3]赖奕辉.直接灸促进腹部术后肠胃动力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4]阳训武.阑尾黏膜剥脱结扎法配合中药治疗阑尾炎根部穿孔52例[J].广西中医药, 2011, 34 (1) :37-38.
[5]刘安信.从《理瀹骈文》看外治疗法的机理[J].中国民间疗法, 2000, 8 (8) :6.
[6]国生, 付国兵, 戴晓晖.中药敷脐疗法的临床应用[J].四川中医, 2008, 26 (11) :45-47.
[7]潘传芳, 张雅丽, 蔡俊萍, 等.肝硬化腹水的敷脐疗法[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4, 14 (2) :126-128.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刘金伦 牟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