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肠胃病>胃肠疾病>正文

中药肚兜的功效 腹部穴位保健治少儿脾胃病

中药草本肚兜调理少儿脾胃的机制探讨
 
1 概述
顾名思义, 肚, 腹部;兜, 有围护、护卫之意。肚兜者, 护肚护腹之物也。肚兜对腹部的保护作用, 一目了然。
 
肚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部分。清代著名养生家、文学家曹庭栋在《养生随笔》中指出:“腹为五脏之总, 故腹本喜暖, 老人下元虚弱, 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 将蕲艾捶软铺匀, 蒙以丝绵, 细针密行, 勿令散乱成块, 夜卧必需, 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入, 可治腹作冷痛。”他还特别强调:“腹不嫌过暖也。”尽管曹氏所指为老人而言, 然而针对少儿, 其理一也。清·罗越峰的医方著作《疑难急症简方》中录用了《医级·杂病》治疗鼓胀的肚兜药方:“制硫黄 (用莱菔子、豆腐、甘草、黑大豆等) 、巴豆霜、轻粉 (各一两) , 研末, 用布作肚兜一个, 先以绵衬之, 放药于上摊匀, 再用绵盖, 用针密行之, 系腹上, 则气自通, 宜戒咸味。” (《疑难急症简方·卷二·鼓胀》) 清·冯兆张在《冯氏锦囊秘录》中有这样的描述:将数药“研细拌匀, 铺于绵上, 阔二寸半, 长三尺余, 再用红布包而缝之。外包以绵绸或湖绉。长四五尺, 线行为带, 可系于腰, 名暖脐带, 或作肚兜式, 系之亦可, 故一名暖脐兜。治阳虚体弱, 食少便溏, 气滞血寒, 结成癥痞, 男妇内疝, 腹痛腰疼, 诸证极效。但只宜系于冬令, 春时即当解下, 略焙藏锡器中, 勿泄气, 则一剂可用二三年。男子阴虚火盛, 女子血虚内热者勿用” (《冯氏锦囊秘录·痘疹全集卷二十七·起胀三朝顺逆险·险症当治》) 。清·王士雄在《鸡鸣录》中也记录了冯兆张的肚兜药方。清·邹存淦在《外治寿世方》中就有治疗小肠气的肚兜药方:“川楝子、吴茱萸、小茴香共研末。用飞面 (一合) 和药盛注于红色绸肚兜内, 束小腹上, 药末易于垂下, 须细针密线横切为妙。” (《外治寿世方·卷三·前阴·小肠气》) 我国最早的外治专著《理瀹骈文》也记载了肚兜的神奇功效:“下元之衰, 阳虚也, 肚兜治痞积, 遗精, 白浊, 妇人经脉不调, 赤白带下, 白檀香、羚羊角各一两, 沉香、零陵香、白芷、马兜铃、木鳖仁、甘松、升麻、血结、丁皮各五钱, 加麝香, 和艾绒作兜肚着。又方, 大附子、大茴香、小茴香、公丁香、母丁香、木香、升麻、五味、甘遂、沉香、麝香、揉艾, 缝兜肚缚丹田。” (《理瀹骈文·续增略言》) 明·李时珍对肚兜尤多夸赞:“老人丹田气弱, 脐腹畏冷者, 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 妙不可言。”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艾》) 虽指老人而言, 但人人皆可用之, 必益处多多而无一害, 尤其妙不可言。
 
2 肚兜的功效
肚兜, 除具有保暖作用外, 根据人体体质之不同, 以辨证施治为原则, 加入相应药物, 长期使用, 则能够有效调节脏腑功能, 平衡气血阴阳, 疏通经络, 增强体质, 故尤其适合于少儿和老年人使用。何也?少儿者, 稚阴稚阳也;老人者, 脏腑虚衰也。
 
众所周知, 腹部位处中、下焦, 包罗心肺之外的所有脏腑。特别是后天之本的脾胃, 位居其中。全身362个穴位中, 腹部穴位有40多个, 而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任脉要穴———神阙亦在腹部。由此可见, 少儿之养生保健, 护腹为首。护腹之要, 又以神阙为先。
 
清·王三尊指出:“凡饮食先入于胃, 俟脾胃运化, 其精微上输于肺, 肺气传布各所当入之脏, 浊气下入大小肠, 是脾胃为分金炉也。若脾胃有病, 或虚或实, 一切饮食药饵, 皆不运化, 安望精微输肺而布各脏耶?是知治病当以脾胃为先, 若脾胃他脏兼而有病, 舍脾胃而治他脏, 无益也。又一切虚证, 不问在气在血, 在何脏腑, 而只专补脾胃, 脾胃一强, 则饮食自倍, 精血日旺, 阳生而阴亦长矣。试看精、气二字, 皆从于米。噫, 微矣哉!是知脾胃实, 诸病皆实, 脾胃虚, 诸病皆虚, 此医家之大关也。” (《医权初编·卷上·论治病当以脾胃为先第三十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少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 皆由脾胃化生。少儿生理特点表现为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 有如旭日东升, 草木方萌,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其阳充阴长, 对水谷精气需求量大, 所需营养物质较多, 故少儿脾胃运化水谷、吸收精微物质的负荷相对较大, 因此脾胃能否正常运化成为少儿健康成长的关键。然而, 少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脾胃薄弱, 加之饮食不知自节, 容易为饮食及外邪所伤, 脾气伤则清不升, 胃不和则浊不降, 故常常表现为脾胃方面的问题。民国医家涂蔚生明确指出:“小儿脏腑和平, 脾胃壮实, 则荣卫宣畅, 津液流通, 纵使多食生浆, 不能为病。唯脾胃不胜, 乳哺不调, 三焦不运, 水饮停滞, 冷气抟之, 结聚而成癖也。” (《推拿抉微·第4集·治疗法·癖积》) 明·万全更是强调:“胃者主纳受, 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 四肢安宁。脾胃虚弱, 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 医中之王道也。” (《幼科发挥·卷之一·原病论》)
 
有关腹部的养护, 清·冯兆张特别强调:幼儿“又不可日置地间, 令肚着地, 以致脾宫受寒, 腹痛泄泻”“故儿最要背暖肚者, 脾胃处也。胃为水谷之海, 脾为健运之司, 冷则物不腐化, 多致肠鸣腹痛, 呕吐泄泻, 故儿更要肚暖”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三·护持调治诸法 (儿科) 》) 。明·王大伦说得更加直白:“俗云:肚无热肚, 肚者胃也。胃为水谷之海, 若冷则物不腐化, 肠鸣腹痛, 呕吐、泄泻等疾生焉。经云:胃热则消谷善饥, 所以能饮食也。故曰肚宜暖。” (《婴童类萃·上卷·调理五法》)
 
3 中药草本肚兜
中药草本肚兜根据上述少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对少儿进行养生保健调理。通过强健脾胃功能, 增强食欲, 调理气血, 使少儿脾运健旺, 气血充足, 体质健壮, 提高少儿身体素质, 增强其抵御疾病的能力, 促进少儿生长发育。正所谓“脾胃通则四肢百骸通, 脾胃强则五脏六腑强”。
 
3.1中药草本肚兜的原理
腹部是连接身体上下的枢纽, “背为阳, 腹为阴”, 腹部为阴, 最怕受凉, 阳气偏少则易受寒邪侵袭。腹部分布任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等经络。人体很多重要的穴位分布在腹部, 以脐为中心有穴位40多个, 如神阙、气海、关元、上脘、中脘、下脘、天枢等。脾胃者, 后天之本;肾者, 先天之本;乙癸同源, 壮水之源, 木赖以荣, 共养一身之精血。“况脐之上下左右, 乃肠胃盘曲会聚之所。经所以言五脏之动气, 发于脐之上下左右也。” (《普济方·卷一·方脉总论·五常大论》) 这其中, 神阙是核心, 故其尤为重要[1]。
 
神阙是胎儿出生前从母体获取营养的通道, 并以之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 可见人体先天的禀赋与神阙关系密切。它连接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 历来被医家视为养生治病要穴。肚脐皮薄凹陷, 无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 血管丰富。皮肤直接与筋膜、腹膜相连, 因屏障功能较差, 属于人体相对虚弱之地, 容易受寒邪侵袭。同时, 肝肾脾胃肠, 尽在腹部。故内则饮食, 外则寒邪, 所伤人体, 脾胃首当其冲, 先天之本, 亦或受害。土者, 后天之本, 土衰则阳精败而下陷, 脾胃既损, “则精神气血由此而日亏, 脏腑脉络由此而日损, 肌肉形体由此而日削, 所谓调理一失, 百病生焉。故知脾胃不可不端详矣” (《外科正宗·卷之一·痈疽门·痈疽治法总论第二》) 。
 
清·程鹏程在描述肚兜的保健作用时说:“夏月衣服单薄, 宜系绵布兜肚, 日夜皆不可离。夜间睡着, 恐被去体, 有兜肚, 则无腹痛泻痢诸症。” (《急救广生集·卷十·防病预诀·纪时调摄》) 程氏所言, 乃指夏月。试想, 夏日炎炎, 热势非凡, 尚且如此, 更何况其他时节, 尤其寒冬之季?护腹之重要, 由此可见一斑。
 
腹部穴位保健治疗方法, 前人或用针刺, 或用灸法, 如隔姜灸、隔盐灸。然少儿毕竟幼小, 以针刺之, 酸痛难忍;以火灸之, 谈何容易?虽有摩腹、揉腹之法, 然日久天长, 终难坚持。故少儿欲保健脾胃, 担此重任者, 非肚兜莫属。何故?传统、安全、有效、简便, 可全天不离儿身, 可谓持久、有效, 是其优势。
 
中药草本健脾胃肚兜主要是利用中药有效成分, 通过透皮吸收作用于腹部的经络、穴位而起到护肚、康复和保健的作用。养护腹部, 特别是养护肚脐, 可鼓舞一身之正气。神阙邻近胃、肝、胆、胰、肠等器官, 通过对腹部, 特别是神阙的养护, 可以治疗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痛、胃下垂、顽固性呃逆、功能性消化不良、结肠炎、脱肛等病变, 而这些病变多与脾胃虚寒、脾气亏虚、中气不足、脾胃湿热、脾胃不和等证密切相关, 换言之, 与后天之本的脾胃密切相关[2]。
 
现代研究认为, 中药草本肚兜作为外用疗法, 作用于正常的皮肤表面, 其药物成分可通过3个途径进入体循环。一是透过毛囊、皮脂腺, 二是通过汗腺, 三是通过角质细胞和细胞间隙。其中以第3种最为重要[2]。穴位及经络与神经末梢、神经节、神经束有着密切关系。资料表明, 不断刺激腹部穴位会使腹部皮肤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 促进人体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 改善免疫功能, 从而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尤其是加速血液循环, 改善脏腑组织营养, 调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 从而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3,4]。
 
3.2 中药草本肚兜的作用
佩戴肚兜是一门科学, 李时珍称之妙不可言, 并编入《本草纲目》。婴儿从出生开始佩带中药草本肚兜, 可增强脾胃消化和吸收功能, 散肠胃之积滞气, 预防疾病, 有利于少儿的生长发育。长期使用能够有效增强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
 
3.3 中药草本健脾胃肚兜
在此, 简要介绍中药草本肚兜系列之健脾胃肚兜。本品为椭圆形保健袋, 药芯亦为椭圆形, 内容物药粉由人参、白术、胡黄连、苍术、香橼、佛手等16味中药组成, 气味清香。使用时, 打开密封包装袋, 将药垫取出放入肚兜内, 将肚兜昼夜佩戴于腹部。当少儿游泳或洗浴时, 可将肚兜取下放入原包装袋中保存。游泳或洗浴完成后揩干身体, 再将肚兜佩戴上即可。
 
中药草本健脾胃肚兜药物中加入了吸收促进剂, 可以明显加大药物的透皮吸收[4]。特别是神阙, 其下没有皮下脂肪, 血管非常丰富, 药物更易于渗透、吸收。由于药物经皮肤、肚脐吸收, 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 增强了治疗保健效果, 减少了副作用, 延长了药物作用时间, 可以长时间地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 无用药次数问题, 更避免了少儿用药时的痛苦和恐惧感, 是一种独特而理想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途径。
 
中药草本健脾胃肚兜具有益气健脾、扶正培元、强肾固本、和胃理肠、散结通滞之功。其温凉并用, 温养而不燥, 凉润而不腻;补攻兼施, 扶正而不恋邪, 攻邪而不伤正。肚兜长期置于少儿的腹部和神阙, 益气健脾, 扶正固本, 脾胃健则气血旺盛, 正气足则邪不可干。此即所谓“土为万物之母”, “脾居五脏之中, 寄旺四时之内, 五味藏之而滋长, 五神因之而彰著, 四肢百骸赖之而运动也” (《针灸大成·卷六·足太阴经穴主治·足太阴脾经穴歌》) , “若夫饮食有节, 寒温适宜, 则脾胃壮实, 饮食易消, 运化精微, 充溢五脏六腑, 荣养四肢百骸, 何病之有!脾胃衰弱, 则饮食不消, 运化之令不行, 化生之功失职, 嗜卧多困, 其病生焉。脾胃者, 五脏之根本;饮食者, 性命之大原。调理脾胃, 为医中之王道, 诚有旨哉” (《婴童类萃·下卷·脾胃论》) 。
 
4 小结
中药草本健脾胃肚兜调理、治疗少儿脾胃病具有疗效好、安全可靠、使用简单方便等优点, 避免了少儿用药时的痛苦和恐惧感, 既可作为主要治疗方法, 又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适合少儿脾胃病证, 尤其是寒邪客胃、脾胃虚寒、中气不足等。长期佩戴中药草本健脾胃肚兜能够健脾和胃、补中益气, 提高少儿身体素质, 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促进少儿生长发育。所谓“脾胃健, 则诸病悉安;脾胃弱, 则诸疾蜂起”, 正是此意。
 
参考文献
[1]王汇成, 唐晶晶, 陈鹏典.神阙穴浅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4) :157-158.
[2]何俊, 李晓晖, 常明明, 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促渗肽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 2014, 49 (8) :627-631.
[3]段晓颖, 郝亚洁, 刘晓龙, 等.黏膜给药系统药物吸收情况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 2014, 29 (3) :424-426.
[4]王景雁, 兰颐, 林红梅, 等.薄荷醇对不同logP值中药有效成分经皮吸收的促透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 2016, 25 (2) :202-209.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孙德仁 陈博睿

上一篇:“脾为后天之本”机制探析

下一篇:隔药灸脐在化脓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