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肠胃病>胃肠疾病>正文

“脾为后天之本”机制探析

“治病求本”是中医人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 然何为人之本?明末清初著名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肾为先天脾为后天根本论》中说:“未有此身, 先有两肾, 故肾为脏腑之本, 十二经脉之根, 呼吸之本, 三焦之源, 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 故曰先天之本在肾。”强调肾气秉承于父母之精气, 即是先天之精气, 是人生命之本。“一有此身, 必资谷气, 谷入于胃, 洒陈于六腑而气至, 和调于五脏而血生, 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 故曰后天之本在脾。”[1]说明脾胃化生后天之精, 是后天维持生命之根本。故人之本, 本于脾与肾。
 
同时脾与肾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有先天温煦后天、后天补养先天之说。然先天之精, 先于身生, 身生即成, 赖于后天补养。故脾胃运化水谷, 升清降浊, 化生气血, 主肌肉, 充百骸, 维持四肢百骸、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 剩余精微化为肾精, 以补养先天之功, 对于人体生命极为重要。关于脾胃的重要性, 历代医家都有精辟论述, 如“脾坚则脏安难伤” (《灵枢·本脏》) ;“四季脾旺不受邪” (张仲景《金匮要略》)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李东垣《脾胃论》) ;“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补肾不如补脾” (周之干《慎斋遗书》) ;“脾为中宫之土, 土为万物之母” (李中梓《医宗必读》) 等[2]。可见, 脾胃为人体后天保养生命之根本, 实不为过。然脾胃之根本在于其对饮食的运化功能, 即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 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灵枢·五味》云:“胃者, 五脏六腑之海也, 水谷皆入于胃,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现代研究表明, 人体进行消化、吸收、排泄功能的是肠道有益菌群。正常人体肠道内寄居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以细菌为主, 统称为肠道菌群, 其细胞总数高达1014、种类多于1 000种, 是人体细胞总和的10倍[3]。肠道正常菌群能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合成胆固醇、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等, 并产生某些酶类, 促进营养物质的代谢。另外, 肠道菌群亦与机体的免疫、促生长、抗衰老、促进造血功能及抗肿瘤等作用密切相关[4]。生理状态下, 肠道各菌种与宿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维持动态平衡, 这种平衡对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一旦受到宿主及外环境变化的影响, 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 使肠道菌群失调[5], 脾主运化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脾为后天之本, 本于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
 
纠正肠道菌群紊乱的主要方法是补充胃肠道有益菌。微生态学运用“以菌治菌”的理论, 通过生物拮抗纠正微生态失衡, 是一种全新的调理脾胃功能的方法[6]。 (1) 食用自制酸奶 (不建议用市面酸奶, 因不确定其添加剂的成分和剂量) , 可与饭食同用, 服用3个月。 (2) 服食益生菌制剂, 常用的有金双歧、思连康、整肠生等, 3岁以下患儿用妈咪爱。根据说明书服用, 但为防止机体对其形成依赖, 一般口服半个月停半个月, 服用3个月。
 
此外, 为保证长期的自体菌群平衡, 可坚持轻揉腹部, 称阿是穴揉腹法。操作方法:平躺在床上 (此时腹部较为放松) , 手放于腹部, 轻轻地按揉 (顺、逆时针均可) , 寻找结节条索和酸困麻木、肿胀疼痛等异常点。在这些异常点处, 轻轻按揉, 慢慢地将一个点的异常感觉, 揉到轻微, 揉到正常, 直至揉开腹部所有的结节条索及各种异常点, 每日坚持20~30min即可。
 
补充益生菌, 关注脾胃运化之本, 巩固后天之本, 将生物微生态学与中医理论相结合, 是中医学与现代科学共同发展的一个契合点, 扩大了中医学“术”的范围, 为中医学的预防和治疗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中梓.医宗必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6-7.
[2]郑齐, 潘桂娟.脾胃学说的概念与源流述要---脾胃学说传承与应用专题系列 (1) [J].中医杂志, 2012, 53 (13) :1082-1085, 1104.
[3]TOMASELLO G, BELLAVIA M, PALUMBO V D, et al.From gut microflora imbalance to mycobacteria infection:Is there a relationship with chronic intestinal inflammatory diseases[J].Ann Ital Chir, 2011, 82 (5) :361-368.
[4]郑静, 王刚.胃肠道微生态与中医基础理论[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 30 (1) :10-12.
[5]张华玲, 谭周进, 蔡光先, 等.肠道菌群失调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1, 23 (11) :1033-1036.
[6]刘慧, 孙涛.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4, 20 (3) :468-471.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牛玉洁 许振国 张培丽

上一篇:储浩然教授针灸治疗痞满经验

下一篇:中药肚兜的功效 腹部穴位保健治少儿脾胃病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