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肠胃病>胃肠疾病>正文

储浩然教授针灸治疗痞满经验

痞满是由于中焦气机阻滞, 脾胃升降失职不通, 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1]。其临床以胃脘腹部自觉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特点, 是最常见的反复发作性脾胃病。痞满病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心胃生寒, 胸隔不利, 心痛否满”[2]。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 其患病率逐年升高, 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类疾病[3]。但由于其西医学病理机制尚未明确, 并无很好的根治方法, 故其多为对症治疗, 效果欠佳[4]。中医则早在《伤寒论》明确提出“痞”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类别, 后世医家以此为发展, 辨证施治, 疗效显著[5]。针灸简、便、廉、验, 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治疗痞满的有效手段。
 
储浩然教授作为江淮名医、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临床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及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中医针灸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献力于中医针灸的临床、教育、科研及推广事业, 临床针药并用, 尤善于脾胃病的治疗, 笔者作为其研究生, 有幸随诊在侧。老师认为, 痞满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胃阴阳偏颇、功能失调以致脾胃升降失司, 虽有虚实、寒热之分, 在气在血之异, 然总究其机可概括为“失和”二字。储老师临床治疗痞满时, 无论是归纳辨证还是在选穴配伍、针刺深度、针刺手法方面均以“和”为贵、为要,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将其针灸治疗痞满经验总结如下。
 
1 辨证论治当与人和
仲景多从寒热、虚实论述痞满, 温病学家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湿邪夹热、夹寒。此后历代医家的辨证大都出于此[6], 临床辨析痞满从虚实、寒热、湿等方面着手, 各方面又可相互兼夹, 则形成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寒湿、湿热等不同的证型。储老师认为, 不论是辨析虚实、寒热, 还是探讨脾胃虚弱、肝胃不和、湿热中阻、寒湿客胃等证型, 还是探讨在气在血、在脏在腑、归属何经, 总归脱离不了脾胃枢机不利、升清降浊失和的患者本身。故而临床辨证察机时, 储老师执简驭繁, 以失和之人为核心, 分析患者本人的饮食习惯偏嗜、性格脾性、职业特点;以望闻问切为基础, 归纳总结虚实、阴阳、寒热、脏腑、经络。这种诊断思路断然不是另辟蹊径, 恰恰正是中医辨证论治、天人合一思想最直白的体现。也正是由于痞满一证虚实夹杂、寒热难调、升降不调、左右失和的特点所决定的。跟随储老师的临床实践也反复印证了这一思路, 老师重视现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古人的不同[7], 当代人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及工作特点决定了其患病特点有别于古人, 丰富而又多样的生活方式亦决定了多样的病机变化。临证时如老师遇嗜食肥甘油腻之人, 则虑其痞满多为体内痰湿困蕴于脾, 治疗时当以化痰除湿健脾为要, 处以补三阴交、泻丰隆为主方;遇盲目节制过于清淡饮食之人, 则思其气血生化乏源, 气血亏虚、脾胃虚弱为要, 处以脾俞、胃俞、足三里及三阴交合灸法补之;遇素食辛辣之人, 虑其中焦火盛为要, 处以内庭、太白另泻之;当下社会生活压力大, 情志因素不可忽视, 怒喜思悲恐任一过之皆扰乱气机, 当升不升, 当降不降, 结于中焦则为塞满痞胀。临证遇工作、学习不顺失意者, 虑其气机郁结, 处以内关、膻中泻之;遇脾性暴躁者, 虑其肝旺乘脾, 处以行间合期门泻之、太溪合三阴交补之。临证时储老师紧紧抓住患者本人诸多生活特点, 结合舌苔脉象病史, 总是能找到痞满的病机关键, 准确的处以主穴, 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2 选穴配伍当权和
针灸处方的核心是腧穴, 其配伍精当与否直接决定了治疗效果的好坏。腧穴具有的双向作用, 亦是借助于腧穴配伍、针刺手法等来实现的[8]。在古今论述痞满的1612部著作中[9], 计有针灸治疗痞满处方909条, 主穴共179个, 主要以循经选穴、按部位选穴及特定穴选穴为主, 其腧穴配伍则以上下、前后、合募、俞募、合络及络募配穴法为主。《标幽赋》言:“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10]。因此储老师针灸治疗痞满时尤为重视选穴、配穴, 以求准确的组合、发挥腧穴的作用, 使遣穴如用药, 使针灸处方如药方。临证时坚持脏腑、阴阳、气血各异抓住病机所在补虚泻实。选穴上, 储老师认为痞满虽涉及脾、胃、肝、大肠及小肠等多个脏腑, 但在临证时应当主次分明后各取其经, 各取其俞募原络。遇痞满胀而不定、未见血分者, 可左病右取亦可上病下取, 循经取其四肢远端腧穴;遇胀满定处兼舌苔脉象见血滞者, 则随其血之所在, 取局部腧穴。在配穴上, 老师力主以和为要, 老师认为组方如组兵, 组穴如组方, 针灸处方亦如调兵遣将, 兵将不和便不能制敌取胜。临床选取两穴配伍配合刺灸法便可有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气一血、开阖相济、升降相乘之功[11]。痞满病的病机根本正是气机升降失和, 因此老师治疗本病常两两配伍为对以求精疏和合, 老师使用合募相配、八脉交会相配以上下和, 俞募配穴法以前后和, 表里经相配以阴阳和。如老师取足三里、中脘合募相配以复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1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痞满时, 选用天枢、上巨虚相配;慢性胃炎属痞满时取公孙、内关相配治疗。另外选用天枢穴时, 即便症在一侧, 老师亦使用双侧, 使其一左一右针法相和, 如此可避免单侧天枢施以针法有失气机平衡, 得不偿失。
 
3 针刺深度强度当与邪和
储老师认为痞满, 一病虚实寒热夹杂, 病情往往缠绵难愈, 其病机本身亦相互转化。随着疾病的发展, 气分可能转化成血分, 胃病可能累及肝脾, 小痞可能变成大痞, 病邪亦可能由浅入深。《灵枢·官针》言:“九针之宜, 各有所为;长短、大小, 各有所施也”[13]。因此储老师认为, 针之大小长短不得其用, 痞满病特别是久病不愈的患者难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孙学全通过自身针感体验, 针刺的深度是针感的产生及传导方向的主要因素之一[14]。治疗痞满时, 储老师认为, 除了应因头面胸腹四肢部位不同, 还应当依据痞满的病情特点、病位深浅选择合适规格的针具, 针刺一定的深度, 不可不加思索一个尺寸用到底。病浅针深, 恐内伤良肉;病深针浅, 恐难以疏泄;病小针大, 恐攻伐太过;病大针小则又难以企及。痞满初发邪胜正足病位尚浅时, 当选用粗针短针, 针刺深度宜浅, 针刺强度宜大, 击邪而不伤正, 一鼓作气拨乱反正使升降和合。痞满中期邪胜正不足病位深入时, 当选用粗针长针, 针刺深度宜深, 强度不宜大, 以求追邪而不伤正。痞满晚期余邪留恋邪轻位深时宜选用细针长针, 以遣其邪而不与攻伐, 正邪自调, 升降自和而愈。
 
4 针刺手法当与气机和
在针灸治疗痞满的古代文献研究中[15], 对中医古籍包括《针灸甲乙经》《针灸大全》《针灸集成》等55部针灸著作进行全面整理, 发现13篇痞满文献, 共计32条条文, 其大多数没有描述具体操作方法, 仅有4条是在穴位功效的描述中详尽描述。在针灸治疗痞满的现代文献研究中[16], 共计15种针灸方法中包括单纯针刺 (占总方法的28.5%) 均未有针刺手法的描述。然而针刺手法乃针刺之魂, 无手法则针灸灵魂尽失[17]。老师认为, 针刺手法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手法得当的悬殊是针灸治疗痞满优劣有别的重要原因。往往在临床工作中, 面对错综复杂的痞满患者, 针者因针法不精或偷工减料, 针刺时不能把握适合、足量的手法, 以致治疗效果欠佳。储老师在1992年便观察龙虎交战手法对胆道疾病引起的胆绞痛、胃肠道疾病引起的腹痛、泌尿系结石引起的绞痛、心绞痛、牙痛等多种痛症病人的镇痛效果[18]。其发现正确的掌握和运用传统针刺手法, 有其实用价值, 值得继承和发扬。治疗痞满时老师常规对腧穴施以呼吸补泻、提插补泻手法;遇胀满较甚气机壅滞急迫者, 则选用四肢根结处穴施以龙虎交战手法行气缓急;遇堵闷较甚气机结而不行者, 则选择腹部局部经穴施以赤凤迎源手法交通左右上下;对于病程日久病邪较深正气虚损者, 则选择双侧天枢及局部腧穴施以苍龟探穴手法扶正驱邪。虽然储老师强调并善用手法, 但从不玄虚手法。老师认为苍龟探穴、赤凤迎源、龙虎交战、烧火、透凉等诸多手法虽形色有别, 但究其法意则实同。诸法皆由提插、徐疾、捻转、迎随等单式手法相互结合而成, 临床用否、用何种手法当视痞满气机状态灵活选用。
 
5 临证医案一则
患者王某, 男, 54岁, 2008年8月20日初诊。主诉:腹部脐周胀满不适2年余。病史:患者于2006年5月13日晚饭后于公园散步时突觉腹部胀满、胸闷, 患者自觉腹如船撑, 胀满难忍。随即就诊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行腹部CT、肝功能检查, 均未见明显异常, 查体见腹部膨隆, 腹部无压痛、反跳痛, 二便正常。予以香砂益气丸口服治疗 (其它不详) 后缓解。后腹胀时时反复, 大便不成形, 2006年11月10日就诊于安医一附院, 行全消化道钡餐检查示:胃窦炎;胃黏膜脱垂。予以匹维溴胺片口服。2周后复查, 诸症未减, 大便略干, 舌苔白腻, 脉细, 予以中药健脾化湿理气、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后稍有缓解, 但仍反复。此后患者辗转访诊于各地名医大家, 多处以健脾除湿、行气除满、疏肝解郁等药, 然两年来, 其腹胀未见减轻, 反复发作, 难以投入正常生活工作中, 今特至储老师门诊治疗。刻下症:腹部脐周处胀满不适, 食后方舒, 腹中肠鸣漉漉, 失气不爽。无腹痛, 无胀形, 按之柔软, 未触及肿块。神疲倦怠, 面色黯淡, 小便自调, 大便日行1次, 粘滞不爽, 完谷不化, 夜寐欠佳, 舌淡红苔少, 脉细弦。辅检:除病史中辅检外, 肠镜 (2007年4月20日安徽省立医院) 示:肝曲小息肉, 直肠炎;胃镜 (2007年4月21日安徽省立医院) 示:浅表性胃炎;消化系彩超 (2007年11月18日) :胆囊息肉样病变, 肝胆胰脾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痞满、脾胃虚弱证。西医诊断:功能性腹胀。治法:调理脾胃、理气除痞。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天枢、百会、神庭、中脘、中注、外陵和腹结。刺灸法:除百会、神庭、中脘外均取双侧腧穴;百会、神庭平补平泻;足三里、三阴交用提插、捻转补法;天枢用呼吸平补平泻;中脘、中注、外陵、腹结用赤凤迎源手法;足三里、三阴交施用手法后用温针灸;留针30 min, 行针两次。首次针灸治疗后患者自觉腹胀立大减, 自述从未如此轻松, 窃以为所患即愈, 复诊10余次后, 患者可适度工作。后劳累即发, 程度较前减轻, 针灸则症减。治疗10余年至今, 现其胀满程度渐弱, 且范围渐小至神阙至右侧天枢穴局限范围内。根据病情变化后腹部局部配穴选用单侧, 并先后调整配伍脾俞、胃俞、丰隆、公孙及章门等穴, 余刺灸法同前。日前患者轻微胀满不适、发作频率低, 完全正常工作, 仍以针灸治疗控制病情。
 
按语:《素问·太阴阳明论》:“饮食不节, 起居不时者, 阴受之……则满闭塞”[2]。本案患者工作频繁出差在外, 疲于奔波劳累不免饮食不节、不洁, 久之脾胃虚弱, 脾胃升降乏力。加之工作压力甚大, 情志不遂, 肝失疏泄, 以致失司之气结于中焦, 肠腑之气壅滞不行故而发为痞满。此后患者多方求诊, 诊断未明, 治疗不愈, 不禁惆怅忧郁。加之方药多杂而无章, 邪未去, 正已伤。通过患者职业特点、生活习性结合病史诊断为痞满脾胃虚弱肝郁证。患者初次寻求针灸治疗, 储老师认为, 一当精简取穴, 二当调神定志。基于此, 储老师以调理脾胃、理气除痞为治法。选用百会、神庭以安其神;选用胃经下合穴足三里配伍脾经三阴交为主穴施以补法健脾强胃。天枢属胃经, 为大肠募穴, 位于脐旁, 处天地交合之际, 为升清降浊之枢要, 故选用双侧天枢为主穴以沟通上下, 左右同施又防其升降有偏。后又加用脾胃之络穴公孙、丰隆相配以和脾胃升降。另增章门、脾俞、胃俞加中脘两两俞募相配以增调理脾胃之效。因患者胀满范围缩小, 储老师随证思和, 腹部配穴调整为单侧, 选取右侧肾经中注、四满及外陵。储老师坚信针刺手法的重要性, 远端及背部腧穴采用提插捻转补泻;腹部配穴交替施以呼吸补泻平补平泻、赤凤迎源飞经走气。《金针赋》载:“赤凤迎源……入针至地, 提针至天, 候针自摇, 复进其元, 上下左右, 四围飞旋”[10]。储老师认为, 用此法不必玄虚, 指出此法针刺先深后浅, 结合提插、捻转、指飞而成。考虑日久邪深堵闷较重, 予用3寸毫针, 先将针进至地部得气后将针提至天部针体摆动, 再至人部得气后以拇食二指捏针柄, 一捻一离, 如展翅飞旋。储老师认为, 此法行气守气、深浅交通, 临床施用痞满大减。然而, 由于患者追求针刺手法的刺激感, 对于行针时间、频率要求较高。其常由学生盲目刺激, 年复一年不免伐之失度, 得不偿失。基于此, 今后治疗当规范手法、施术有度, 另当重视手法施用于四肢远端根节腧穴的作用。嘱该患者调畅情志、注意针刺前后禁忌的同时定期予以影像学及生化检查。针刺有效, 却未净去其邪, 幸功亦当思变。更赖患者坚持不渝, 医者更当精究原机, 智勇追寇, 兹以此案, 体吾师思虑权和之良苦!
 
6 结语
针灸治病效果肯定、效能有限、效价优异[19]。“和”法既是治法, 也是目的, 是中医治病要达到的目标和价值所在。痞满总属脾胃升降失和, 以“和”的思想指导针灸治疗痞满正是中医理论最质朴的体现, 储老师以此针灸治疗痞满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较好的临床效果。其经验主要概括为“和”字, 即辨证论治当与人和、选穴配伍当权和、针刺深度强度当与邪和、针刺手法当与气机和。除此之外老师亦强调灸法及推拿在治疗本病的积极作用, 有待于进一步总结。老师常言“针灸无效, 未得其术也”, 对于痞满等病治疗经验之类老师从不固定某几证、某几穴、某几法之言。老师强调“规矩之法在于师, 方圆之法在于子弟”, 要求针灸临床当师灵素、甲乙、大成等针源, 鼓励灵活运用、随机应变, 做到经验规矩治法之形与临床思维之神相合, 以致和合。
 
参考文献
[1]吴勉华, 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 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188.
[2]孟景春, 王新华.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 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281-778.
[3]刘迈兰, 赵凌, 任玉兰, 等.不同朝代针灸治疗痞满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33 (6) :454-459.
[4]潘静琳, 赵莹, 苏泽琦, 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痞满方剂的方药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 (4) :1701-1703.
[5]王素排.中医辨证治疗痞满证46例临床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12, 23 (9) :2367-2368.
[6]杜红跃, 袁红霞.“痞满”浅见[J].湖南中医杂志, 2015, 31 (6) :125-126.
[7]丁凤, 储浩然, 张彪.储浩然治疗脾胃病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5, 27 (6) :768-769.
[8]李传岐.试论腧穴的双相调治作用[J].中国针灸, 2006, 26 (1) :27.
[9]王佳佳, 王洪峰.基于著作类数据挖掘针灸治疗痞满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谱[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 33 (2) :694-698.
[10]陈以国, 王淑娟, 成泽东.针灸歌赋注释发挥[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98-193.
[11]吕玉娥, 吕运权, 吕运东.吕景山对穴[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序三.
[12]储浩然, 马骏, 孔红兵.针药并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4, 23 (3) :25-26.
[13] 孟景春, 王新华.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 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80.
[14]宋言壮, 孙红兵, 李西亮, 等.自身针感体验研究总结[J].中国针灸, 2018, 38 (8) :853-856.
[15]姜锐, 赵雪, 陈泽林, 等.针灸治疗痞满的古代文献研究[J].西部中医药, 2012, 25 (3) :37-39.
[16]国瑶.针灸治疗痞满的现代文献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
[17]李柠岑, 刘阳阳, 郭扬, 等.郭义教授传统针刺手法发挥[J].中国针灸, 2018, 38 (8) :873-876.
[18]储浩然.龙虎交战手法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2, 11 (3) :40.
[19]杨骏, 储浩然.针灸研究应依从于临床实践[J].中国针灸, 2010, 30 (1) :3-5.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作者:祝金豹 储浩然

上一篇:中医对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下一篇:“脾为后天之本”机制探析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