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肠胃病>胃肠疾病>正文

呕吐,寒邪客胃证,取穴行毫火针点刺

呕吐案

患儿,男,12 岁,2017 年 11 月 24 日晚初诊。 主诉:呕吐不止 4 d。现病史:4 d 前无明显诱因出 现呕吐, 后食用汤面后即发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持续作呕,一天可达 30 余次,遂就诊于天津市第二 儿童医院, 以 “胃肠功能紊乱” 收住入院。 住院期间, 予补液、 纠正电解质紊乱、 增加胃肠动力药物等治疗, 但患者仍呕吐不止,饮水难下,饮入即吐,无发热, 恶寒,着厚衣裤仍手脚冰凉,精神状态愈见萎靡。治 疗期间行血、尿、便常规检查及细菌、病毒学检查, 行立位腹部平片、腹部 CT 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 未见明显异常,生化检查示血钾偏低,查体示肠鸣音 减弱。刻下症:时时欲呕,恶心不止,难以自制,饮 食不下,饮入即吐,胃脘部不适,自觉上冲,腹部胀 满,得温则缓,无排气,夜间难以入睡,小便频数, 大便 4 日未行,舌红、苔薄白,舌尖可见一绿豆大小 溃疡,脉沉迟。既往体健。反复询问诱因后家属说其 夏季喜食生冷。

中医诊断:呕吐(寒邪客胃证) ,治 则: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治疗:予背部督脉及足太 阳膀胱经第一侧线细火针点刺, 腹部及局部取穴行毫 火针点刺。取穴: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 阴陵泉。操作:嘱患儿先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常规 消毒后,术者左手持止血钳夹取 95%乙醇棉球,点燃 后靠近针刺部位,右手拇、示、中 3 指持中细火针针 柄,将针尖 1~3 mm 在外焰烧至红亮后,快速、垂直 点刺背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的穴位,进针 后快速出针,不留针。然后嘱患儿取仰卧位,暴露胃 脘部、腹部及双下肢。常规消毒后,术者左手持止血 钳夹取 95%乙醇棉球点燃后靠近针刺部位,右手拇、 示、中 3 指持 0.30 mm×25 mm 一次性毫针,将针尖 5~7 mm 在外焰烧至红亮后,快速、垂直刺入穴位, 进针深度 10~15 mm,快速进针后留针 20 min。针 刺期间患者仍频频欲呕,难以自制。治疗后患儿针刺 部位皮肤潮红,自觉胃脘部温热舒适,呃逆、呕吐明 显好转,胃中上冲之感消失。嘱患儿 24 h 内针孔处 避免接触水液, 以防感染, 并嘱家属将葱白切丝剁碎, 纱布包裹后湿敷关元、气海;将大蒜捣碎为末,纱布 包裹湿敷于双侧涌泉穴;将小米半碗、生姜 5 片、大 枣 5 枚熬稀粥,晨起后予患儿温服,每半小时摄入 2~3 勺,缓缓服食。2017 年 11 月 25 日晚二诊,患 儿诉睡眠良好,未发呃逆、呕吐,夜间有少量排气。 晨起后持续少量进食小米粥,未发呃逆、呕吐,午间 予患儿开塞露外用, 患儿出现轻微腹痛后, 大量排便, 溏结不调,同时排出大量气体。患儿精神状态明显好 转,舌红、苔薄白,舌尖溃疡缩小,脉沉迟有力。再 次行火针及毫火针治疗,刺法同前。嘱患儿可进食浓 稠小米粥。2017 年 11 月 27 日患儿出院,返回家中 继续调养。 1 周后到患儿家中随访, 患儿诉已无呃逆、 呕吐等症,无胃中不适,纳寐好,二便调,痊愈。 1 个月后行电话随访,患儿家属代诉无复发,饮食、 二便皆正常。

按语:呕吐是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食物 由胃中上逆经口而出的一种病症, 其基本病机为胃气 通降失和。 本案患儿于夏季天热时大量饮用冷食, 《素 间·四气调神大论》曰: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夏 季本应温养阳气,而该患儿则以寒邪直折中阳,形成 寒邪内伏,至冬季当人体阳气偏于内敛之时突然发 病,如《素问·举痛论》曰: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 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食停滞胃脘,胃气通降无力 而上逆发为呕吐,胃胀腹痛,寒邪客于肠胃,大肠蠕 动无力,大便不通。患儿 4 d 滴水未进,大量的输液 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患儿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故施 火针及毫火针取其强力温通的效果。根据“督脉总领 一身阳气” “寒邪首犯太阳” ,故取督脉及足太阳膀胱 经第一侧线进行火针快速点刺, 借助火针的火热之力 以温阳散寒,疏通经络气血。贺普仁教授认为温热属 阳,阳为用,人体阳气充盛散发于外,则阴寒之气可 以祛除,由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产生的病症则不药而 愈。 考虑患儿病在胃脘, 故局部取中脘、 天枢、 关元、 气海, 以毫火针将火热之力导入体内并留针则局部温 通效果更著;远端循经取脾经之合穴阴陵泉、胃经之 合穴足三里,以“合主逆气而泄”温通降逆止呕。再 嘱患儿以葱白、大蒜湿敷穴位以增强温热之力,将寒 邪快速排出体外,并以稀粥缓解脾胃虚弱症状,防止 进食油腻引起病情反复。

本案治疗全程采用火针点刺结合毫火针留针治疗, 未加用汤药,治疗 1 次后呕吐症状消失,出现大量排 气排便, 胃肠蠕动明显增加, 并可少量进食且未再出现 症状, 治疗 2 次后即可食入半流质食物。 分析其获效的 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了火针及毫火针疗法的温通作用。 毫火针针刺留针, 可起到毫针激发经气与艾灸温阳散寒 的双重作用, 可使温热作用停留在针尖以催经得气, 对 穴位局部、 循行经络有良好的温通效果。 本案患儿病因 实为寒邪客胃,提示我们在询问病情诱因时要追根溯 源,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张凯君 周震

上一篇:结肠脾曲综合征采用针刺配合耳穴疗法

下一篇: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 穴位注射温针灸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