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儿科>少儿保健>正文

运用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治疗小儿鹅口疮验案1例

小儿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口腔黏膜炎症, 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上有白色凝乳样斑块, 状如鹅口, 并带有特殊气味, 局部有红晕疼痛, 多影响小儿吮乳或呼吸, 常见于营养不良、腹泻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婴幼儿[1], 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
 
中医将小儿鹅口疮归于心系或脾系病证, 以口腔黏膜布满白屑为主症, 常伴有心烦口渴、面赤、烦躁、夜啼不安、舌红苔黄、脉数等兼症。其病因是母胎过食辛热肥甘之品, 使胎毒内蕴, 热毒之气蕴积心脾二经, 火热上炎而成;或小儿久病体弱, 肾阴不足, 虚火内生, 向上熏蒸于口舌而生;或先天脾胃不足, 脾失健运, 湿浊困脾, 上泛于口。临床上多分为心脾积热型和虚火上浮型, 一般给予导赤散、凉膈散、清胃散等对症治疗, 但因汤药口苦难咽, 患儿难以长时间坚持, 治疗中多有不便之处。小儿推拿是一种良性的双向调节性刺激, 通过特有的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 以达到祛邪外出、培元固本、平衡阴阳的作用, 使“简、廉、便、效”于一体, 成为治愈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流派为我国主要三大流派之一, 以苗族医家刘开运教授为代表人物, 主要学术思想是五经推治, 临床上多注重脏腑辨证, 归经施治, 以推五经为核心内容, 结合脏腑五行生克关系和脏腑属性特征及小儿“三不足, 二有余”的生理特性, 逐渐丰富了“推经治脏”的理论[2], 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和指导意义。刘氏推拿治疗疾病的开始手法均为“开窍, 关窍”手法, 然后采用脏腑辨证归经施治, 其后对症取穴。若有脏腑里热证者, 刘开运教授多采用清脾经、清肝经、清心经、清后溪等手法清脏腑之热, 选取清天河水、退六腑、水底捞月、推大椎等清里热。
 
1 病案举隅
患儿, 男, 年龄5个月, 2017年7月15日就诊。其母代诉:口腔黏膜长片状白屑1个月。患儿于4个月大时口腔黏膜处长出白色片状物, 犹如碎奶片, 擦之不去, 曾在患处擦抹过小苏打溶液和制菌霉素溶液, 涂药后白黏膜消失, 但停药后立即复发, 在之后1个月内反复发作多次, 并伴有吮乳进食困难, 夜啼烦躁, 口干, 大便干结, 舌红苔微黄, 脉数等。诊断:小儿鹅口疮。推拿处方:①开窍: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按总筋、分阴阳各24次。②推五经:主清脾经300次, 补脾经150次, 清肝经250次, 清心经300次, 稍清肺经200次, 略补肾经150次。③配穴:退六腑90次, 推三关30次, 水底捞月200次, 清天河水200次, 揉小天心150次, 掐揉四横纹、揉板门穴各100次, 掐揉承浆穴、廉泉穴各100次。④关窍:按肩井3~5次。每日1次, 每次5 min。治疗5 d后症状无明显好转, 之后增加推拿施术次数;治疗10 d后有好转, 但仍有复发;治疗20 d后患儿鹅口疮已经基本消失。
 
2 讨论
小儿鹅口疮在历代文献中均有记载, 如“乳蛾”“口糜”“雪口”等, 首次命名为鹅口疮见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初生, 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疮, 如鹅口里, 世谓之鹅口, 此有在胎时受谷气盛, 心脾热气熏发于口故也。”《外科正宗·鹅口疮》说:“鹅口疮皆心脾二经胎热上攻, 致满口皆生白斑雪片, 甚则咽间叠叠肿起, 致难乳哺多生啼叫。”[3]两者均指出了小儿鹅口疮的病因为胎毒内蕴, 心脾积热, 向上熏蒸于口舌而成。邪盛壅滞则凝集厚片, 旋拭旋生, 热扰心神, 且口疮疼痛, 故患儿烦躁, 啼哭不断, 吮乳困难。积热内蒸, 灼伤阴液, 则口干易渴、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 均为实热证的表现。
 
刘氏小儿推拿“推经治脏”的思想根本在于归经施治, 五经指的是与五脏相对应的5个特定穴, 即从拇指螺旋纹到小指为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从小儿鹅口疮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可知属于心脾二经, 辨寒热虚实后为湿热证, 因此以清法为主。根据五行相制相助的关系确定五脏经穴的补泻主次关系, 然后选择合适的施术次数[4]。本次治疗中选择刘氏小儿推拿的“清四补一”法, 即以清心脾二经为主, 次清肝经助清热之功, 又防止肝旺乘脾土。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根据小儿“心肝多有余, 脾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因此常在清脾后加用补法, 使清不寒凉, 泻不伤正。开窍、关窍手法为刘氏推拿中的常用手法, 旨在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 以疏通经络, 调整气血, 祛邪扶正。刘开运教授认为“不开窍就如欲进房而门未开, 不关窍譬如出后不上锁”[5], 因为鹅口疮为热性病, 故选取性寒凉的退六腑手法, 同时佐以补气行气的推三关手法, 两者相辅相成, 既能清心脾积热, 又能平衡阴阳, 防止正气大伤。同时也是刘开运教授反佐取穴的体现。水底捞月和清天河水以泄心脾积热, 揉小天心以清心除烦止痛, 掐揉四横纹和揉板门穴有清热、化积散结、消疮之效。掐揉廉泉穴能清热生津止痛[6]。全方清心脾积热, 敛疮生肌, 祛腐消积, 又步步固护患儿正气。
 
综上所述, 刘氏小儿推拿将中医五脏五行观念、辨证论治、标本同治等巧妙结合起来, 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广泛, 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及患儿接受。
 
参考文献
[1]汪育仁, 张奇文.实用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994-995.
[2]汤伟, 邵湘宁, 章薇, 等.浅议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推经治脏”的学术思想[J].中国针灸, 2015, 35 (6) :595-596.
[3]王伯岳, 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69-76.
[4]蒋珞琦, 顾星.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 25 (6) :82-83.
[5]汤伟, 邵湘宁, 符明进, 等.刘开运教授小儿推拿取穴精要[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2 (1) :70-71.
[6]廖品东.小儿推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208-209.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刘然

上一篇:针刺联合运动疗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下一篇:改良穴位埋线足三针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的临床研究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