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民间疗法>正文

苗医药在医疗中的应用 苗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苗医药在我国医药大健康产业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重,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慢性疾病人群逐渐扩大,我国人口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国民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大健康”这一全局的概念孕育而生[1]。苗族医药具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内涵丰富、疗效独特等特性,治疗多种地方病、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疗效独特[2]。以地域文化、宗教及语言传承为基础,我国苗医药可分为东部、中部、西部3个医药文化区域圈,东部以湘西为代表,中部以贵州黔东南为代表,西部以黔、滇、川边苗区为代表[3]。苗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学说和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包括生成学说、四大筋脉说、三界学说、苗医毒学说与交环学说[4]。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苗医药及苗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苗药被列为我国六大民族药之一[5]。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传统剂型中较为简单的苗药得到很好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医疗、养生保健等方面。
 
1 苗医药在医疗中的应用
苗医药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苗医验方,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苗药三千,单方八百”之称[6]。部分经典的药方经开发投入产业且成为品牌,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广泛应用于耳鼻喉科、皮肤科、妇科、肛肠科、呼吸科等疾病的治疗中。
 
1.1 苗医药在耳鼻喉科的应用
目前,鼻炎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相关数据表明,其全球平均发病率为10%~25%[7]。临床尚无根治方法,治疗均以控制病情、改善症状为目的。复方木芙蓉涂鼻软膏原方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位老苗医祖传,利用现代药物科学技术研制而成,适用于流感及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打喷嚏、鼻腔灼热等一系列鼻部不适症状,该方以木芙蓉叶、地榆、冰片、薄荷脑等为主药,具有解表通窍、清热解毒的功效[8]。其中木芙蓉叶性凉,归肺经,主要含有黄酮苷、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等活性成分[9],其有效组分具有抗感染、体外抗病毒及抗非特异炎症的作用;地榆具有止血、抗菌、抗病毒、促进伤口愈合、抗菌、抗过敏、抗氧化、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10,11];冰片中含有的异龙脑、龙脑对局部渗出和组织水肿的非特异性炎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镇痛作用明显[12];薄荷脑外用可止痒止痛、促进循环并引起清凉感,抑制痛觉神经[13]。鼻炎主要是由病毒、细菌、变应原、各种理化因子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的炎症。因此皆可用复方木芙蓉涂鼻软膏,如急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等[14,15,16,17,18]。
 
1.2 苗医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19]。中医认为其由素体阳热偏盛,火邪灼伤阴血,炼津成痰,灼血成瘀,痰瘀互结;或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熏,壅于面部;或情志刺激,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性上炎,熏蒸于面;或素体阳虚或治疗不当(如反复使用清热解毒药)导致机体元气、脾胃虚弱,下元虚寒,不能运化津液上润肺胃,致虚阳上浮于面,火郁于内而发疹[20]。湿疹是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中医称湿疹为“浸淫疮”“旋耳疮”“四弯风”“奶癣”等[21],认为其主要与湿邪有关,湿可蕴热,发为湿热之证,久之湿则伤脾,热则伤阴血,而致虚实夹杂之证。
 
杠板归、苦参等苗药具有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杀虫等功效[22],皮科制剂多由其配伍而成。玫芦消痤膏由芦荟、玫瑰、苦参、杠板归、冰片等配伍并提取其有效成分研制而成,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痤疮、湿疹、皮肤瘙痒及日晒疮等。临床研究表明,玫芦消痤膏对寻常痤疮、皮炎、脂溢性湿疹及黄褐斑等皮肤疾病皆有较好的疗效[23,24,24]。由重楼制成的苗药制剂银冰消痤酊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广泛用于热毒郁肤所致的痤疮。此外,还有许多配伍苦参、杠板归及重楼等苗药制成的用于皮肤科的经典制剂,如万金香气雾剂、肤舒止痒膏、润燥止痒胶囊、清肤止痒酊、日晒防治膏等。
 
1.3 苗医药在肛肠科的应用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多饮食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睡眠不足,久坐不动,极易导致静脉回流受到影响,使盆腔内的血流变慢,肛门静脉充血,形成痔疮[26]。痔疮属于肛肠科常见疾病,且随着饮食的精细化,痔疮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素问·生气通天论》云:“筋脉横解,肠澼为痔。”中医认为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所致,湿热蕴阻肛门,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诱发痔疮[27]。肤痔清软膏由15味苗药配伍,运用现代工艺技术研制而成,在临床用于治疗各种痔疮,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消肿、除湿止痒之效。其组方中重楼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具有抗菌、抗病毒、止血及消炎作用;地榆可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其含鞣质和三萜皂甙,且鞣质具有收敛作用,能止泻、止血,还具有消炎作用,对甲醛性足跖肿胀小鼠巴豆油性耳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前列腺素E引起的皮肤微血管通透性亢进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还能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增生,促进伤口愈合,且地榆水提物可明显缩短出血时间[28]。肤痔清软膏是苗医药治疗肛肠科疾病的代表之一,此外还有九味痔疮胶囊、鳖甲消痔胶囊、金果榄凝胶、平痔胶囊等口服制剂。
 
1.4 苗医药在妇科的应用
阴道炎作为发病率最高的妇科炎症之一,不仅影响患者身体健康,还会对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正常的女性阴道内可分离出20余种微生物,以细菌为主,但这些微生物之间存在生态平衡,并不会导致阴道炎症。此处的平衡是指乳杆菌在众多微生物中占有优势,可以产生过氧化氢及其他抗微生物因子,抑制或杀灭其他细菌。乳杆菌占位性保护可以形成酸性的阴道环境及营养竞争,不利于其他微生物的生长[29]。当机体免疫力低下、内分泌激素发生变化,或外来因素如组织损伤,破坏阴道的生态平衡时,常住菌群会变成致病菌,冲破阴道屏障引起感染,诱发阴道炎。
 
妇肤康喷雾剂是由苗药千里光、爵床经现代制药工艺研制而成的复方制剂,临床常用于妇科炎症的治疗。千里光始载于《本草拾遗》,其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明目退翳、杀虫止痒、凉血、生肌、祛风除湿等功效。研究表明,千里光有明显的广谱抗菌作用,其对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均有抑制作用,但对乳杆菌影响较小,不会破坏女性阴道正常的pH值[30]。妇肤康喷雾剂临床广泛用于治疗阴道炎,并对常见的阴道益生菌和致病菌的增殖有重要意义[31,32]。
 
1.5 苗医药在呼吸科的应用
中医称感冒为“伤风”,是以风邪为主因,以卫表不固为主要病机,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特征的外感疾病,西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现代医学认为,当人体受凉、淋雨、过度疲劳时,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原已存在于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细菌即迅速繁殖,引起本病[33]。
 
蓝布正、云实皮是苗族用于治疗感冒的常用药。其中蓝布正具有益气健脾、补血养阴、润肺化痰之效,常用于气血不足、虚痨咳嗽所致的风寒感冒。方春生等[34]研究发现,蓝布正可显著促进小鼠呼吸道酚红排泄,提示蓝布正有祛痰的功效,且其能直接松弛离体豚鼠气管平滑肌,并可拮抗组胺引起的离体气管平滑肌的收缩,并推测蓝布正松弛离体豚鼠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机制与其拮抗组胺受体有关,初步证明蓝布正可能具有平喘作用。此外,还有研究发现,蓝布正具有补血、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等作用[35]。云实皮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止咳化痰之效,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等疾病,研究表明,小鼠腹腔注射云实皮水煎液2 g/kg,可明显延长咳嗽潜伏期;小鼠口服云实皮水煎液60 g/kg或腹腔注射2 g/kg,可显著增加呼吸道酚红排出量,表明云实皮具有止咳、祛痰、平喘作用。目前,蓝布正、云实皮等苗药通过相互配伍,运用现代制剂工艺已被开发成治疗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的苗医药制剂,如治疗风寒感冒的云实感冒合剂、马兰感寒胶囊、散寒感冒胶囊;治疗咳喘感冒的肺力咳合剂;治疗慢性咽炎的咽立爽口含滴丸等。
 
2 苗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苗医药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九黎蚩尤、三苗等氏族部落时期。其中苗族民间流传的“祝融传授按摩强身术”“药王传医方”“欢兜尚赤”等神话传说构成了苗医养生保健理论“神药兼融”的原始形态[36]。苗医理论基础为“气、血、水”,这3种物质解释了人体的基本物质与外界的关系。苗族生成学说认为“万事万物同一理,事物生成共根本”,其中能量、物质、结构构成了苗族哲学思想[37]。饮食巩固养生之基础、药物辅助养生之效果、休闲促进养生之发展共同组成了苗医养生文化的主体[38]。苗家人善于遵循节气用药,祛邪驱毒。如端午节使用艾叶熏除屋内的湿气,达到驱除邪气的目的,同时采用艾汁沐浴和泡脚,祛除风湿、杀虫止痒。此外,由于苗族居住地药用资源丰富,苗族人积累了较多的用药和临床经验,形成了“百草皆药,人人会医”的现状[39,40,41]。
 
3 结语与展望
近年来,苗药药企快速增长,许多民族药生产企业被列入全国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这些苗族企业不断学习和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重视苗族医药的研发,应用大数据平台,整合资源,打造苗族药品牌。贵州、云南等地区的苗医药发展历史悠久,药用资源及苗族医药文化丰富,民间验方较多。近年来的苗医药基础及临床研究均表明了其在防治各种疾病方面(呼吸科、耳鼻喉科、骨科等)具有较好的疗效,这对当今大健康产业形势下的民族医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民族医药在我国大健康市场有着巨大潜力,对治未病和养生保健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苗族自古没有文字记载,验方、医术等后继乏人、苗医药标准不完善等因素依然制约其后续发展,且其医药理论尚不系统全面,缺乏规范的大样本临床研究,亦无相应的疗效评价体系及方法。苗医药还需多学科的临床及科研工作者长期不懈地进行学术探讨、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去伪存真,不断提高、创新和完善,筛选出可防治疾病的苗药,完善苗医对各个疾病的理论认识,进而推动苗医药的科学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李振斌 沈刚 王江瑞

上一篇:不安腿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养血柔筋疗法

下一篇:中药溻渍疗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