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民间疗法>正文

从《黄帝内经》中的“春夏养阳”探讨三伏贴

“春夏养阳”理论是三伏贴的理论依据,探析“春夏养阳”的本义对制定三伏贴的应用标准与操作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伏贴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肺系疾病,疗效突出,但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此进行探讨。
 
1 “春夏养阳”的本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是“春夏养阳”思想之滥觞。后世医家对“春夏养阳”之本义进行了大胆探索,大致归纳为以下3种观点。其一,以制为养论。唐·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云:“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调节,从顺其根。二气常存,盖由根困,百刻晓暮,食亦宜然。”认为春夏季节阴消阳长,阳气旺盛,有亢盛之虞,“亢则害,承乃制”,故饮食应以清凉为主,以消过亢之阳,从而保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其二,以护为养论。该观点认为“天人合一”,春夏炎热,阳气旺盛,人体变化也要“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与大自然保持一致,才能保证无灾无病,健康长寿。由于春夏温热,人们贪凉饮冷,常易伤及阳气,不利于健康,故而强调春夏一定要注意节制寒凉食物,注意时时顾护阳气,慎守勿失。其三,以扶为养论。清·张志聪《素问集注》云:“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认为春夏炎热,阳气浮于外而虚于内,故春夏应养其内虚之阳,主张以扶为养,认为“扶阳”就是“养阳”。
 
笔者认为以上3种观点均有一定道理,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思想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顺应自然。春夏阳气旺盛,人体应顺应自然,保持自己旺盛的阳气,既要注意节制生冷,顾护阳气,同时又要注意在阳气不足时适当补充,以顺应自然。其二,适应自然。夏季炎热,当阳气过旺甚至出现亢盛时,应主动以寒凉消除过亢之阳,从而保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简言之,“春夏养阳”就是要求人们顺应自然,适应自然。
 
“春夏养阳”包含了“春夏扶阳”的思想,但如果只片面地将“春夏养阳”完全等同于“春夏扶阳”,那必然是错误的。《黄帝内经》提出的最高养生防病原则就是“阴平阳秘”“阴阳平衡”。如果按照“春夏养阳”就是“春夏扶阳”的思想,对阳热亢盛患者施以“扶阳”之法,则与临床实际亦相违背。
 
总之,以制为养、以护为养及以扶为养都是实现“阴平阳秘”“阴阳平衡”这一最终目标的方法。是制?是护?抑或是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分析。需要强调的是,绝对不能将“春夏养阳”片面地理解为“春夏扶阳”。
 
2 三伏贴的渊源
三伏贴的临床应用最早可追溯到宋·王执中用旱莲草外敷治疟,即所谓的“天灸”,亦称“药物发疱灸”;自宋以后,三伏贴用药包括斑蝥、茅根、芥子、蒜泥等,治疗疾病也不限于疟疾,以上可作为三伏贴的雏形。真正意义的三伏贴是在明清时期发展而成,用于防治肺系疾病,其首见于清·张璐《张氏医通》,采用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共研为末,加入麝香,贴敷肺俞、百劳、膏肓等穴治疗冷哮。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此法得以推广,其所治疾病也从最初的冷哮发展到整个肺系,甚至包括其他系统疾病。
 
3 关于三伏贴的些许思考
3.1 运用三伏贴需辨证
清·张璐根据“春夏养阳”中的“扶阳”理念,运用大量辛温散寒的药物对冷哮患者进行贴敷,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说这是真正意义上三伏贴的肇始,是中医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直至今日,各医院虽然用药有所差异,但仍不离辛温散寒这一脉,片面地认为“春夏养阳”就是“春夏扶阳”,药物仍应用辛温药。“春夏养阳”的目的是为了达到“阴平阳秘”,“养阳”包括“以制为养”“以护为养”和“以扶为养”。因此,对寒证、阳虚证患者可采用“以扶为养”的方法,应用大量辛温散寒的药物进行贴敷;而实热证、阴虚证患者宜“以制为养”,采用清热养阴、清化痰热的药物清除体内亢盛邪热。
 
临床运用三伏贴除进行辨证分型、辨证用药外,还需辨病选穴。如治疗肺系疾病和风湿类疾病的选穴不同,即使同是肺系疾病,针对不同病种、不同证型、不同体质的患者,其选穴也不相同。
 
3.2 三伏贴并不限于寒性疾病
因受历史因素、认识局限的影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的应用主要针对素体阳虚的患者,用于秋、冬、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归纳总结出适宜防治的病证有久咳、哮喘、肺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鼻渊、鼻衄、喉痹(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小儿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部分骨关节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实践证明,三伏贴对以上疾病(寒证)疗效显著,同时笔者每年夏天对肺系疾病热证者进行寒凉药物贴敷,结果发现疗效令人满意。笔者认为,穴位贴敷其实只是一种给药方式,选择在夏天进行贴敷,主要因为夏天阳气旺盛,气血流畅,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三伏贴只适合阳虚、寒证者的认知,是对“春夏养阳”理论理解的偏差,不符合实际情况。只要进行辨证论治,三伏贴的应用范围明显不止于寒证。
 
3.3 不是必须在每伏第1日贴敷
多数观点认为三伏贴贴敷时间最好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1日(如果中伏为20 d,间隔10 d可加贴1次),这就造成大量患者集中在每伏第1日到医院接受贴敷。笔者认为,三伏贴只要在入夏季节即可进行贴敷;两次贴敷间隔时间视病情之不同,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每周1次等。
 
3.4 不可忽视“冬病夏治”其他方法
三伏贴是指在特定时间(三伏天)进行的一种特定的给药方式(穴位贴敷),为冬病夏治治法之一。冬病夏治还包括针灸、拔罐、刮痧及口服汤药等多种方法。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4 小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逐渐增强,三伏贴在临床得到广泛普及,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辨证、不分型、一派辛温、万人一方的做法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反思并切实纠正。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温威 黄礼萍

上一篇:艾灸治胃癌根治术后之腹痛案 穴位贴敷治上呼吸道感染之身痛

下一篇:花椒敷脐的妙用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