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针灸>正文

《针灸大成》中申脉的临床应用

《针灸大成》是我国明代著名医家杨继洲总结明代以前各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所作。申脉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在《针灸大成》中有丰富详尽的记载。笔者通过分析《针灸大成》中有关申脉的文献记录,总结申脉的定位、操作方法与主治病证,以期为现代医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 腧穴定位
申脉的详细定位记载于《针灸大成·足太阳经穴主治》[1]271,定位内容:“申脉(即阳跷),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际,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此与《经络腧穴学》所描述的定位内容基本一致[2]。笔者认为,《针灸大成》所记载的定位更加详尽,对于针刺操作时的指导意义也更强。此外,该书还有两处记载了申脉的定位,一为“申脉踝下筋骨间,可容爪甲慎勿乱”(《针灸大成·百穴法歌》)[1]75;二为“足外踝下陷中,赤白肉际”(《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经络腧穴学》中申脉的定位就是从以上3段条文得来[2]。
 
2 操作手法
《针灸大成》对于申脉有灸法和针法两种操作,而未提及推拿。对于针刺深度,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在《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1]209中记载“针一寸”,深度较深,与《经络腧穴学》[2]144中记录的针刺0.3~0.5寸(10~15 mm)差距较大。“针三分”则见于《针灸大成·足太阳经穴主治》[1]271。对于针刺不同深度是否有不同的治疗效果,书中并未记载。针刺时的体位则见于《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1]209,其言:“直立取之。”在现代临床当中,为保证患者舒适度,多使用平躺位。对于灸法,《针灸大成》有灸三壮与禁灸两种论述。“灸三壮”见于《针灸大成·足太阳经穴主治》[1]271,申脉紧邻骨关节,位于骨关节之下,不宜采用化脓灸,古人对其使用灸法时,多用普通艾条灸。张元素亦言:“痫病昼发,灸阳跷。”另一方面,《针灸大成·禁灸穴歌》记载了申脉禁灸[1]164。可见,前者认为申脉既可以使用针法,又可以使用灸法;后者则认为申脉不可灸。这可能是由于申脉属足太阳膀胱经,而膀胱经入络脑,同时申脉又是八脉交会穴,可通阳跷脉,而阳跷脉亦入脑,灸疗过度易致火热循经入脑,导致狂证。
 
3 临床应用
申脉的临床应用十分丰富,可远端取穴治疗头脑病证及胸胁、腰腹疾病,亦可局部取穴治疗腿足疾病,具有很多妙用。
 
3.1 头疾
申脉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经过目内眦、额前、颠顶,又“从颠入络脑”。因此,针刺申脉可以改善额面与头颠顶部的气血运行,以治疗头疾。在治疗头部疾病时,申脉多与其他腧穴配伍。例如《针灸大成·标幽赋》记载:“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1]55金门为膀胱经之郄穴,常用来治疗痛症,与申脉配伍,加强止痛之功。申脉与金门的配伍还出现在《针灸大成·杂病穴法歌》中,其言:“头风目眩项捩强,申脉、金门、手三里。”[1]91此处记载强调申脉配伍金门、手三里可治疗头部痛症。其中,手三里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由于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过侧颈部,故手三里可清泄头颈部经络热邪,对于目眩、颈项强痛有很好的疗效。痈毒的出现多与火热有关,膀胱经痈毒常发于颠顶及发鬓处,多由于膀胱经热邪郁滞或阳气亢盛,《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记载两处关于痈毒病证的治疗,即“鬓髭发毒,太阳、申脉、太溪、合谷、外关;项脑攻疮,百劳、合谷、申脉、强间、委中。”[1]210申脉配伍外关、太阳、大溪、合谷,有同取阳跷、阳维之意,可对周身阳气进行调控,使郁滞在发鬓处的阳气运行;申脉配伍百劳、合谷、强间、委中,有增强舒筋散风的作用,在临床操作时多使用泻法。在清泄膀胱经实热时,于委中多采用点刺放血,配合申脉及其他腧穴针刺,治疗头疾效果更佳。
 
3.2 五官疾患
《针灸大成·十二经井穴》云:“人病头项肩背腰目疼……目黄泪出……刺申脉一寸三分,如人行十里愈。”[1]173申脉还可治疗目痛、目黄流泪等五官疾病。根据经络理论,上眼睑为太阳经所主,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又通于阳跷脉,两经皆入脑,可舒筋活络,清头明目[3]。研究表明,采用申脉、照海为主穴针刺,可治疗肌肉失养型重症肌无力(眼肌型)[4]、动眼神经麻痹[5]。照海与申脉通阴跷、阳跷脉,阴跷、阳跷司目之开阖,两穴同取可调节一身之阴阳,又可促进眼部周围的气血运行,加强经气濡养眼部肌肉筋脉的功能,恢复神经功能。足太阳经筋“上头下颜,结于鼻”[2]121,故针刺膀胱经腧穴可以调节鼻局部气血,祛除郁结在鼻部的热邪。因此,申脉配伍膀胱经其他腧穴具有治疗肺经热盛型鼻出血的作用。《针灸大成·鼻口门》提及取用风府、风池、合谷、三间、二间、申脉、委中、昆仑等腧穴,主以清泄肺热,取大肠经及膀胱经腧穴,使上焦热邪于下焦,通过小便、大便泻出[1]370。《针灸大成·治病要穴》记载:“申脉,主昼发痉,足肿,牙疼。”[1]331牙痛多为热邪上攻于齿,治疗取申脉配伍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曲池等,可加强清热泻火之力。
 
3.3 颈项腰背痛
《针灸大成·八法手诀歌》记载:“临泣公孙肠中病,脊头腰背申脉攻。”[1]220针刺申脉可以疏通颈项腰背部经脉的气机,使气血运行流畅,通则不痛,也可振奋阳跷脉之阳气,使阳气更好的濡养筋肉,荣则不痛。治疗颈项强痛者,取申脉配伍足太阳膀胱经及手阳明大肠经的其他腧穴,如《针灸大成·杂病穴法歌》记载:“头风目眩项捩强,申脉、金门、手三里。”[1]91申脉对斜颈也有治疗作用,如《针灸大成·兰江赋》记载:“申脉能除寒与热,头风偏正及心惊。”[1]71阳跷脉主躯体运动,斜颈则表现为头颈斜向一侧、运动受限,针刺申脉可调和阴阳,恢复颈部运动功能。治疗腰痛剧烈且不能弯腰或直立者,取申脉配伍足太阳膀胱经的输穴昆仑,以取“输主体重节痛”之意,例如《针灸大成·刺腰痛论》言:“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束骨、京骨、昆仑、申脉、仆参)。”[1]10该书也有申脉配伍委中治疗腰腿疼的记载,如“腰脚痛,环跳、风市、阴市、委中、承山、昆仑、申脉”(《针灸大成·手足腰腋门》)[1]374。此处有“腰背委中求”之意。腰痛日久,久病入络,可于委中穴处刺络放血,缓解腰痛。申脉亦可与后溪配伍,治疗下腰痛,符合上下配穴及同名经配穴的原则。从五行属性来看,小肠属火,火主炎上;膀胱属水,水主润下。通过针刺后溪与申脉能够纠正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失衡,达到止痛及改善肢体功能的作用[6]。
 
3.4 胸胁腋痛
《针灸大成·胸背胁门》记载:“胁痛,阳谷、腕骨、支沟、膈俞、申脉。”[1]372取申脉治疗胁痛时,需要配合其他循行经过胸胁部的经脉上的腧穴,如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的腧穴,也可取用膀胱经临近胸胁部的腧穴,如膈俞。另外,在治疗腋痛时,多取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盖因两经循行均过腋下。《针灸大成·手足腰腋门》曰:“腋痛,少海、间使、少府、阳辅、丘墟、足临泣、申脉。”[1]373
 
3.5 腿足疾患
申脉属于膀胱经,通于阳跷脉。阳跷脉“循外踝上行,沿髀胁上肩”[2]240,经过腿部,主肢体运动;足太阳膀胱经亦循行于腿部,且主筋所生病。因此,针刺申脉可调节下半身气血运行,强健筋骨。《针灸大成·足太阳经穴主治》记载:“主风眩,腰脚痛,胻酸不能久立,如在舟中,劳极,冷气逆气,腰宽冷痹,脚膝屈伸难,妇人血气痛。”[1]271该条文指出,申脉可治疗脚痛,脚膝屈伸不利。申脉位于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针刺之有活血化瘀之功,可改善局部微循环,促使足踝区域气血畅通,通则不痛。《针灸大成·玉龙赋》记载:“太溪、昆仑、申脉,最治足肿之迍。”[1]64《针灸大成·玉龙歌》言:“肿红腿足草鞋风,须把昆仑二穴攻,申脉太溪如再刺,神医妙诀起疲癃。”[1]84申脉配伍昆仑、太溪具有疏通局部气血运行的作用,可治疗腿足部位的红肿疼痛。《针灸大成·手足腰腋门》记载:“足胻寒,复溜、申脉、厉兑。”[1]374申脉配伍复溜和厉兑,可温通局部气血,对于足背和小腿的冷痛有效。另外,《针灸大成·手足腰腋门》还记载了对于申脉的灸法:“足踝以下病,灸照海、申脉。”[1]375照海及申脉均位于足踝处,且均通于跷脉,同灸两穴,可以温阳行气,疏通经络,散寒止痛,对于寒邪凝滞造成的足踝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3.6 痿证
《针灸大成·手足腰腋门》记载了申脉对于痿证的治疗:“足不能行,三里、曲泉、委中、阳辅、三阴交、复溜、冲阳、然谷、申脉、行间、脾俞。”[1]375此处取穴以膀胱、肝、胃经为主。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痿证主要为筋脉痿废不用,故取申脉、脾俞等腧穴可促进膀胱经气运行,濡养筋脉。治痿独取阳明,《针灸大成·治症总要》曰:“脚弱无力,公孙、三里、绝骨、申脉。”[1]395脾胃为仓廪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壮脾胃之气可加强气血生化,濡养四肢肌肉、筋脉。足少阳胆经主骨所生病,脚软无力,盖因胆经气弱,气失其刚,此处取脾、胃、胆、膀胱经腧穴可促进经络气血运行,濡养肌肉、筋脉。
 
3.7 癫疾
足太阳膀胱经、阳跷脉均入络脑,针刺申脉可以刺激大脑皮层神经,从而治疗神经性疾病,如癫疾。《针灸大成·心邪癫狂门》记载了有关申脉配伍头部与四肢阳经腧穴治疗癫疾的内容:“癫疾,上星、百会、风池、曲池、尺泽、阳溪、腕骨、解溪、后溪、申脉、昆仑、商丘、然谷、通谷、承山。”[1]361还记载了申脉配伍其他四肢远端腧穴治疗癫疾的内容:“癫疾,前谷、后溪、水沟、解溪、金门、申脉”。[1]361申脉治疗癫疾不只是局限于针刺,亦可使用灸法。张元素在《针灸大成·足太阳经穴主治》中言:“痫病昼发,灸阳跷。盖使用灸法,引太阳经火热下行,使脑目清明。”[1]271因此,在临床中,可使用灸法,引火下行,治疗因热邪上扰神明而导致的癫疾。
 
3.8 感冒、咳嗽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背部,最易受风寒侵袭。背为肺之分野,风寒侵犯膀胱经后,可直入肺经。申脉可以调节膀胱经经气,起到祛风散寒、卫外固表的作用,故对于风寒袭表引起的感冒、咳嗽均有效。例如《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言:“咳嗽寒痰,列缺、涌泉、申脉、肺俞、天突、丝竹空。”[1]209取肺经腧穴列缺可清肺中郁热,配伍远部腧穴涌泉、申脉,引热下行,使上焦之火热从膀胱泻下;近端取肺俞、天突可清肺气,化痰止咳。《针灸大成·兰江赋》记载:“申脉能除寒与热,头风偏正及心惊。”[1]71申脉可以治疗寒热性疾病及心悸、心慌等心系疾病。在治疗寒热性疾病时,应准确辨证风寒或风热证,选取相应的穴组,如风寒取申脉配伍风府、风池以疏风散寒,风热则取申脉配伍合谷、曲池、尺泽以泄肺热。
 
3.9 妇科疾病与痢疾
《针灸大成·足太阳经穴主治》记录:“主风眩……妇人血气痛。”[1]271申脉可治疗女性气血不通型痛经,亦可治疗产后余血不尽,瘀血内阻造成的产后血气痛。此外,针刺能助药力发挥,针药结合,可提高疗效。取申脉针刺时,可配伍红花、当归、三棱等活血化瘀药,提高临床疗效。《针灸大成·治症总要》言:“赤白痢疾……如白,里急后重,大痛者,外关、中脘、隐白、天枢、申脉。”[1]397申脉可治疗里急后重型痢疾,盖因足太阳之经“别入于肛”,同时主筋所生病,可舒筋缓急,缓解疼痛。
 
4 小结
《针灸大成》中申脉的定位是在外踝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际,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可针刺0.3~0.5寸(10~15 mm)。其临床应用广泛,针刺之可疏通局部气血运行,治疗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疾患。申脉配伍昆仑、照海等腧穴,可治疗局部病证,如足肿胀、足扭伤、足内翻等;配伍百会,可治疗头颠顶痛;配伍后溪,可治疗腰痛、颈项痛;配伍委中,可治疗腿肿痛等。膀胱为津液之府,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目内眦,入络脑,经筋上头下颜,结于鼻,故有疏导水湿、利头目、镇惊安神等功效。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故可治疗神志、五官及津液病证。申脉配伍百会、上星,可治疗癫疾、眩晕等;配合照海,可治疗眼肌痉挛、动眼神经麻痹等;配合合谷,可治疗齿痛。阳跷脉起于申脉,跷脉可司目之开阖,主肢体运动,故针刺申脉能疏导周身之气血,治疗腰腿屈伸不利、酸软无力等症状。又因申脉为“阳中之阳穴”,对阳气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泻亢盛之阳气,又可壮膀胱经虚衰之阳气,祛散风寒。故针刺申脉既可治疗阳气亢盛引起的癫疾、衄证、痛症等,亦可治疗风寒所致的膀胱经病候,如脊痛、头项强痛等。膀胱经主筋所生病,阳跷脉为病可见“阴缓而阳急”,故针刺申脉也可舒缓拘急的筋脉,疏通两经之经气,使肢体运动恢复正常。行申脉针刺后,配伍祛风药口服,可治疗中风后遗症。在临床中,应继续挖掘申脉对各种疾病的应用,灵活选穴,尊古而不泥古。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于振邦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针刺腧穴位时出现的循经感传现象称“得气”是针刺疗效关键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