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针灸>正文

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性便秘选穴规律

阿片类药物主要治疗中、重度疼痛,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中,阿片类药物被用于治疗成人癌症疼痛。初期癌症患者约25%会出现癌痛,晚期癌症患者中有60%~90%经受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30%的患者因持续性、强烈性疼痛而饱受折磨[1]。阿片类药物不会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减弱镇痛效果,因此广泛用于治疗癌痛。阿片类药物引起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功能障碍,包括呕吐、腹痛、便秘等,在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中,41%的患者受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2]。阿片类药物性便秘(opioid induced constipation, OIC)的特点是患者不会因长期用药而对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产生耐受[3],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医生的进一步治疗及临床护理带来阻碍,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西医治疗OIC的方法主要是使用非处方缓泻药,包括刺激性泻药、大便软化剂、容积性泻药及灌肠剂、阿片类药物拮抗剂等[4],其中部分药物长期使用会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5],且长期用药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OIC疗效显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6]。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OIC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为临床选穴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30日,检索主题词为“阿片类药物性便秘”“吗啡便秘”“芬太尼便秘”,分别与“针刺”“针灸”“电针”“毫针”“穴位”“腧穴”“艾灸”“灸法”“温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埋线”进行组合检索。
 
1.2 纳入标准
①诊断明确为OIC。②以针灸(包括针刺、电针、艾灸、温针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贴敷)为主要干预手段,单独或结合其他治疗手段的中文文献。③文献类型包括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疗效观察、个案报道。④有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且针灸疗效明确。⑤有明确的穴位处方。
 
1.3 排除标准
①重复发表的文献(仅保留发表日期最新的1篇)。②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类文献。③治疗手段为耳穴、腹针、腕踝针、头针等非腧穴疗法及穴位按摩等非针灸疗法的研究。④文章类型为动物实验、Meta分析、综述、评述。⑤不能获得全文的文献。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规范化
将从各数据库获得的文献导入Endnote中,先进行初步筛选,剔除重复文献;由两名研究员对文献题目和摘要做进一步筛选,排除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类文献及Meta分析、综述;最后仔细阅读,保留符合要求的文献,对比两名研究员的文献检索结果,如存在分歧,则由第3名研究员进行辨别。关于腧穴的名称、定位、归经规范,采用《经络腧穴学》作为规范标准[7]。
 
1.5 建立数据库与统计分析
将最后纳入的文献根据所需资料提取到Excel表格,具体梳理内容包括腧穴名称、归经、部位、特定穴,如1篇文献中出现两组以上的针灸处方,则分别录入,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腧穴进行关联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共检索出220篇文献,其中CNKI、Wanfang、VIP分别检索到115、88、17篇文献。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41篇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纳入文献见表1。
 
正在加载图片
图1 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性便秘文献筛选流程   下载原图
 
表1 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性便秘纳入文献表 导出到EXCEL
 
纳入文献 研究类型 例数 辨证分型 针灸疗法 腧穴
 
蔡智慧[8] 临床疗效观察 31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双侧涌泉
 
邓海燕[9] 随机对照试验 39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
 
董广辉[10] 临床疗效观察 42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
 
丰银平[11] 临床疗效观察 30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
 
丰银平[12] 临床疗效观察 30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
 
符爱霞[13] 临床疗效观察 40 未提及 穴位贴敷 天枢、大肠俞、支沟、大横
 
龚黎燕[14] 临床疗效观察 75 实证 经皮穴位电刺激 关元、气海、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上巨虚、双侧肝俞
 
虚证 经皮穴位电刺激 关元、气海、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上巨虚、双侧肾俞、双侧三阴交
 
关 丽[15] 随机对照试验 36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
 
郭 丽[16] 随机对照试验 60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天枢、气海、关元
 
韩 杲[17] 随机对照试验 35 未提及 穴位贴敷联合艾灸 神阙、足三里、三阴交
 
蒋益兰[18] 随机对照试验 30 未提及 针刺 天枢 、支沟、上巨虚、足三里、三阴交、气海
 
黎群足[19] 随机对照试验 41 未提及 艾灸 天枢、大横、中脘、气海、足三里
 
李 刚[20] 随机对照试验 65 未提及 针刺 天枢、 足三里、 照海、内关
 
李金昌[21] 临床疗效观察 30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中脘、天枢、大横、关元
 
李 丽[22] 随机对照试验 30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中脘
 
廖惠莲[23] 随机对照试验 100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
 
林翠丽[24] 随机对照试验 41 未提及 热敷联合穴位贴敷 神阙、天枢
 
林勇凯[25] 随机对照试验 22 未提及 穴位贴敷 天枢、支沟、足三里、三阴交、内庭、关元、气海
 
刘安家[26] 随机对照试验 38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
 
刘 蓉[27] 随机对照试验 33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
 
鲁叶云[28] 随机对照试验 49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
 
吕 雷[29] 随机对照试验 46 热秘 电针 大肠俞、肺俞、中脘、天枢、支沟、足三里、上巨虚、合谷、百会、内庭
 
气秘 电针 大肠俞、肺俞、中脘、天枢、支沟、足三里、上巨虚、合谷、百会、中脘、太冲
 
气虚 电针 大肠俞、肺俞、中脘、天枢、支沟、足三里、上巨虚、合谷、百会、脾俞、气海
 
血虚 电针 大肠俞、肺俞、中脘、天枢、支沟、足三里、上巨虚、合谷、百会、足三里、三阴交
 
阳虚 电针 大肠俞、肺俞、中脘、天枢、支沟、足三里、上巨虚、合谷、百会、 神阙、关元
 
马永剑[30] 临床疗效观察 30 未提及 针刺 足三里、四关穴(太冲、合谷)
 
秦孟娴[31] 随机对照试验 50 未提及 穴位注射 足三里、大肠俞、天枢
 
邵婷婷[32] 随机对照试验 25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天枢、中脘、双侧足三里
 
唐 欣[33] 随机对照试验 37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
 
王红彩[34] 随机对照试验 42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
 
王文雯[35] 随机对照试验 30 未提及 针刺 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中脘、曲池、大肠俞、次髎、脾俞、肾俞、支沟、百会
 
王 瑶[36] 随机对照试验 76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
 
夏 超[37] 随机对照试验 50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
 
徐海燕[38] 随机对照试验 36 未提及 针灸 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
 
徐海燕[39] 随机对照试验 40 未提及 针灸 大肠俞、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许钦燕[40] 临床疗效观察 40 未提及 电针 中脘、天枢、气海、上巨虚、足三里、照海
 
严 妍[41] 随机对照试验 54 未提及 艾灸 天枢、神阙、关元
 
杨 茉[42] 随机对照试验 31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
 
姚艳丽[43] 随机对照试验 20 未提及 针灸 足三里、四关穴(太冲、合谷)
 
张锋利[44] 随机对照试验 33 未提及 电针 天枢、足三里
 
张洁文[45] 随机对照试验 30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中脘、天枢、大横、关元
 
章 黎[46] 随机对照试验 39 未提及 穴位包埋 足三里、天枢、大肠俞、腹结
 
郑 超[47] 随机对照试验 24 未提及 穴位贴敷 神阙
 
钟斯婷[48] 随机对照试验 42 未提及 艾灸 天枢、关元、神阙
2.2 描述性结果
(1)腧穴使用频率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41篇文献,获取46组穴位处方,涉及25个腧穴,腧穴使用总频次为182次。使用频次前8位的腧穴累积频次为127次,占总频次的69.78%(127/182),排名前3位的穴位分别是神阙、天枢、足三里,占总频次的40.11%(73/182)。见表2。
 
表2 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性便秘腧穴使用频率表 导出到EXCEL
 
序号 腧穴 频次(次) 频率(%) 归经 部位
 
1 神阙 26 14.29 任脉 腹部
 
2 天枢 25 13.74 足阳明胃经 腹部
 
3 足三里 22 12.09 足阳明胃经 下肢
 
4 中脘 12 6.29 任脉 腹部
 
5 大肠俞 11 6.04 足太阳膀胱经 背部
 
6 支沟 11 6.04 手少阳三焦经 上肢
 
7 关元 10 5.49 任脉 腹部
 
8 上巨虚 10 5.49 足阳明胃经 下肢
 
9 气海 9 4.94 任脉 腹部
 
10 三阴交 7 3.85 足太阴脾经 下肢
 
11 合谷 6 3.30 手阳明大肠经 上肢
 
12 大横 6 3.30 足太阴脾经 腹部
 
13 照海 5 2.75 足少阴肾经 下肢
 
14 百会 4 2.20 督脉 头面部
 
15 太冲 3 1.65 足厥阴肝经 下肢
 
16 脾俞 3 1.62 足太阳膀胱经 背部
 
17 肾俞 2 1.10 足太阳膀胱经 背部
 
18 内庭 2 1.10 足阳明胃经 下肢
 
19 肝俞 2 1.10 足太阳膀胱经 背部
 
20 内关 1 0.55 手厥阴心包经 上肢
 
21 肺俞 1 0.55 足太阳膀胱经 背部
 
22 腹结 1 0.55 足太阴脾经 腹部
 
23 曲池 1 0.55 手阳明大肠经 上肢
 
24 次髎 1 0.55 足太阳膀胱经 背部
 
25 涌泉 1 0.55 足少阴肾经 下肢
注:频率=频次/182×100%。
 
(2)特定穴分析结果
针灸治疗OIC的25个腧穴中,有24个腧穴属于特定穴,其中有6个腧穴具有多重属性,分别为足三里(五输穴、下合穴)、中脘(募穴、八会穴、交会穴)、关元(募穴、交会穴)、照海(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太冲(五输穴、原穴)、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募穴(47次),其次为交会穴(41次)和五输穴(39次)。用穴数量高低排序前3位分别是交会穴和五输穴(各6个)、背俞穴(5个)、募穴(3个)。见表3。
 
表3 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性便秘特定穴使用情况 导出到EXCEL
 
序号 特定穴 频次 个数 腧穴
 
1 募穴 47 3 天枢、中脘、关元
 
2 交会穴 41 6 中脘、三阴交、百会、关元、大横、照海
 
3 五输穴 39 6 足三里、支沟、曲池、涌泉、太冲、内庭
 
4 下合穴 33 2 足三里、上巨虚
 
5 背俞穴 21 5 大肠俞、脾俞、肾俞、肺俞、肝俞
 
6 八会穴 12 1 中脘
 
7 原穴 10 2 合谷、太冲
 
8 八脉交会穴 4 2 内关、照海
 
9 络穴 1 1 内关
(3)腧穴归经分析结果
25个经穴分布于9条正经及任督二脉上,使用频次前3位的分别是足阳明胃经(60次,32.97%)、任脉(57次,31.32%)、足太阳膀胱经(22次,12.09%)。见表4。
 
(4)腧穴分布分析结果
腧穴分布比较平均,但头面部较少。分布部位前两位分别为胸腹、下肢,分别占总频次的47.80%、26.37%。见表5。
 
表4 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性便秘腧穴归经统计表 导出到EXCEL
 
经脉 腧穴(使用频次,次)
腧穴应用数量占比
腧穴应用频次占比
 
个数(个) 百分比(%)
次数(次) 百分比(%)
足阳明胃经 天枢(25)、足三里(22)、上巨虚(11)、内庭(2) 4 16 60 32.97
 
任脉 神阙(26)、中脘(12)、关元(10)、气海(9) 4 16 57 31.32
 
足太阳膀胱经 大肠俞(11)、脾俞(2)、肾俞(2)、肝俞(1)、肺俞(5)、次髎(1) 6 24 22 12.09
 
足太阴脾经 三阴交(6)、大横(4)、腹结(1) 3 12 11 6.04
 
手少阳三焦经 支沟(10) 1 4 10 5.49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7) 1 4 7 3.85
 
足少阴肾经 照海(3)、涌泉(1) 2 8 4 2.20
 
督脉 百会(6) 1 4 6 3.30
 
足厥阴肝经 太冲(3) 1 4 3 1.65
 
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1) 1 4 1 0.55
 
手阳明大肠经 曲池(1) 1 4 1 0.55
注:腧穴应用数量占比=个数/25×100%。腧穴应用频次占比=频次/182×100%。
 
表5 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性便秘腧穴分布情况 导出到EXCEL
 
部位 个数
(个) 百分比
(%) 频次
(次) 百分比
(%) 腧穴
 
胸腹
7
28.00
87
47.80
神阙、天枢、中脘、关元、气海、
大横、腹结
 
下肢
7
28.00
48
26.37
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照海、
太冲、内庭、涌泉
 
腰背
6
24.00
22
12.09
大肠俞、脾俞、肾俞、肺俞、
肝俞、次髎
 
上肢 4 16.00 19 10.44 支沟、合谷、内关、曲池
 
头面 1 4.00 6 3.30 百会
注:腧穴应用数量占比=个数/25×100%。腧穴应用频次占比=频次/182×100%。
 
(5)辨证分型分析结果
41篇文献中,共有两篇文献涉及辨证分型。1篇将便秘分为虚秘和实秘,另1篇分为热秘、气秘、气虚秘、血虚秘、阳虚秘。中医认为,便秘主要与大肠相关,病理性质概括为寒、热、虚、实,四者又以虚实为纲。肿瘤患者正气亏虚,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结毒聚,本质为本虚标实。治疗OIC时,要考虑原发疾病即肿瘤的发病特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治疗。
 
(6)干预方法分析
41篇文献中,有25篇运用了穴位贴敷,其中仅应用穴位贴敷23篇,穴位贴敷联合艾灸1篇,穴位贴敷联合热敷1篇,穴位经皮电刺激1篇,艾灸3篇,穴位注射1篇,穴位包埋1篇,采用针刺或电针10篇。
 
2.3 关联分析结果
采用SPSS Modeler 18.0对处方中腧穴进行关联分析,选取支持度≥30%,置信度≥80%的关联群列表(见表6)。可以看出在支持度均为50%的基础上,上巨虚(前项)-天枢(后项)的置信度为100%,即上巨虚、天枢同时出现的概率为50%(支持度),当处方中出现上巨虚时,天枢同时出现的概率是100%。将全部腧穴制作穴位关联网络图(见图2)以观察针灸治疗OIC的腧穴使用情况,调整关联度得出精简演变网络图(图3~5)。针灸治疗OIC的核心穴位处方为大肠俞、中脘、上巨虚、足三里、气海、支沟、天枢。
 
  
表6 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性便秘腧穴配伍关联分析结果(支持度≥30%,置信度≥80%,提升度≥1)  
 
图2 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性便秘全部腧穴关联网络图   下载原图
 
 
3 讨论
便秘是阿片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晚期癌症患者素体虚弱,久病卧床,胃肠蠕动缓慢,加上运用阿片类药物,导致便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挫败患者的治疗信心,严重者甚至导致治疗的终止。
 
西医目前的防治措施为运用泻药、促胃肠动力药、阿片受体拮抗剂、微生物制剂等促进或辅助排便,但很多患者的便秘症状仍然得不到有效缓解,出现患者通过自行减药甚至停止服用阿片类药物,以期达到改善便秘的现象。针灸治疗为中医治疗OIC的特色,由于针灸治疗不良反应小、经济实惠,便于在临床推广。
 
结合表2结果可知,OIC的针灸治疗中用到最多的穴位是神阙,神阙位于脐部,是冲、任、督三脉的汇集之穴,是固元培本之要穴。中医认为便秘的病位在大肠,若大肠津液干涸,肠道失润,则排便异常,形成便秘。天枢是大肠的募穴,与背俞穴大肠俞相配合,俞募配穴用于治疗对应脏腑的疾患,远取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合治内腑。三穴同用,理肠通便。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肚腹三里留”体现了足三里是治疗脾胃系病证之要穴。中脘是胃经的募穴,八会穴的腑会,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的交会穴,重在调补胃腑,疏通脾胃气机。支沟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有助于通调三焦气机,行气导滞,为通便之效穴。关元是小肠经的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位于脐下,可疏通腹部气机,益气养血。气海为局部取穴,可益气调血。
 
OIC的治疗重视特定穴的运用,结合表3结果可知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募穴,其次为交会穴和五输穴。选用的穴位数量排序前3位分别是五输穴和交会穴、背俞穴、募穴。五输穴中合穴占比较高,合穴用于治疗六腑病证,《灵枢》指出:“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难经》将合穴的主治特点概括为“合主逆气而泄”,胃的通降功能必须与脾主升功能相互配合,有助于提高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大肠传导糟粕的功能。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的观点,表明六腑病证多取募穴,如大肠病取天枢、胃病取中脘。交会穴是两经或数经相交的腧穴,不仅可治疗本经病证,还能兼治所交经脉的病证。
 
结合表4结果,可见针灸治疗OIC选穴频次较高的是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任脉为阴脉之海,上行于正腹中,对全身阴经经气有总揽之功,对肠道津液亏损有益气生津的作用,从而调节气血。便秘的病位主要在肠,与脾、胃、肝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胃主通降,两者相互配合,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残渣的排出。膀胱经为阳经之首,既可加强卫外之力,又可阻止正气外越,对于素体虚弱的肿瘤患者至关重要。治疗OIC时运用膀胱经的背俞穴体现了“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原则,俞募配穴治疗脏腑疾患又体现了前后配穴的治疗原则,更有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阴阳相交,从而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本研究结果基于现代临床文献的数据统计,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加上腧穴处方提取原则的限制,部分腧穴的频次可能存在偏差,因此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本研究结果进行验证。由于本研究得出的干预方法多为穴位贴敷治疗,所以穴方比较单一,关于针灸治疗OIC的选穴研究仍有许多工作有待挖掘,以期待更多治疗思路的出现。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莫溪桐 陈颖 储雯佳 孙建华 王宇航 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国家卫生健康委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江苏省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上一篇:《会元针灸学》论治中风病学术思想浅析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