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面”即通过观察颜面色泽以诊断疾病的方法,其理论根据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人的十二条经脉,三百六十五条络脉中所走行的气血,全部要向上灌注于头面而濡养五官七窍,因而颜面色泽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在表现,如果气血旺盛则色泽荣润,气血衰竭则色泽枯槁。
人们在夸奖一个人健康时常说:“气色不错”。所谓气色,即指颜面色泽,在中医认为:气属精气,为肾所主,望之隐然于皮肤之内,色为血色,由心所主,望之显然彰于皮肤之表。气色不可分离,其中尤以气为重要,古人认为面色红黄隐隐但没有光泽的,是大病缠身的一种征兆。面色苍白但仍有神气的,即使病属危重,也是精气未散,病情尚有好转的可能。
另外,判断疾病的善恶吉凶,还可从神色上来判断,假如病人目光流彩,乌珠转动灵活,神思不乱,虽大病久病,必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若病人目光晦暗,瞳人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面无光泽,则属于无神或失神,病情多属危重不治。如遇循衣摸床,双手漫无目的挥动,甚至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则是邪陷心包或精气已脱的临危症候。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竭病人,突然精神好转,如原不愿言语,语声低弱,时断时续,突然转为言语不休者;原来精神极度衰颓,语声低弱,时断时续,突然精神转佳者;原来面色晦暗,突然,两颧发红如化了妆一样,这些均属假神,此为精气已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残精外泄,阴阳竭绝的危候,古人称之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以此比喻那些垂危精绝时暂时出现的“好转”假象。
古人根据五行理论,将五色配于五脏,如《灵枢·五色篇》中云:“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说明青色为肝脏主色,红色为心脏主色,白色为肺脏主色,黄色为脾脏主色,黑色为肾脏主色,哪一脏器发生病变,则哪一脏所主之色在体表必然有所反应,例如: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多脸色红赤,尿毒症患者多面色黧黑等。
同时,中医还认为“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疼痛剧烈时面色多为青黑,热症时面色多表现为红黄,受寒时面色苍白。因此,通过面色的异常变化,可以诊断脏腑盛衰与阴阳偏胜等疾病。
病色也有善恶之分,五色的表现以明润含蓄者为“善色”,以晦暗无光为恶色,善色表示虽病但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濡润面部,称之为“气至”。“恶色”表示脏腑精气已衰,胃气枯竭,不得上荣于面,又称为“气不至”。“善色”出现,病情较轻,多能痊愈广恶色”出现,往往是五脏败坏,胃气衰竭,病属危重,古人又称“夭色”,预后多凶险。由善色转为恶色者,标志病情转向危重;而由恶色转为善色时,为病有转愈变轻之兆。
此外,病与色又有相应与不相应之说,不相应之中又有相生与相克的善恶关系。一般是某脏病呈现某脏颜色为病与色相应,又称为正病色;反之,某脏病不出现某脏色为病色不相应。
如肝病应见青色,若现黑色为母乘子,是为相生,为顺症;若表现为赤色为子乘母,相生中之小逆;若现黄色为病克色,其病不加重,为凶中顺;若现白色,为色克病,病加重;为凶中逆。其余各脏可参考下面“五脏病色生克表”。
其中,相克为凶,凶中顺尚可,凶中逆,则必危殆;相生为吉,子乘母为吉中小逆,母乘子为吉中之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