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很久以前便有八字命理、阴阳五行、手相、面相等学说的研究者;更有望诊断疾,看而知病的医坛高手。历代医家集先人之长,汇各家经验,把中国医学的望诊提高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历代医家在培养后人时也将望诊作为衡量其医术优劣的标准之一,即医家所说“上工望而知之”。
在秦汉时代,一些医家把望诊列为四诊之首,到了后世;尽管切脉极为盛行,有的医家仍旧非常重视望诊。如清代的江笔花曾说:“望者看形色也,闻者听声音也,问者访病情也,切者诊六脉也,四事本不可缺一,而惟望与问为最要……惟细问情由,则先知病之来历,细问近状,则又知病之深浅,而望其部位之色,望其唇舌之色,望其大小便之色,病情已得八九矣。
而再切其脉,合诸所问所望,果相符否,稍有疑义,则默思其故,两两相形,虚与实相形,寒与热相形,表与里相形,其中自有把握之处,即可定断。”清晰地说明了望诊的价值。中医学通过长期反复的临床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尤其是面部、舌质、舌苔的异常变化与脏腑的病变关系非常密切。
元朝医学名家朱丹溪指出:“欲知其内者,当现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于外。”
近年来生物遗传工程,信息科学等学科,为中医五行面诊学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现代科学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物场,构成这一物体的每一细胞,或者说每一个遗传基因主体的排列中,都带有人体全部显性生命特征。既然脱氧核糖核酸(DNA)隐藏了人的全部密码,那么在人体某个局部也应能显示出相应的遗传密码。
这就如同全息照片碎裂成小块,每一小块碎片再现时,人们能给出整个物体的像。也就是说,每一碎片都是整体的缩影,贮存着整个物像的全部信息。
中医在解剖和实验未充分开展的情况下,对身体内部疾患的诊断一贯是借助于外部信息来推断的。中医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络,使各脏腑器官,及脏腑与体表的联系密切,使得身体任何一个局部都可获得全身的信息。如眼、耳、鼻、嘴等局部狭小区域,集中了有关脏腑的信息,因此,内在的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可以在这些体表的信息单位反映出来。
因而可以通过观察五官、形体、色脉以至神色等外在变化,而了解体内脏腑的病变,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中医认为:身体各个系统、组织都有五脏六腑之气血灌注,都有五脏六腑的功能表现。这种“司外揣内”“由表知里”“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法则,正是中医望诊的基础。
《灵枢·五色篇》指出:面部有五脏六腑的定位区,其分布是:额中主头面,两眉之间向上主咽喉,眉间主肺,双目中间处主心,鼻柱正中主肝,其左右方主胆,鼻准主脾,其上方两旁主小肠,其下主膀胱、子宫等,翼台主胃,颧骨以下从鼻翼至颊部的中心主大肠,由此向颊部以外主肾,肾以下主脐。
古人在诊断中,往往根据上述不同部位的颜色改变,了解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例如,有经验的医生能够通过观察“人中”的形状、长短和气色,来判断子宫的位置、发育和病变情况。
这一经验经内诊检查,每多证实。中医认为,面部所以能比较敏锐地反映全身健康状况,是因为通过全身的最重要的经脉都汇聚于面部,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气血皆在面上经过。这即为中医学所说的:“首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
神和色是不可分离的,望神色可知疾病的轻重及部位、性质。色荣润泽是谓有神,色晦枯槁是谓无神。望色,指观察皮肤的颜色与光泽,以面部为主。面色是脏腑气血的外观,也是疾病变化的反映。
正常人的面色微黄而带红润,略有光泽,称为“常色”。有病时,皮肤的光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灵枢·平人绝谷篇》中云:“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是脏腑精气盛衰的外露征象,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体现。通过对神的观察,可以了解病人精气盈亏、脏腑盛衰、疾病轻重与预后,在诊断疾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望神包括目光神态、意识思维、语言呼吸、形体动作、反应能力等几方面内容。由于“目”为五脏六腑精气所注,其系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故有“神藏于心,外候在目”之说,所以望神时尤应重点望目。
正如《医原·望病须察神气论》中所说:“人之神气,栖于两目……目有眵有泪,精彩内含者,为有神气,无眵无泪,白珠色蓝,乌珠色滞,精彩内夺及浮光外露者,皆为无神气。”《形色外诊简摩》中亦说:“凡病虽剧而两眼有神,顾盼灵活者吉。”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因而面色亦是脏腑气血之外荣,如气血旺盛则色泽荣润,气血衰减则色泽枯槁。
望面色时,古人常将气、色或神、色相提并论。就气色而言,气属精气,为肾所主,望之隐然含于皮肤之内;色为血色,由心所主,望之显然彰于皮肤之表,气色不可分离,其中尤以气为重要,古人认为:色至气不至者死,气至色不至者生,如林之翰曾云“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强调气色之间的密切关系。至于神色,喻昌曾云:“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所以察色之妙,全在察神。”说明望色的同时必须察神。
脏腑功能的失常,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组织与器官,反之,体表组织与器官的疾病亦可通过经络影响所属脏腑,以致造成脏腑功能的失调。
在诊断疾病时,可以通过五官诸窍、形体、色脉等外在局部异常来了解内部脏腑及整体的病变情况。故《灵枢·本脏篇》日:“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相学中的气色相法源于中医望诊的观五色,其根本思想源于儒学的《尚书》中的《洪范》篇,医相同源,相面原本是一门严肃的科学。其内容渊源广博,远非今人所能窥其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