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中医中药>正文

藏象贯穿着“取象比类”法

藏象,中医药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其文曰: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二十二子·黄帝内经·素问》,上海古籍出版社)

藏象,此处藏与“脏”通用,指人体之五脏六腑;象,指现象或表象,此处指与五脏六腑相应的表象。诚如张介宾在其《类经·藏象类》中所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这也就是古代医家通过研究探索和总结诊治经验,认识并掌握人体脏腑功能、病理及其相互关系,借助儒学及《周易》所提供的“天人合一”理念、阴阳五行间相互律动的理论而形成中医药理论重要组成部分——藏象学说。

有现代中医药理论研究者提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是中医生理的主要研究内容,而藏象学说又是其核心内容。”(门九章、郭蕾编《中医学导论》,科学出版社)这种提法是十分正确的。藏象学说是中医药理论形成期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可从《八十一难经》、《素问》、《灵枢》中得到证明。如《八十一难经》中“从一难至二十二难论经脉”中“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八十一难经集解》,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素问》中《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五脏生成》、《六节藏象论》等篇,论述五脏与四肢、九窍、毛发、皮肌等组织的相应关系;《灵枢》中的《本身》论五志,《决气》、《五癃津液别》论津液血脉、《营气》、《营卫生会》论营气、卫气的化生与运行,《海论》、《大惑》论脑,等等。

和西医以实证分析为基本精神与方法的医学体系不同,中医的藏象学以“取象比类”、“司外揣内”为其基本精神与方法。这其中贯穿始终的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与“周易”的“取象比类”方法。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千万不要把“取象比类”、“司外揣内”简单地看作是粗浅的类比法,古代医家运用此法诊治疾病甚有体会。《素问·示从容论》中借黄帝与雷公对类别的讨论,最终得出“不引此类,是不知明也”,“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经,是谓至道也。”这里告诉人们,运用“取象比类”、“司外揣内”的方法,可以去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可以解决诊断、治疗等问题。藏象学已成为当时人们用于医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总而言之,在儒家“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形成的藏象学说,始终坚持以脏腑为中心的整体观;及在《周易》影响下,并借助阴阳、五行各要素间的生克乘侮关系而构建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神情志及意识活动相互联系的生理、病理观;皆从功能作用方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揭示脏腑的本质特征。

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与人体的毛发、骨骼、肤色、音声、动作等联系理论当然有其古代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但是,对它们所作的功能性、有机性及动态性的论述(尤其是它们对诊治的意义)已大大超越了形态结构,而这恰恰是中医药理论的特征之一。

所以我们认为,借助“天人合一”与“取象比类”的方法,使人们能认识到人体机能与自然界是有机统一的,并能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为人们疗疾治病,这正是藏象学说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深刻地反证了《周易》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

上一篇:中医脉诊

下一篇:中医药理论“医易同源”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