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中医中药>正文

药酒应用溯源 药酒制作 药酒功效及主治

药酒理论与应用初探
 
古代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 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促进了酿酒技术的成熟。商代社会中贵族饮酒之风已经盛行, 酒的品种、制法及用具多样, 医疗上已普遍用酒作为药引或溶媒[1]。将中药与酒相和而成的酒称为药酒, 中医将药酒用于临床历史久远, 疗效确切,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 药酒应用溯源
药酒在《黄帝内经》记载中已是医师常用的医疗手段, 与汤药治疗有同等地位。《素问·玉版论要》中有:“其见深者, 必齐主治……其见大深者, 醪酒主治。”其中“齐”就是汤剂, “醪酒”就是药酒。《灵枢·夭寿刚柔》用药酒浸泡棉絮、细白布热熨患处治疗寒痹, 所用药酒处方为醇酒二十升, 蜀椒一升, 干姜一斤, 桂心一斤;《伤寒杂病论》中用清酒七升, 水八升煎煮炙甘草汤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金匮要略》中用红蓝花酒治疗妇人62种风。以上经典著作中关于药酒的记载, 说明早在中医体系完善之初, 药酒治病不仅应用较广泛, 且上升到中医经典理论的高度, 成为临床常用治法, 对后世医家临床诊治疾病有深远影响, 如现代临床常用的史国公酒等。
 
2 药酒制作
《素问·汤液醪醴论》专篇论述药酒的制作:“必以稻米, 炊之稻薪。稻米者完, 稻薪者坚。”用稻米制作药酒是因为稻米的气味最完备, 不偏寒不偏热, 营养成分最完全[2], 服用了以稻米制作的药酒可保“万全”。同样是稻米所酿, 古人对药酒的原料及制作方法还有更具体的细则, 如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今入药佐使, 专以糯米, 用清水、白面曲所造为正。”[3]类似于现在的黄酒。酿酒地域的选择, 如《本草纲目》[4]引用明·汪颖的论述:“入药用东阳酒最佳, 其酒自古擅名……邻邑所造俱不然, 皆水土之美也。”对质地的判断, 清·汪昂《本草备要》提出:“醇而无灰, 陈久者良。”[5]
 
除稻米外,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唐·孟诜关于药酒的认识, 极大地丰富了药酒的制作原料, 为扩大药酒功效和治疗范围提供了理论基础[4]。孟诜认为:“酒有紫酒、姜酒、桑椹酒、葱豉酒、葡萄酒、蜜酒, 及地黄、牛膝、虎骨、牛蒡、大豆、枸杞、通草、仙灵脾、狗肉汁等, 皆可和酿作酒, 俱各有方。”田育诚等[6]总结古代药酒制作工艺, 将其分为浸渍法和药酿法两类。浸渍法即将药物浸泡在酒中, 密封一段时间即可, 如《备急千金要方》[7]中记载:“凡渍药酒, 皆须细切, 生绢袋盛之, 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 视其浓烈, 便可漉出, 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曝燥微捣, 更渍饮之;亦可散服。”药酒制作完成的标准在当时难以客观制定, 常通过记录天数、观察颜色、闻酒之气味确定是否可以饮用。药酿法是将药物经过一定加工, 与其他必备原料一起酿制成酒, 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菊花酒……用甘菊花煎汁, 同曲、米酿酒。”[4]
 
3 药酒功效及主治
药酒其性剽悍, 性质温热, 善于走窜。《素问·厥论》中“酒气盛而剽悍”, 《灵枢·营卫生》中“酒者熟谷之液也, 其气悍以清”。都说明酒气味雄厚, 性质温热, 恰当运用这种剽悍温热的特性, 可以散寒温阳, 治疗阳气不足、寒邪凝滞之证, 尤其是肢体经络病证。《临证指南医案》[8]中记载治疗鲍某“风湿客邪, 留于经络, 上下四肢流走而痛”, 辨为“宿邪”, 宜“缓攻”, 用“全蝎、地龙、穿山甲、蜂房、川乌”等通络散寒之品为末, “无灰酒煮黑大豆汁泛丸”。但若饮酒过量, 酒蓄体内, 容易内生湿热, 轻则如《伤寒杂病论》之“酒客”, 不喜甘味, 服“桂枝汤”可能会导致呕吐, 重则“助火邪、资痰湿”[9]。《灵枢·经脉》中有:“饮酒者, 卫气先行皮肤, 先充络脉。”原因是酒性善于走窜, 鼓动卫气循行。《灵枢·经筋》治疗“卒口僻, 以白酒和桂”。正是借助酒能通行走窜经络的特点, 引药力直达病位。元·王好古《汤液本草》[10]将这种走窜之性概括为“酒能行诸经不止, 与附子相同”, 足见酒的走窜之力。《临证指南医案》[8]治疗黎某“肢腠麻痹, 足膝为甚”, 用“当归、枸杞子、生虎骨、油松节”等补肝肾、通经络、散风寒之品, 以“火酒、醇酒各半”浸泡7 d服用, 气血充, 经络通, 麻痹自解。
 
酒的走窜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起到疏泄肝胆气机的作用。《灵枢·论勇》在论述人的勇怯性格时指出:“酒者水谷之精, 熟谷之液也, 其气剽悍。其入于胃中, 则胃胀, 气上逆满于胸中, 肝浮胆横。”肝胆疏泄充足, 使胆气暂时充沛, 怯者亦勇;酒力逐渐消退后, 往往“气衰则悔”。利用酒走窜的特性, 可促进补益药物充养气血的功效, 防止药物太过滋腻, 以致产生壅滞。《本草纲目》中地黄酒功可“补虚弱, 壮筋骨, 通血脉, 治腹痛, 变白发”[4]。地黄滋腻属阴, 酒温热走窜属阳, 阴阳互补, 正合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外, 古人用药酒驱蚊虫、避邪气、防瘟疫, 也多是借鉴其走窜之性。如明·刘文泰《御制本草品汇精要》记载:“社酒, 喷屋四壁, 驱蚊虫。”[11]
 
4 病案举隅
患者, 女, 43岁, 2018年7月10日就诊。胃痛6个月, 反复发作, 加重1周, 伴有胃脘满闷、血压升高, 前来就诊。患者自述胃痛严重时难以忍受, 伴有胃脘胀满堵塞。1年前出现崩漏现象, 查体显示子宫肌瘤, 具体大小不详;平时常测血压, 稳定在110/75 mm Hg (1 kPa=7.5 mm Hg) , 自胃痛胀满反复发作以来, 血压逐渐升高, 现查为140/100 mm Hg。饮食极不规律, 炒菜常重油重盐, 口味偏重, 平素操劳较多, 形体较为瘦弱, 易生闷气, 大便不甚通畅。苔白腻, 舌根部略厚, 左脉沉弦, 右脉弦滑。辨证:痰浊阻滞、肝脾不和、气滞痰凝而成痞, 甚则为痛。治则:泻心消痞止痛, 疏肝和胃。一诊:半夏泻心汤加减合良附丸, 5剂, 并嘱其务必三餐规律, 禁食肥甘厚腻之品。二诊:服上方后, 疼痛未作, 略有胀满, 续服5剂, 并做药酒以图缓治。药酒方:醋香附10 g, 高良姜9 g, 乌药9 g, 清半夏10 g, 陈皮12 g, 茯苓30 g, 山萸肉9 g, 黄连片6 g, 丹参15 g, 白术30 g, 当归10 g, 熟地黄45 g, 肉桂3 g, 麸炒枳实6 g, 炙甘草3 g, 砂仁15 g (后下) , 豆蔻15 g, 草果仁10 g, 3剂。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中块头较大者略微打碎, 放入干净的玻璃酒桶中, 慢慢倒入5 L黄酒逐渐浸泡, 以没过中药约4指余为度。将玻璃酒桶严格密封, 放于温暖处静置1周, 1周后酒色渐深, 打开酒桶上盖闻得药酒气味浓郁时即可饮用。饮用方法:从小剂量开始, 每次约30 mL, 每日3~4次, 温服, 依据个人情况随时调整用量。每次取酒后严格密封玻璃酒桶, 防止污染。禁忌:饮药酒期间不能饮用其他酒类, 禁用其他药物, 饮食忌肥甘厚腻之品。三诊:45 d后, 患者体质量增加3 kg, 测量血压为110/75 mm Hg, 未再发生胃脘疼痛、胀满现象, 时有肠鸣音, 乃行气化痰药物理气化痰之用。
 
5 小结
系统整理中医药酒理论并积极发展运用, 能丰富中医诊疗手段, 改善患者医疗体验, 对提高临床疗效有一定积极意义。药酒是中医治病常用方法, 借助酒温热、走窜的特性增强中药功效, 常用于治疗阳气不足、寒邪凝滞、经络闭塞之证, 也可与补益药物同用, 增强补益功效, 防止滋腻, 尤其适用于慢性病虚寒证型。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万广宋 孙冰

上一篇:大黄对消化系统作用 大黄对免疫系统作用

下一篇:干燥综合征 中医采用养阴清热活血的方法治疗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