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五官科>口腔>口腔溃疡>正文

益气升阳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益气升阳法治疗复发性阿弗他口炎临证探析
 
复发性阿弗他口炎(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RAS)又称复发性口腔溃疡、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临床以疼痛和溃疡性损伤为明显特征,主要发病部位为唇、舌、颊及腭等处,具有周期性及自限性。其发病以青壮年居多,好发于10~30岁,女性较为多见。RAS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免疫、遗传、系统疾病、精神、感染、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缺乏等在RAS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1 中医对复发性阿弗他口炎的病理机制认识
根据复发性阿弗他口炎的临床表现特征,中医将其归于“口疮”“口糜”等范畴,其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金不及,炎火上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少阳之复,大热将至……火气内发,上为口糜。”[1]直接阐明了口疮的发病机制在于火热之邪。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言:“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2]唐·王焘《外台秘要》曰:“心脾中热,常患口疮,乍发乍瘥。”[3]两者均认为心脾热盛是口疮发生的主要病机。至宋代《圣济总录·口齿门》记载:“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所受之本也。”[4]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发新论,认为脾胃虚弱,虚火上扰也可出现口疮,应当求本而治。元·朱丹溪认为口疮出现的主要因素为上焦实火与中焦虚火,如《丹溪心法·口齿》曰:“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5]明清时期的学者则认为口疮的发病不仅分为实火、虚火,还可由阴火、虚寒、湿盛等因素诱发。如明·陈实功在《外科正宗》曰:“口破者,有虚火、实火之分,色淡、色红之别。虚火者,色淡而白斑细点……实火者,色红而满口烂斑。”[6]清·齐秉慧《齐氏医案·口疮》曰:“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辨阴阳虚实寒热而治之。”[7]现代研究认为,口疮的病因多为外感六淫燥火、饮食不节、情志过极、素体阴亏、劳倦内伤、禀赋不足,病机以“火”为主,与饮食劳倦、体质状况有关,与心、脾、胃关系最为密切。
 
2 益气升阳法以“泻阴火”
“阴火论”由李东垣首先提出。《素问·调经论》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1]可知疾病的性质分为阴阳两种,外感病属阳,内伤病属阴,而李东垣提出的“阴火”为内伤郁发之火。由于饮食、劳倦、七情等因素致使脾虚运化无力,心、肾等脏阳气则亢盛失常,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1]元气虚而使“少火”妄动,下焦相火亢盛,离开本位,成“壮火”,久之则演变为阴火。阴火形成的原因为脾胃不足,升降失司,尤以气机不升为根本原因,而“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如《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8]脾开窍于口,阴火侵扰可发为口疮,《内外伤辨惑论·肺之脾胃虚方》曰:“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沥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9]脾胃功能虚衰而土不生金,肺受所累,金令不能清肃下行,则湿热易攘,其人阳气阻于胃土之中,脾胃虚不能升举其阳,可导致倦怠嗜睡,四肢无力,身体困重,口舌干燥,食欲不佳,二便失调,恶寒,表情淡漠等症状,其病机关键在于“阳气不伸”,其治法当益气升阳,健运脾胃,选用升阳益胃汤治疗。故阴火出现的关键原因在于阳气不升,故治当益气升阳。
 
3 升阳益胃汤浅析
升阳益胃汤的立方本意为治肺、脾、胃之虚。《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其畏也,所谓泻之。”[10]故益其胃以发其火也。如何梦瑶[11]言:“饮食入胃,脾为运行其精英之气,虽曰周布诸脏,实先上输于肺,肺先受其益,是为脾土生肺金,肺受脾之益,则气愈旺,化水下降,泽及百体。”升阳益胃汤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培土和中,共为君药;半夏、陈皮理气降逆,燥湿化痰;独活、羌活、防风散风除湿,共为臣药;黄连、白芍苦寒泻下,柔润收敛,以制诸药辛燥之性;泽泻利湿清热;柴胡升举阳气,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全方共奏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方中升浮者为柴胡、防风、羌活、独活;沉降者为半夏、茯苓;补者为党参、黄芪、白术、甘草;泻者为黄连、泽泻;再兼芍药柔肝和脾,陈皮宣利肺气。升阳益胃汤运用“升降、沉浮、补泻”的用药方法以调整全身气机兼以祛湿化浊清热,临床广泛用于治疗以气机失调为主兼湿阻化热的病证,如泄泻、眩晕、发热、痹证、水肿、口疮、胃痛等。
 
4 典型验案
患者,女,28岁,2017年10月16日初诊。主诉:口疮反复发作1年,加重伴腹泻10 d。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溃疡,未予重视,自行口服冰硼散、口腔溃疡散、牛黄解毒片、意可贴、维生素B2等药物治疗(具体用药剂量不详),效果不佳,症状反复发作。10 d前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加重,遂于我科就诊。刻下症:患者形体偏胖,平素情志不遂,口腔黏膜多发性溃疡,疼痛明显,表面覆盖灰白假膜,周围黏膜红而微肿,伴腹泻,食欲差,食后反酸,胃部灼痛感,遇冷不舒,偶有胁肋胀痛,神疲乏力,睡眠不佳。舌淡胖大,苔薄白,脉沉弦细。辨证:脾虚气滞,寒热互结。给予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处方:黄芪30 g,麸炒白术15 g,太子参15 g,陈皮15 g,茯苓15 g,清半夏15 g,黄连片6 g,柴胡15 g,防风10 g,羌活10 g,独活10 g,黄芩片8 g,泽泻20 g,白芍15 g,海螵蛸15 g,薏苡仁25 g,草豆蔻15 g,枳壳10 g,酸枣仁20 g,干姜10 g,大枣4枚。7剂,水煎服,每日1次,早晚分服。
 
2017年10月21日二诊。患者服上方后溃疡局部疼痛减轻,假膜面积减小,红肿消失,腹泻次数减少,余症明显好转。处方:上方去草豆蔻、海螵蛸,加神曲10 g,麦芽15 g。继服7剂。
 
2017年10月28日三诊。诸症基本消失,嘱患者继服上方7剂以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为青年女性,平素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工作压力大,易忧思烦闷,导致脾胃虚弱而运化无力,水湿内盛,故出现腹泻,纳差,神疲乏力。脾气虚则清阳不升,湿阻内困,久而化热化火,阴火内生,循经侵扰,故生口疮;肝气不疏,横逆犯脾胃,兼郁滞化热,可见反酸,灼痛,胁肋胀痛;湿邪阻滞,气机不畅则阳气不得外伸,故遇冷不疏,观其舌脉皆为脾虚气滞、寒热互结之象。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旦机体运转失常,表现为气机升降失调,营养物质化生不足,湿浊停聚,生寒化热,符合升阳益胃汤的基本病机,运用该方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5 小结
复发性阿弗他口炎为临床常见疾病,对患者饮食、睡眠、情绪等都造成一定影响,其发作迁延反复,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痛苦,运用中医理论治疗此病具有很大优势。以往治疗口疮,多认为其由火邪过盛所致,常以清热祛火治疗,而不知病有千因,火有百种,治法也有清热、滋阴、益气升阳等不同,临床需对证应用,不可一概而论,只要辨证准确,用药配伍得当,常可获得奇效。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吕瑞民 朱云飞

上一篇:冯五金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经验总结

下一篇:扶阳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1例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