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外科>骨伤科>腰椎间盘突出>正文

颈椎腰椎的扳法和旋转类手法研究

有限元方法在脊柱推拿手法生物力学中的应用

有限元概念(fi nite element method,FEM) 于 20 世纪 40 年代最早提出,最初是应用于工 程学领域。但随着现代力学、计算数学和计算 机技术等学科的发展,有限元方法由工程领域扩 展到医学研究领域。1972 年,Breakelmans [1] 和 Rybicki [2] 等首次将有限元方法应用于骨的力学分 析,1974 年,Belytschko 等 [3] 首先将此方法应用 于脊柱力学研究,建立二维椎间盘模型,标志着 有限元方法在骨科生物力学中应用的开端。由于脊 柱推拿手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且实践证明其是一 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对其三维空间运动变化 尚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临床手法应用不规范,虽 有疗效但不明确,临床操作也存在安全性问题等。 因此,近年来将有限元方法应用于脊柱推拿手法的 生物力学分析,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和热点。本文 拟就近年来应用有限元方法研究脊柱推拿手法生物 力学机制的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一、颈椎手法的有限元方法研究

由于颈椎结构的复杂性,颈椎手法的生物力 学效应多集中于离体研究,颈椎骨性在体无创研 究由于受技术限制开展较少。近年来随着有限元 技术的广泛应用,有些学者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 来分析推拿后颈椎生物力学情况,进而揭示手法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一)扳法和旋转类手法研究

郎继孝等 [4] 构建颈椎 C 1~7 有限元模型,研究模拟斜板手法作用下颈椎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 显示手法作用时,应力主要集中在颈椎中下段 C 4~7 的钩椎关节和小关节上,其中以 C 5~6 处最大,该 研究为临床治疗病变椎体的手法选择提供力学依据。 张明才等 [5-6] 建立颈椎“椎骨错缝”节段 C 4~6 有限 元模型,发现 C 5 椎体的空间位置向下平移 0.9 mm, 绕 X 轴顺时针旋转 4.5°,呈现后仰式错缝,并分 析认为该节段空间位置的异常会引起相应椎间盘 或关节突关节的异常应力,并在此模型上实施虚 拟手法矫正,结果显示手法矫正后关节突关节和 椎间盘的异常应力发生重新分布,表明手法可以 调整“椎骨错缝”引起的异常应力。万磊等 [7] 针 对目前临床上关于定点旋转手法所强调的旋转中 心“点”的解剖位置以及该“点”与解剖位置异 常的棘突、小关节等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晰,造成 临床手法操作的盲目性问题,而建立上颈椎 C 0~4 三维有限元模型来模拟研究不同旋转中心点的寰 枢椎定点旋转手法,分析手法作用前后颈椎相关 结构的解剖位置变化,进而阐明上述问题。结果 显示,以齿突垂直轴心为手法旋转中心点,其解 剖复位最好,据此分析认为手法的旋转中心位于 “枢椎齿突垂直轴心”,定点旋转所强调的“点” 是瞬时旋转轴与二维平面的交点,进而推广到不 同节段的颈椎定点旋转手法的旋转中心点都是其 本节段正常的生理旋转轴心点,因此从颈椎旋转 的解剖特点和手法操作要点来讲,将“颈椎定点 旋转手法”称为“颈椎定轴旋转手法”更加科学 合理,此外该研究还发现,在术者观察角度看小 于轴心旋转角时手法操作比较安全。从生物力学 角度看,颈椎生物力学失衡是颈椎病发生发展的 根源之一,这已成为共识 [8] 。而利用有限元方法 研究手法作用机制的实验也表明,手法可以调整 颈椎异常应力,改善颈椎力学失衡,恢复颈椎正 常功能,因此该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机制是科学的。

(二)拔伸类(牵引)手法研究

罗军 [9] 建立颈椎 C 4~5 有限元模型研究牵引旋 转手法对颈椎关节的影响,结果显示手法作用时, 颈椎各结构所受的应力是不均匀的,主要集中在 C 4 下终板、C 5 上终板及椎间盘,其中在终板和椎 间盘上的应力又集中在旋转侧前部和对侧后部; 后部结构未见明显的应力变化和应力集中点。这 表明该手法对小关节是安全的,但旋转角度不宜 过大,避免损伤椎间盘和终板。邬黎平等 [10] 建立 颈椎 C 3~6 模型分析颈椎拔伸旋转手法作用下颈椎 内在应力的变化规律,发现在拔伸中,模型应力 集中区域及大小呈由大到小再增大的趋势,应力 主要在 C 3~4 关节突关节;左椎 C 4 棘突时,C 4 棘突 的左下部、根部、棘突左侧根部与椎弓根结合处 先后出现应力集中;右旋转 40°时应力依次集中 于 C 3~6 双侧关节突关节、C 4~6 的椎弓、棘突根部、 两者结合处及椎体侧方,其中右侧 C 3~4 关节突关 节应力最大。显示出关节突关节在颈椎活动中具 有承载和抗扭转作用,也表明手法操作时应该结 合关节突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进而优化拔伸类 手法。

由于拔伸类手法具有机械牵引的力学特点, 因而对于牵引作用下颈椎的生物力学研究成果也 有助于拔伸类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李勇等 [11] 根 据患者颈椎 CT 数据建立颈椎 C 4~6 有限元模型,研 究不同牵引角度下颈椎体、椎间盘位移和应力的 分布情况,发现前屈 10°位时,应力集中在椎体 后外两侧神经根出口位置,椎间盘的位移出现在 椎体后缘,尤以 C 4~5 椎间盘位移明显;后伸 10° 牵引时,应力集中在椎体两侧的钩椎关节处,椎 间盘的位移出现在椎体前缘,进而指出神经根型 颈椎病的牵引宜采用前屈 10°位;椎动脉型颈椎 病的牵引宜采用后伸 10°位,为拔伸类手法治疗 颈椎病时选择拔伸角度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同时 优化推拿手法操作。

此外,颈椎曲度的异常往往更容易出现应力 集中和活动范围改变 [12] ,因此研究拔伸类(牵引) 手法时需要结合颈椎生理曲度、具体病变关节的 位置,选择合适的体位、着力点和拔伸(牵引) 角度等才能指导临床。

二、胸椎手法的有限元研究

对于临床治疗胸椎疾患,推拿手法的使用也 比较广泛,但纵观近年来手法的有限元研究,有若 干学者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过伸复位手法治疗胸椎 单纯性压缩性骨折的力学机制,而对其他胸椎手法 的有限元研究尚未见报道。通过建立 T 12 椎体单纯 压缩性骨折有限元模型研究过伸复位手法的作用机 制,结果证实该手法治疗胸椎压缩性骨折的机制为 利用前纵韧带以及受伤椎骨的上下椎间盘在过伸时 产生的杠杆力量,以受伤椎骨的棘突顶点为支点, 对被压缩的椎体骨质产生纵向的牵张力,使受伤的 椎体被带至原位而得到复位 [13-16] 。

从目前来看,要阐明胸椎手法的作用机制, 提高手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有限元方法的认识还须进一步深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有 限元方法为胸椎手法作用机制的研究做出贡献。

三、腰椎手法的有限元研究

传统推拿手法是治疗腰部疾病的重要方法之 一。近年来随着有限元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学者 利用腰椎手法结合有限元建立模型并模拟试验研 究推拿手法作用于腰椎的生物力学效应,进而揭 示推拿手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推拿手法优化 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一)扳法和旋转类手法研究

周楠等 [17] 通过建立腰椎椎体三维有限元模型 分析模拟改良侧卧位腰椎斜板法对腰椎突症患者 腰椎位移和角位移的影响,结果显示手法作用下 椎体位移变化以X、 Y轴为主, 角位移以X轴为主, 即椎体发生以水平及旋转移位为主,进而阐明手 法能够调整失稳或退变节段的空间位置,达到纠 正腰椎“骨错缝”的作用。徐海涛等 [18] 建立腰椎 L 4~5 有限元模型研究斜板手法对腰椎间盘的力学作 用,结果发现手法作用时椎间盘应力远小于后部 结构,进而指出斜板对椎间盘是安全的;从椎间 盘中心到旋转侧有一向后的扭转矢量,使椎间盘 产生扭转变形,最大位移位于椎间盘旋转侧外缘, 继而指出在健侧进行斜板手法操作更为合理。王 国林等 [19] 为优化手法操作,通过建立具有退变椎 间盘的腰椎 L 4~5 有限元模型分析模拟不同前屈状 态下坐位旋转手法作用时椎间盘的应力和位移变 化,结果显示旋转侧椎间盘纤维环的应力和位移 大于对侧,而且不受前屈角度的影响;同一部位 的应力和位移随着前屈角度的增大而增大,故而 也认为坐位旋转手法向椎间盘突出的对侧进行旋 转较为合理。

吴山等 [20] 运用有限元方法比较研究直腰旋转 手法、腰椎定点旋转手法对腰椎的力学作用,发 现两种手法作用下椎间盘应力都主要集中在外层 纤维环,椎间盘最大位移均位于旋转对侧后部; 椎体及后部结构主要应力分布,直腰旋转位于小 关节,定点旋转位于椎体峡部、椎弓根侧隐窝及 上位椎体小关节面的下端,应力相对较分散,更 安全;后部结构最大位移,直腰旋转位于 L 4 棘突, 定点旋转位于旋转对侧 L 4 椎体上缘及 L 4 上关节 突。其中定点旋转手法作用下椎间孔位移更明显, 更有利于解除周围神经根粘连,也就更具有效性。 胡华等 [21-22] 认为以往研究建立的模型主要集中在 腰椎部分,受力学分析范围所限,故建立腰椎骨 盆和股骨上端有限元模型,并在此模型上研究旋 转类手法对各部位位移和应力的影响,得到与以 往一致的结果,即腰椎应力主要分布在椎体后部、 峡部、椎弓根侧隐窝以及上位椎体小关节面下端, 椎间盘应力集中在纤维环,各椎间盘位移大小从 上到下逐渐递减,同一椎间盘位移旋转对侧大于 旋转侧,且随着前屈、侧弯角度的增大而增大。 不同之处在于观测值比以往研究稍大,分析认为 可能与约束和加载范围有关,对 L 5 椎体下缘进行 约束可能偏高,应该在坐骨结节或股骨上端。同 时还得到骨盆、股骨上端的应力情况,发现骶骨 前面、骶髂关节、股骨颈等处也出现应力明显集 中现象,进而认为使用腰椎旋转手法应考虑到骨 盆和股骨上端各部位的具体情况,以排除骶髂关 节和股骨颈可能潜在的病变,从而更好地指导临 床手法选择以及应用注意事项。

徐海涛等 [23-24] 通过建立退变腰椎 L 4~5 有限元 模型,模拟腰椎坐位旋转手法,分析手法对腰椎 产生力学作用,结果显示手法作用时正常腰椎间 盘的前侧出现压缩变形,并向前膨出移位;旋转 对侧后部出现拉伸变形, 并向前、 向内侧回缩移位; 退变型腰椎间盘变形和位移旋转侧大于对侧,旋 转侧后角有压缩变形,向后突出,髓核有后突的 趋势,腰椎最大位移出现在 L 4 上关节突,旋转对 侧椎间孔增大。此外,徐海涛等 [25] 还在相似退变 型腰椎有限元模型上模拟研究不同前屈角度下坐 位旋转手法对腰椎椎间盘的影响,得到一致结果, 并证实退变型腰椎间盘旋转侧后缘的应力和位移 均随着腰椎前屈角度的增大而增大,12°状态下 椎间盘旋转侧后缘明显向后突。表明腰椎坐位旋 转手法采用健侧优于患侧,且前屈角度不宜过大, 使手法得到优化,并间接证明手法治疗腰椎间盘 突出症机制“髓核回纳学说”的不科学。

秦明芳等 [26] 通过腰椎 L 4~5 三维有限元模型研 究不同工况作用下腰椎运动节段内部结构的应力 变化情况,显示压缩时应力集中在椎体后部 ;拉 伸时应力集中在小关节;侧屈时应力集中在屈侧 椎体、后部小关节及椎间盘部;轴向旋转时应力 集中在后部小关节及椎间盘后部;屈曲加旋转时 应力集中在椎体及椎间盘前缘、后部小关节。该 研究为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和腰椎 间盘突出症提供力学依据。

桂志雄等 [27] 在建立腰椎 L 4~5 有限元模型上分 解模拟倒悬旋转手法、分析手法对腰椎的力学作用特点、发现手法作用时,应力在腰椎中不是均 匀分布,主要集中在终板和椎间盘的旋转侧前部 和对侧后部,其中终板处应力大于椎间盘,故而 使用该手法时终板要比椎间盘更容易受到损伤, 并指出倒悬牵引使小关节之间分离,椎间盘失去 小关节的保护,因而要注意旋转角度不宜过大, 防止损伤椎间盘和终板。

(二)拔伸类手法研究

李延红等 [28] 建立腰椎 L 3 ~S 1 有限元模型, 模拟分析不同体位下拔伸手法的最佳作用状态, 前屈 30°位椎间盘、纤维环、髓核的位移幅度最 大,即拔伸手法在前屈位实施时作用最佳。刘治 华等 [29] 研究不同角度牵引下腰椎间盘的最大位 移变化,发现随着牵引角度的增加,椎间盘最大 位移从 L 4~5 逐节向上移,当斜向上 25°时,椎 间盘 L 1~2 位移最大。张晓刚等 [30-31] 通过建立腰 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不同体位下拔伸按压手 法对腰椎的力学作用,结果显示腰椎前屈 30° 位手法作用下纤维环沿 X 轴两端后外侧位移变 化最大,提示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力学机 制可能是促进突出髓核与神经根之间发生相对位 移,松解局部组织黏连; 后伸 10°位髓核应变和 应力最小,表明在该体位下手法操作是安全的。 杨学锋和张晓刚 [32] 建立腰椎多节段 L 3 ~S 1 三维 有限元模型研究模拟不同体位下,拔伸按压手法 作用时腰椎内部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当压力增 加至300 N时, 后伸10°位椎间盘位移幅度最大, 进而指出在按压作用力 300 N 时后伸 10°位治 疗效果最好。杨学锋等 [33] 也做过类似实验,得 出在相同手法载荷下拔伸按压手法在前屈 30° 位时治疗效果最好的不同结果。对比分析这两个 实验方法,发现两者在定位手法作用力的方向描 述上不一致,或许这也是结果不同的原因。由此 可以看出,有限元方法模拟手法的研究虽然能够 为手法作用机制提供生物力学依据,但是如果方 法不正确就有可能得出前后矛盾的结果,使得实 验无效,从而也就无助于提高临床手法操作的有 效性和安全性。

总体上对于拔伸类手法的有限元研究结果均 揭示,该手法能够促使椎间盘与神经根之间发生 一定的相对位移,从而增大椎间孔容积,松解神 经根粘连,这与传统生物力学试验的结果是一致 的 [34] ,同时也证明有限元方法研究手法作用机制 的有效性。

四、结语与展望

目前,由于脊柱结构的复杂性,诸如椎间盘、 神经、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结构的属性 尚难精确定性,影响这些结构的建模,进而影响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故而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脊 柱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对手法的三维运动变化 还有很多尚待深入研究。未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 飞速发展,使得大容量数据的快速处理、复杂的 运算成为可能,也不断推动着有限元技术的迅速 发展,使模拟复杂的脊柱手法成为可能,并且随 着人们对脊柱组织力学特性认识的进一步加深, 更多的软组织单元被加入到模型中,建立的模型 更加精确、逼真,在模拟过程中可以考虑的因素 不断增加,这样就使计算的结果越来越接近实际 情况,以致脊柱推拿手法机制的阐述更加明确、 客观、科学、手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断提高, 为推拿手法的优化创新和推广提供强大动力。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田向东

上一篇: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腿疼针刺主穴

下一篇:腰突症中医穴位手法按摩疗效分析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