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外科>骨伤科>颈椎病>正文

颈椎病 腹针为主治疗的方法综述

腹针为主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
 
腹针是一种治疗慢性病和疑难病的中医特色疗法, 是薄智云教授经过数十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在中医理论和神阙经络调控系统指导下提出的。通过针刺腹穴调节人体先、后天经络的新疗法[1,2]。薄氏腹针治疗颈椎病的基本处方由6个穴位组成即关元、中脘、滑肉门 (双) 、商曲 (双) , 其中关元、中脘深刺 (针尖在肌筋膜上) , 滑肉门中刺 (针尖在脂肪层) , 商曲浅刺 (针尖在皮肤层) 。在基本处方上加减可用于多种类型的颈椎病, 如神经根型颈椎病加石关、椎动脉型颈椎病加下脘、交感型颈椎病加左侧气旁 (经验穴位于气海旁开5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电子设备的需求增大, 使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改变, 颈椎病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之一。颈椎病根据所表现的症状和所受累的部位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等类型, 而对本病的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3]。手术治疗颈椎病操作复杂、安全性差, 故非手术治疗更易被人们所接受, 而腹针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费用低廉及疗效显著等特点, 作为一种新疗法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现将近年来腹针为主治疗颈椎病的方法综述如下。
 
一、病因病机
颈椎病属中医学“项痹”、“项强”、“眩晕”、“肩背痛”等范畴, 病位主要在颈肩臂。本病多以肝肾不足为本, 风寒湿邪气侵袭, 气血瘀滞, 痹阻经脉为标, 属本虚标实之证。根据诸多医家叙述分析,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可大致分为如下4个方面来论述。
 
1. 风寒湿邪致病。
《黄帝内经》中提出该病的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素问·痹论》明确指出痹证是感受风寒湿邪而发病的。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入侵人体可导致营卫失和, 继而出现颈项部僵硬等表现;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主收引性凝滞, 可使经脉不通, 继而出现颈项部疼痛等表现;湿邪重浊黏滞, 其致病可表现为肢体麻木不仁。
 
2. 气血瘀滞脉络。
《类证治裁》中云:“肩背痛……手太阳经气郁不行。”指出太阳经经脉不利导致肩背部疼痛不适。《医宗金鉴》又言:“血瘀郁痛者, 则夜痛不止。风气郁盛者, 痛则项背强。湿气郁甚者, 痛则肩背重。痰风凝郁者, 痛则呕眩。”以上阐述可见颈项部气血瘀滞脉络, 可发为本病。
 
3. 劳逸失度外伤。
《素问·经脉别论》中记载:“生病起于过用, 此为常也。”论述劳逸失度与颈椎病的关系。《张氏医通》中提及“观书对弈就坐而致脊背痛。”指出长期劳损也是导致颈椎病的原因。《杂病源流》中论述:“跌扑闪挫, 卒然身受, 由外及内, 气血俱伤病也。”以上皆说明劳逸失度外伤亦可发为本病。
 
4. 素体正气亏虚。
《素问·平热病论》曰:“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类证治裁》中论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 腠理不良, 风寒湿乘虚而袭。”《杂病源流》中写道:“筋急之源, 由血脉不荣于筋之故也。”以上皆指出素体正气亏虚是颈椎病发病的内在基础, 是发病的重要前提。
 
二、颈型颈椎病
1. 单纯腹针治疗。
卢建等[4]采用单纯腹针治疗, 将60例本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用腹针治疗, 取穴分主穴 (中脘、关元) 和配穴 (商曲、建里) , 消毒后进针, 停留3~5 min候气, 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 再过5 min催气加强针感, 共留针30 min, 前3日每日治疗1次, 之后隔日1次, 按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时间, 最长不超过10次。对照组用牵引治疗, 不断调整牵引重量以达到治疗效果, 牵引每次25 min, 每日1次, 7 d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有效率为66.7%, 2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腹针综合治疗。
黄颖媛和周华[5]采用腹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 将70例本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6例予腹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 对照组34例仅予推拿手法治疗,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4.4%优于对照组8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频脉冲电有消炎止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功效。许明珠等[6]采用腹针结合中频脉冲电治疗, 将65例本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腹针加中频组 (治疗组) 33例和单纯中频组 (对照组) 32例, 结果治疗组在缓解疼痛及提高斜方肌抗疲劳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且即刻治疗效应优于对照组 (P<0.05) 。运动疗法为目前康复治疗颈椎病的核心方法之一。张丽雯等[7]采用腹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 将90例本型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2组, 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腹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 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 (pain rating index, PRI) 、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现有疼痛强度 (present pain intensity, PPI) 评分、颈椎功能评分和血清β-内啡肽 (β-EP) 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PRI、VAS、PPI评分、颈椎功能评分及血清β-EP水平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均<0.01) 。
 
三、神经根型颈椎病
1. 单纯腹针治疗。
吴玮[8]采用单纯腹针治疗, 将100例本型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 试验组予“薄氏”腹针治疗, 选取中脘、关元、石关、滑肉门 (双) 、商曲 (双) 。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头晕、头痛加气穴 (关元旁开5分) ;眼花、耳鸣加气旁 (气海旁开5分) 。施术采用候气、行气、催气三步法。候气:进针后留针5 min;行气:5 min后行捻转手法, 产生针感;催气:再5 min后行捻转, 扩散针感。留针30 min, 每日1次。连续10 d为1个疗程, 2个疗程间休息1 d。对照组用牵引治疗, 牵引时间20 min, 平均牵引重量5~10 kg, 每日1次, 疗程同前。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孙赵峰[9]和雷正权等[10]亦有类似报道。
 
2. 腹针综合治疗。
曹兴博[11]采用腹针结合电针治疗, 将60例本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用颈局部选穴电针治疗, 试验组用腹针结合电针治疗, 观察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 优于对照组的80.00%, 有显著差异 (P均<0.05) ;治疗后试验组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评分与McGil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P<0.05) 。动气疗法是通过针刺配合运动, 提高疼痛阈值, 改善疼痛症状的一种方法。蒋湘萍[12]采用腹针结合动气疗法治疗, 将90例本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 治疗组予腹针结合动气疗法治疗, 对照组予常规针刺结合牵引治疗, 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VAS评分、JOA评分及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均<0.05) 。牵引疗法治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临床上较为常用。刘雪芳等[13]采用腹针配合牵引治疗, 将60例本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配合牵引治疗, 腹针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 腹针结束后予牵引治疗, 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仅用牵引疗法, 方法同治疗组,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P均<0.05) 。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
1. 单纯腹针治疗。
艾宙等[14]研究腹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和机制, 对30例本型患者采用薄氏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 取穴及操作均与其一致, 每日1次, 连续治疗5次为1个疗程, 然后对患者自身前后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改善, 治疗后椎动脉管径、平均流速、每分钟血流量与治疗前比较亦有显著改善 (P均<0.01) 。
 
2. 腹针综合治疗。
赵丰等[15]观察腹部推拿六法配合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白介素-10 (IL-10) 表达的影响, 将118例本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 2组均予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等基础治疗,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腹针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腹部推拿六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3%, 显著高于对照组76.27% (P<0.05) ;治疗后观察组IGF-1、IL-10及TNF-α表达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龚福英等[16]采用腹针配合灸法治疗, 将100例本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腹针加电针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灸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P均<0.05) 。朱一文等[17]观察招氏正脊加薄氏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急性期) 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动脉 (vertebral artery, VA) 、基底动脉 (basilar artery, BA) 平均血流速度 (mean peak flow velocity, VM) 的影响, 将12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 对照组予传统颈椎推拿点穴、低频脉冲及温针疗法治疗, 治疗组予招氏正脊加薄氏腹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VA、BA的VM等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均<0.01) 。
 
五、脊髓型颈椎病
柴晟和周彬[18]采用腹针结合头皮针治疗早期脊髓型颈椎病, 将60例本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 治疗组用腹针联合头皮针治疗, 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治疗, 结果提示腹针联合头皮针在改善脊髓功能及改善率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讨论腹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颈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 而且腹针治疗这3型颈椎病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还可以调节全身经络系统和周身气血。不论是单纯腹针治疗还是腹针结合其他方法治疗颈椎病, 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能充分发挥腹针“简、便、验、廉、安”的优点, 但腹针作为众多治疗方法的一种, 有其优势当然也有其局限性, 故为提高临床疗效, 还应根据患者病情考虑结合其他方法来扬长避短。而且缺少腹针为主治疗颈椎病的动物实验及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应开展大量动物实验及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 以进一步深化腹针理论体系, 探讨腹针作用机制, 提高腹针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薄智云.谈谈腹针疗法[J].中国针灸, 2001, 21 (8) :474-476.
[2]薄智云.腹针疗法的处方特点[J].中国针灸, 2003, 23 (5) :273-276.
[3]张雨桐, 王姿雯, 杜佳蓉, 等.国内外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临床研究概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 30 (4) :591-598.
[4]卢建, 刘小留, 贺卫华, 等.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药, 2016 (14) :133.
[5]黄颖媛, 周华.腹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17, 39 (2) :48-49.
[6]许明珠, 崔韶阳, 赖新生, 等.腹针结合中频脉冲电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5, 24 (4) :702-704.
[7]张丽雯, 张小燕, 伍琦.腹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6, 13 (1) :98-101.
[8]吴玮.“薄氏”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J].医疗装备, 2018, 31 (15) :4-5.
[9]孙赵峰.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J].山西中医, 2010, 26 (1) :9.
[10]雷正权, 杨斌, 王利峰, 等.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5 (6) :66-67.
[11]曹兴博.电针结合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 27 (10) :78-79.
[12]蒋湘萍.腹针结合动气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 2017, 32 (22) :3293-3295.
[13]刘雪芳, 汪芳, 张武昌, 等.腹针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J].河南中医, 2017, 37 (2) :350-352.
[14]艾宙, 刘光德, 熊小翠, 等.腹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13, 33 (7) :601-604.
[15]赵丰, 屈玉疆, 李勇涛, 等.腹部推拿六法配合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 2018, 27 (1) :24-26.
[16]龚福英, 苏焕, 金晶.腹针配合灸法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5, 34 (11) :1085-1087.
[17]朱一文, 招仕富, 苏晓雯, 等.招氏正脊加薄氏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急性期) 6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 2013, 45 (10) :99-101.
[18]柴晟, 周彬.头皮针结合腹针治疗早期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新中医, 2018, 50 (4) :166-168.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李斌 张春燕 贾建婷 张慧敏 张连城

上一篇:颈椎病采用针灸疗法结合推拿疗法

下一篇: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正骨手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