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防治颈型颈椎病中医外治法应用探讨
颈椎病又称颈部综合征或颈椎综合征,是指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 (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 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综合征[1,2]。按病变部位、范围以及受压组织的不同,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和其他型。颈型颈椎病以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为主要表现[3],发病率占58%[4],是颈椎病发病的早期,临床最为常见,症状较轻,病程短暂[5]。因此,在颈型颈椎病防治过程,特别是在病后防复阶段,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采用中医外治法对颈型颈椎病进行中医外治,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医“治未病”思想渊源
“治未病”的理念随中医理论而生,成型于秦汉时期,当时的中医经典著作曾广泛论述“治未病”理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势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难经·七十七难》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以上经典的论述思想,成为后世医家发扬“治未病”理念所奉行的圭臬。中医在对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认识中,始终贯穿着“治未病”思想,经过历代诸多医家的创新和补充,“治未病”思想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成了中医较之西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2 颈型颈椎病中医防治应用
2.1 颈椎操
吴旭坚等[6]将9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物理因子治疗、对症药物治疗及健康宣教等综合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以弹力带为主要工具的颈肩康复操,以1个月为观察期限,3个月为随访时段。治疗组患者复发率为13.80%,对照组为48.50%,治疗组患者复发率较对照组低 (P<0.05) 。结果:颈肩康复操治疗颈椎病疗效肯定。秦标等[7]将12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60例予自创颈椎操,对照组60例予普通颈椎操,两组均训练9个月。结果:颈椎操康复训练干预后试验组复发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孙一方等[8]将60例颈型颈椎病在校大学生志愿者,随机均分为自创PNF颈椎操治疗组 (30例) 及对照组 (30例) 。对照组仅采用推拿治疗配合健康宣教,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自创PNF颈椎操,2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自创PNF颈椎操配合推拿治疗及健康宣教可一定程度缓解大学生的颈肩部疼痛症状,改善颈椎功能,且效果好于仅进行推拿治疗配合健康宣教。
2.2 推拿手法
袁翠芳等[9]将86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策,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拿,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颈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优异性 (P<0.05) 。李淑芬[10]将颈椎病患者10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施以中医推拿治疗,对照组则做常规牵引疗法;观察并比较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证候积分下降明显多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针刺疗法
李倩[11]将57例颈椎病患者分为理疗组 (28例) 和针刺与理疗组 (29例) ,理疗组采用物理治疗仪治疗,针刺组在理疗基础上进行针刺。每天1次,治疗1个月。结果显示:针刺与理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理疗组患者 (P<0.05) 。高俊红[12]治疗95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常规腹针针刺配合中频治疗,总有效率达94.70%。王婧等[13]将72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41例) 和对照组 (31例) ,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中频电疗,对照组采用单纯中频电疗,分别治疗后,将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10%,对照组有效率77.3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4 灸法
杨火祥[14]将12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在颈项部施以灸治法 (督灸) ,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治疗1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范娥等[15]采用铺灸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38例,有效率100%。朱乐姗等[16]对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在大椎、夹脊、风池、阳陵泉、手三里进行热敏化高发区寻找热敏穴施行热敏悬灸,总有效率95.00%。马兆勤[17]采用隔物熨灸治疗100例颈椎病患者,治愈80例,好转19例,无效1例。
3 治未病理念防治颈型颈椎病的意义及方法
3.1 防治意义
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以及开车一族的增多,学生功课压力的加大,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低头族”越来越多,颈椎病发病率明显升高。根据现有文献报道,颈椎病的发病率约在3.8%~17.6%之间[18,19,20]。51岁~60岁年龄段的患病率为33.8%,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8]。另有报道颈椎病在5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50%,有关调查显示,中国颈椎病患者已达到5 000万人,每年新增颈椎病患者大约100万人,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并呈低龄化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的常见疾病[21]。
目前,我国对于颈椎病的防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治轻防,多数研究是病后治疗,在“未病先防”阶段的工作较少,在“既病防变、病后防复”阶段的防治手段单一,以颈椎操为主,尚缺乏高等级的文献证据。患者对于颈椎病的健康管理知识匮乏,无自我管理意识,家庭参与度低。因此,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引入颈椎病的防治思路中,形成集预防、治疗、保健于一体的诊疗方法,阻止或延缓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促使机体趋向好转或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3.2 防治方法
3.2.1 未病先防
(1) 增强正气。《素问·生气通天论》:“内外调和,邪不能害。”日常有针对性地功能锻炼,可做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强身健体之法,增强颈项部肌肉的肌力,增加颈椎活动范围,维持关节的稳定性。 (2) 避免劳损。养成良好日常行为习惯,避免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或看电视,纠正不良姿势,使用电脑时应使颈椎处于功能体位。掌握正确的坐、站、行姿势,纠正不良睡姿,选择适宜枕头,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3) 预防外邪侵入。日常注意颈部保暖,夏季避免空调直吹颈部,冬季应防止颈部受风、受寒,可穿高领毛衫等。也可进行腧穴自我保健按摩等。
3.2.2 既病防变
从中医理论来讲,颈椎病属于“痹证”范畴,因正气亏虚,外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痹阻经脉所致。故临床可采用推拿、针灸、拔罐、刮痧、中药热敷等中医疗法以通经活络,改善气血循环。颈椎病按病变部位、范围以及受压组织的不同,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和其他型。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发病的早期,临床最为常见,症状较轻,病程短暂,如果不及时治疗或失治,症状可能进一步加重,出现上肢麻木、头晕、四肢无力、步履不稳等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血管、脊髓等症状,故应在患病初期即做到已病早治,使疾病止于“浅而未深、微而未甚”阶段。
3.2.3 瘥后防复
“瘥后防复”也是“治未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正气,增强抗病能力。病情缓解后,可做颈椎操,定期进行针灸、按摩、中药热敷等中医治疗方法干预和调养,结合进行对颈椎有利的功能与日常生活习惯训练,以降低疾病复发率。
4 展望
中医外治法防治颈椎病有推拿、针灸、热敷、敷贴、颈椎养生操等多种方法。各种方法各有所长,合理运用综合疗法,进行个性化治疗,具有适应面广、安全可靠等优点,在颈椎病的防治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申斌 于川 余威 支小晶 刘福奇 见国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