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皮肤性病>荨麻疹>正文

针灸治疗风寒型荨麻疹,针刺联合隔热姜灸

针刺联合隔热姜灸治疗风寒型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过敏性皮肤病, 症状表 现为瘙痒, 出现荨麻疹风团, 且时隐时现, 属于中医学 “隐疹 ” “风疹” 的范畴。风寒型荨麻疹是以寒冷气候 为诱因, 遇寒则加重, 得温可缓解。在我国东北等地区 发病率较高 [1 ] 。因其反复发作, 属于比较顽固的荨麻 疹类型, 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西医的临床 治疗多采用抗组胺药, 疗效迅速, 但容易复发, 且副作 用较大;而针灸治疗风寒型荨麻疹具有一定的优势, 如 副作用小、 不易复发、 疗效持久。笔者根据自身的临床 经验和体会, 在临床对 58 例风寒型荨麻疹患者的治疗 中, 采用了针刺联合隔热姜灸和西药疗法进行了分组 比较, 为针灸治疗风寒型荨麻疹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 2016 年 10 月至 2017 年 10 月在黑龙 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就诊的 58 例风寒 型荨麻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组, 每组各 29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性别、 年 龄、 病程等, 无显著性差异(P >0. 05), 具体见表 1。

表 1 两组风寒型荨麻疹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性别 年龄(岁) 病程(月) 男 女
观察组 29 14 15 35. 13 ±4. 02 12. 45 ±2. 34
对照组 29 13 16 34. 44 ±3. 57 11. 87 ±1. 89

1. 2 诊断标准

参照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 疗效标准》 中瘾疹的诊断标准 [2 ] 。①突然发作, 皮疹 为不同形状、 不同大小, 有明显界限的水肿状斑块;② 皮肤病变不定时, 严重瘙痒, 无固定部位, 消退后不留 痕迹;③有些病例会有腹痛、 腹泻或发热、 关节疼痛等 症状, 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 甚至窒息而死亡;④皮疹 持续 3 个月以上不间断或间歇性发作;⑤皮肤划痕试 验阳性;⑥风寒束表型:皮疹呈皮色或白色, 遇寒则加 重, 得温可缓解, 舌淡苔薄白, 口不渴, 脉浮紧。

1. 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风寒型荨麻疹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年 龄 18 ~65 周岁, 病程 3 ~36 个月, 就诊时病情稳定;③ 就诊前 1 个月未采取其他治疗措施;④能够接受本案 进行的临床观察患者。

1. 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风寒型荨麻疹的诊断和纳入标准 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有其它严重器质性疾 病, 如凝血功能障碍或有精神病的患者;④对针灸畏惧 以及对药物过敏的患者 [3 ] 。

1. 5 治疗方法

1. 5. 1 对照组 采用西药常规治疗, 口服抗组胺药 物:氯雷他定(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30112;生产厂 家:成都恒瑞制药有限公司) 每日 1 次, 每次 1 片 (10 mg)。服药周期为4 周1 个疗程, 治疗结束后3 个 月进行随访。

1.5. 2 观察组 采取针刺联合隔热姜灸治疗, 以疏风 和血、 清热除湿、 调和营卫为主要治疗原则。双侧针刺 取穴:曲池、 风池、 合谷、 膻中、 天枢、 太冲、 血海、 足三里 和三阴交。操作:穴位处常规消毒后, 选取一次性毫针 针刺(规格 0. 3 mm × 40 mm;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 司生产), 采用提插捻转手法, 快速进针直刺 10 ~ 20 mm, 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 均匀捻转, 间隔 10 min行针 1 次, 留针 30 min。针刺完毕后进行隔姜 灸治疗, 以含 0. 2%的碘伏棉球擦拭针刺部位消毒, 涂 以姜汁, 再将 3 ~ 4 mm 厚的姜片敷于相应的穴位, 以 大艾炷灸 3 壮, 病灶面积较大者可联合放置多个姜片 施灸。分别于每周一、 周三、 周五进行针刺加隔热姜灸 治疗。4 周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忌生冷辛辣饮食, 治 疗结束后 3 个月进行随访。

1. 6 疗效观察

1.6. 1 荨麻疹活动性评分 根据荨麻疹的瘙痒程度、 荨麻疹风团的数目、 面积大小以及皮肤划痕症状来评 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4 ] , 按 4 级评分法记分, 分别记为 0、 1、 2、 3 分。①瘙痒:无瘙痒感觉为 0 分;轻微瘙痒, 但不影响睡眠和工作为 1 分;中度瘙痒, 影响到了睡眠 和工作, 但瘙痒程度可以忍受为 2 分;严重瘙痒, 以致 不能入睡为 3 分。②风团的数目及面积:无风团为 0 分;风团数目 1 ~10 个、 直径 <1. 0 cm 为 1 分;风团数 目10 ~20 个、 直径1. 0 ~2. 5 cm 为2 分;风团数目超过 20 个, 直径 >2. 5 cm, 为 3 分。③皮肤划痕特征:无皮 损为 0 分;缓慢隆起为 1 分;较快隆起为 2 分;瞬间隆 起为 3 分。

1. 6. 2 临床疗效 根据每次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总积 分(0 ~9)计算总积分下降指数, 进而判定疗效 [5 ] 。总 积分下降指数范围 0 ~100%, 总积分下降指数(SSRI) 具体计算公式 = (治疗前总积分 - 治疗后总积分) /治 疗前总积分 × 100%。当 SSRI < 20% 视为无效;SSRI ≥20%且 <60%为有效;SSRI≥60%且 <90% 为显效; SSRI≥90%为痊愈。

1.6. 3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根据患者愈后的生理、 心理、 日常活动、 运动、 社交等方面 [6 -7 ] 来评价生活质 量, 即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包括 10 个问题, 每个问题 分 4 个等级, 分别对应 0、 1、 2、 3 分。分数与患者的生 活质量呈负相关, 即分数越低生活质量越好。

1. 6. 4 血清中检测指标的测定 检测两组患者在治 疗前及治疗 2 周、 4 周结束时分别采取静脉血 3 ~ 5 mL, 放置 30 min 后 3 500 转/min 离心 15 min, 分离 上层血清。应用 ELSA 法测定血清中总 IgE、 趋化因子 CCL26、 CCL26 的水平。具体参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 7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23. 0 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 珋 x ± s 表 示, 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 P≤0. 05 表示差异显著, 具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2. 1 荨麻疹活动性分析

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风寒型荨麻疹患者的瘙痒评 分分别在治疗 2 周和 4 周均下降,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0. 05)。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治疗 4 周后风 寒型荨麻疹患者瘙痒程度评分显著降低, 具有统计学 差异(P <0. 05)。见表 2。

表 2 两组患者瘙痒症状评分比较(珋 x ±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 2 周 治疗 4 周
对照组 29 2. 28 ±0. 76 1. 58 ±0. 52 * 1. 25 ±0. 34 *
治疗组 29 2. 25 ±0. 71 1. 64 ±0. 66 * 0. 89 ±0. 17 *△
注:与治疗前比较, * P <0. 05;与对照组比较, △ P <0. 05

对治疗前、 后两组风寒型荨麻疹患者风团症状评 分进行比较, 两组组内治疗前与治疗 2 周、 4 周后风团 症状有显著差异(P <0. 05);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治 疗 4 周后风寒型荨麻疹患者风团症状评分显著降低, 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见表 3。

表 3 两组患者风团症状评分比较(珋 x ±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 2 周 治疗 4 周
对照组 29 2. 45 ±0. 83 1. 70 ±0. 48 * 1. 31 ±0. 46 *
治疗组 29 2. 59 ±0. 92 1. 62 ±0. 55 * 0. 71 ±0. 22 *△
注:与治疗前比较, * P <0. 05;与对照组比较, △ P <0. 05

对治疗前、 后两组风寒型荨麻疹患者皮肤划痕症 状评分进行比较, 两组组内治疗前与治疗 2 周、 4 周后 风团症状有显著差异(P <0. 05);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 组治疗 2 周、 4 周后风寒型荨麻疹患者皮肤划痕症状 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5)。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皮肤划痕症状评分比较(珋 x±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 2 周 治疗 4 周
对照组 29 2. 36 ±0. 81 1. 89 ±0. 64 * 1. 18 ±0. 43 *
治疗组 29 2. 29 ±0. 65 1. 37 ±0. 59 *△ 0. 79 ±0. 18 *△
注:与治疗前比较, * P <0. 05;与对照组比较, △ P <0. 05

2. 2 临床疗效分析

治疗 4 周后对两组风寒型荨麻疹患者的总有效率 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针刺联合隔热姜灸治疗组与西药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具有显著差异(P <0. 05), 见表 5。

表 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29 7 10 4 8 72. 41
治疗组 29 8 13 5 3 89. 66 *
注:与对照组比较, * P <0. 05

2. 3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分析

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风寒型荨麻疹患者治疗后皮 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均降低(P < 0. 05);治疗后与 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具有显 著差异(P <0. 05)。见表 6。

表 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评分比较(珋 x ±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29 18. 48 ±3. 61 6. 79 ±2.13 *
治疗组 29 19. 23 ±3. 97 2. 17 ±0.38 *△
注:与治疗前比较, * P <0. 05;与对照组比较, △ P <0. 05

2. 4 血清中检测指标测定

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风寒型荨麻疹患者治疗后血 清总 IgE、 趋化因子 CCL26、 CCL27 水平均显著降低, 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治 疗后血清总 IgE、 趋化因子 CCL26、 CCL27 水平均显著 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见表 7。

表 7 两组患者治疗前、 后血清总 IgE、 趋化因子 CCL26、 CCL27 水平比较(珋 x ± s)
组别 时间 IgE(IU/ml) CCL26(pg/ml) CCL27(pg/ml)
对照组
治疗前 385.41 ±56.65 16.37 ±4.32 1222.19 ±131.25
治疗后 211.13 ±30.37 * 6.89 ±1.45 * 624.33 ±169.17 *
治疗组
治疗前 375.41 ±49.29 15.68 ±3.97 1119.31 ±147.74
治疗后 157.38 ±29.15 *△ 4.66 ±1.23 *△ 468.62 ±116.42 *△
注:与治疗前比较, * P <0. 05;与对照组比较, △ P <0. 05

2. 5 随访情况

1 个疗程结束后 3 个月, 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 对 照组复发 9 例, 复发率为 31. 03%, 治疗组复发 4 例, 复发率为 13. 7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3 讨论

风寒型荨麻疹属于祖国医学中的“瘾疹” 。《素 问 · 四时刺逆从论》 中有对荨麻疹最早的论述 [8 ] :“少 阴有余, 皮痹而瘾疹 。 ” 《内经》 中对荨麻疹的论述为: “风雨寒热, 不得虚, 邪不能独伤人。 ” 张仲景也认为荨 麻疹乃风邪所致。外邪侵袭肌表久久不去, 不但加重 了营卫不和, 而且致使荨麻疹反复发作。多数医学学 者认为 [9 ] , 风寒型荨麻疹主要是卫不固表、 外感风寒、 营卫失调而致。针刺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针灸手法, 具 有疏通经络、 畅行气血之功效。而隔姜灸是一种独特 的针灸疗法, 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 能够同时发挥生姜 和艾灸的作用, 且作用和缓, 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两 种疗法联合使用可达到温通经络、 祛风散寒、 调和营卫 的作用 [10 -11 ]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以温经通络、 祛 风散寒、 调和营卫为主要治疗原则 [12 ] , 采用针刺联合 隔热姜灸疗法。根据临床观察结果, 针刺联合隔热姜 灸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对照组(P < 0. 05), 说明 按照文中所述的穴位进行针刺并联合隔热姜灸治疗风 寒型荨麻疹疗效较好, 且安全可靠。为临床针灸治疗 风寒型荨麻疹提供了依据。

风寒型荨麻疹是皮肤科门诊中较常见的一种过敏 性皮肤病, 属于变态反应。IgE 是变态反应中的一种 重要物质, 能够介导组胺的释放。因此血清中 IgE 的 检测对风寒型荨麻疹患者的早期诊断以及严重程度评 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14 ] 。近年来很多国内外学者经 研究显示, Th1/Th2 细胞因子失衡参与了风寒型荨麻 疹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15 ] , 因此, Th1/Th2 细胞的动态 平衡对于风寒型荨麻疹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并且这 种平衡受趋化因子的调控。CC 型趋化因子不仅具备 趋化性, 还能参与免疫调节、 细胞代谢等活动, 同时可 促进组胺的释放并参与过敏反应 [16 -17 ] 。笔者研究了 两组患者血清中 IgE 以及 CCL26、 CCL27 两种趋化因 子的表达水平, 结果表明, 在针刺治疗风寒型荨麻疹发 病过程中, IgE 的释放以及趋化因子 CCL26 和 CCL27 的表达受到抑制, 因此, 荨麻疹症状逐渐消退, 这可能 与调整 Th1/Th2 细胞因子的平衡有关。这些临床研 究对于风寒型荨麻疹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作者:张海龙 尹洪娜 刘畅

上一篇:带状疱疹,水痘,中医闪火法拔罐

下一篇:荨麻疹,哺乳期发生荨麻疹砭石刮痧疗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