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神经疾病>心理疾病>正文

揿针治疗心血管神经症32例临床观察

心血管神经症是指以心血管疾病有关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大多发生于中、青年, 20~50岁较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尤其多见于更年期女性。临床上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这类患者主诉较多, 而且多变, 症状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可以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心前区痛及失眠、多梦、焦虑、食欲不振、头晕、耳鸣、多汗、手足发冷、双手震颤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1]。笔者近年来运用揿针治疗心血管神经症患者32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及针灸按摩中心门诊收治的32例诊断为心血管神经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9例, 女23例;年龄26~58岁, 平均 (41.4±6.1) 岁;病程最短5个月, 最长6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心脏病学》中心血管神经症诊断标准[2]。患者有较多的心血管功能失调的症状, 其中以呼吸困难、心悸、胸痛、乏力最为常见, 这些症状的出现和加重与活动并无密切的关系, 而与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相关, 常同时存在神经症 (包括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的表现;与症状繁多相反, 常常缺乏有意义的阳性体征;经全面系统的辅助检查 (甲状腺功能、生化、心电图、心脏彩超, 部分患者经颈椎X片、动态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心得安试验等) 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的证据;排除各种急慢性器质性心脏病;同时与一些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疾病相鉴别, 包括代谢性、神经性和呼吸系统等疾病。
 
2 治疗方法
32例患者均采用揿针治疗, A组穴为内关、三阴交及期门, B组穴为心俞、肝俞及脾俞, 交替选穴。操作方法:采用0.25 mm×1.3 mm华佗牌揿针 (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 板上有已贴好医用胶布并消毒好的揿针50枚) , 穴位处皮肤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 用镊子从板上取下一枚揿针, 对准穴位扎入皮肤, 用医用胶布按平并适度按压穴位。询问患者是否感觉刺痛难忍或妨碍肢体运动, 如有则取出重新施术。每组穴位留针12~24 h, 注意留针期间不要碰水。每日治疗1次, 连续6 d为1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1 d, 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 随访2周以上不复发, 或症状发作次数减少90%以上;有效:症状减轻或症状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无效:经症状无改善, 或症状发作次数减少不足50%。
 
3.2 结果
32例患者, 显效13例, 有效15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达87.5%。
 
4 讨论
临床上心血管神经症并不少见, 此类患者在发病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失眠多梦、心悸、烦躁等症状, 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影响[3]。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可能与神经类型、环境因素和性格有关。当精神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 或工作紧张、压力太大, 难以适应时可能导致发病。也有部分患者由于缺乏对心脏病的认识, 对疑似症状产生过度的忧虑而诱发本病[1]。
 
心血管神经症根据患者主诉不同可归属中医“心悸”“怔忡”“心痛”“郁病”等范畴。《灵枢·口问》云“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临证指南医案》提出:“情怀失畅, 肝脾气血多郁。”中医认为, 其病因主要为情志所伤, 或伤及于肝, 或伤及于脾, 或伤及于心而发病。其病机主要为气机郁滞, 脏腑功能失调致肝郁脾抑、心气耗损、神失所养。故本研究选取内关、三阴交及期门, 心俞、肝俞及脾俞这两组穴位。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 又是八脉交会穴, 交阴维脉;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 且与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交会;期门属足厥阴肝经, 且为肝之募穴, 并与足太阴脾经和阴维脉交会;心俞、肝俞及脾俞分别为心、肝、脾之背俞穴。两组穴位交替应用, 共奏理气解郁、疏肝健脾、养心安神之效。
 
针灸治疗心血管神经症往往能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显示出整体治疗的优势[4]。但因为本病疗程相对较长, 很多患者对针刺引起的疼痛有恐惧心理。因此笔者尝试运用揿针治疗心血管神经症。揿针属于皮内针的一种, 把它留埋在皮下, 能给皮部以弱而较长时间的刺激, 从而调整经络脏腑功能, 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5]。
 
本研究结果显示, 32例患者中, 显效13例, 有效15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达87.5%, 表明揿针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疗效确切, 且操作简单方便, 易为患者所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葛均波, 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344.
[2]曹林生, 廖玉华.心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406-1407.
[3]史良荣.心血管神经症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 2016, 24 (7) :60.
[4]杜元灏.循证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268.
[5]师有栋, 杨娥峰.实用针灸治疗学[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194.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彭果然

上一篇: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孤独症脾失健运型厌食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精神病患者 中医刺激耳穴调节十二经脉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