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鬼穴”为主治疗情志病医案4则
情志是人心理的一种重要表现, 影响着人的正常生理, 从健康到疾病的发生, 它始终贯穿于其中。情志已成目前致病的重要因素。据相关文献报道, 在疾病谱中由不良情绪所引起的精神心理疾病所占的比例显著上升[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不仅追求于物质上的富足, 更注重精神上的富有, 故而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十三鬼穴为古代治疗精神情志异常的主要选穴, 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2]“扁鹊曰:百邪所病者, 针有十三穴也”。在古代, 十三鬼穴在治疗精神疾病上起着巨大的作用, 意义非凡。然随着科学思想的进步, 人们逐渐意识到鬼门十三针法的不合理性, 认为此法是一种巫术, 难以得到患者的认同。时至今日, 鬼门十三针法早已摒弃了传统迷信的操作方法, 而是在针灸操作的基础上, 辅以心理治疗, 从而更快的促进疾病的康复。这使它在针灸医学领域的独特地位得以确立。笔者跟师期间, 发现十三鬼穴对情志病治疗颇为有效, 现将临床典型病案例举如下。
验案举例
1. 不安腿综合征
患者某, 男, 41岁。2017年1月19日初诊。患者于2016年5月15日因小腿部外伤之后出现左侧小腿麻木、疼痛不适, 自述有蚁行感, 白天症状较轻, 夜间尤重, 影响睡眠, 需拍打或更换体位方可缓解。遂至某西医院就诊, 行下肢肌电图及腰椎核磁等检查提示无明显异常, 故诊断为不安腿综合征, 予以薄芝糖肽及盐酸普鲁卡因等药物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又辗转于各大西医院治疗, 均无明显好转。2017年1月19日经人介绍来门诊寻求中医针灸治疗, 详细询问病史, 患者平素内向, 情绪易激动, 常与家人吵架, 高血脂病史3年, 平素血压130/80mmHg左右, 舌质红, 苔黄, 脉滑数。西医诊断:不安腿综合征;中医诊断:痹症 (气滞血瘀证) 。予以针灸治疗, 取穴:人中、大陵、行间、阳陵泉、太冲、膈俞、血海、申脉、隐白, 均施以捻转泻法操作后每穴留针30min, 每日1次, 5次为1个疗程。并嘱患者进行自我暗示。针刺2次后, 自觉发作次数减轻, 且发作时不适感较前明显减轻,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之后, 白天基本不再发作, 夜间发作也有缓解。治疗4个疗程后, 白天不再发作, 夜间发作也基本消失, 可安睡一整晚, 睡眠质量明显提升, 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按:不安腿综合征属于中医的“痹证”“颤证”范畴。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且好发于休息或睡眠时。患者为中年男性, 正气渐虚, 肝失所养, 肝血不能濡养经络, 加之素有瘀血停积, 气血受阻, 则出现四肢麻木、皮肤蚁行感以及疼痛。人卧血归于肝, 夜间气血更虚, 故上述症状加重。取膈俞、血海、阳陵泉、太冲、申脉、隐白以疏通经络, 活血化瘀;患者平素性情急躁, 肝气郁结则加重患者的上述症状, 且患者睡眠受影响, 故加用鬼宫人中、鬼心大陵以调神定志, 舒畅气血;同时注重调节患者的情绪, 辅以心理暗示。
2. 抽动-秽语综合征
患者某, 男, 15岁, 2017年3月22日初诊。因“眼及颜面部不自主抽动1年”前来就诊。患者于2016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自主眨眼、面肌抽动、点头、耸肩, 伴难以控制的清嗓样咳嗽, 情绪激动时加重, 睡眠中可消失, 未予重视, 几个月后症状加重, 患者自述意识清楚难以自控, 严重时与人交流中发出“嗯嗯”的异样叫声, 平素身体健康, 血压110/70mmHg, 查头颅CT及MRI均未发现明显异常, 脑电图亦显示正常波形。曾就诊于西医院, 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征”, 经治疗效果不明显。家人听闻针灸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故来本院寻求针灸治疗。刻下症:形体微胖, 性情急躁, 易怒, 注意力不集中, 频繁眨眼, 时有清嗓样咳嗽, 语言响亮, 大便秘结, 有口臭。舌质红, 苔薄黄, 脉数。西医诊断: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诊断:痉病 (肝阳上亢证) 。取穴:人中、风府、神庭、颊车、承浆、曲池、大陵、行间、申脉, 上述穴施以捻转泻法, 配合攒竹、阳白、地仓。平补平泻, 留针30min, 每日1次, 5次为1个疗程。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 并对其予以安慰。针刺1个疗程后, 患者自述口中异味减轻。继续针刺治疗3个月后, 其症状基本消失, 疗效显著, 后患者因个体原因未能继续巩固治疗。
按:抽动-秽语综合征为儿科常见疾病, 是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 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 此类患者多有精神紧张, 治疗本病首针人中、神庭以定神醒脑;风府、颊车、承浆、曲池以疏风止抽;肝风内动则抽搐难止, 故针用大陵、行间、申脉以舒畅肝气, 肝气畅则风自止。且患儿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 故在治疗时应多注重其的心理, 且小孩多惧怕针刺, 故针刺时多出一些简单的计算题或讲有趣的故事来分散其注意力。同时应多与其家长沟通, 嘱其多注重患儿的心理活动, 应耐心教导, 在学习上勿过多施压, 以免使患儿紧张或兴奋。
3. 脏躁
患者某, 女, 46岁, 2017年8月15日初诊。喜怒无常, 情绪易激动难以控制半年余。因其子车祸身亡, 忧思郁结, 时有彻夜不眠, 面容愁苦, 常闷闷无语, 喜叹息, 呵欠频作, 头晕耳鸣, 口干不欲饮, 小便赤涩, 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 脉弦数。平素月经规律, 量少, 色鲜红。育有一子二女。曾于某中医院就诊, 诊断为脏躁, 口服中药汤剂治疗1月余, 症状缓解不明显。经人介绍来诊。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中医诊断:脏躁症 (阴虚火旺证) 。取穴:人中、神庭、少商、大陵、申脉、行间、神门、膻中、照海。各穴施以捻转泻法后留针30min, 每日1次, 5次为1个疗程。经治疗2个疗程后, 患者自述睡眠较前有所好转, 叹息次数减少, 仍有耳鸣。针加耳门, 听宫。如此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 患者已无失眠、叹息等症, 心情也大好。3个月后患者来诊述女儿出嫁, 特来报喜。
按:脏躁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妇人脏躁, 喜悲伤欲哭, 像如神灵所作, 数欠伸, 甘麦大枣汤主之”。该患者由于精神受到严重刺激, 内伤于心, 使神无所依, “神有余则笑不休, 神不足则悲”。故患者整日忧愁满面, 闷闷不语, 失眠。鬼穴对精神神志疾病疗效非常。“百邪所病, 先从鬼宫起”, 故首选十三鬼穴之鬼宫人中穴;鬼信少商具清泄肺热、清心除烦、开窍安神之功, 鬼路申脉具疏利经气、清神醒脑的作用, 且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于阳跷脉, 而照海通于阴跷脉, 二穴合用为治失眠的经验效穴;神门、膻中开宣心胸之气, 大陵、行间还可疏泄心肝经之郁火。临诊时还注重患者的心理治疗, 以朋友的语气开导之, 逝者已矣, 节哀顺变, 解其忧愁, 除其怒火, 忧愁郁火散去, 而病症自除也。
4. 梦与鬼交
患者某, 女, 32岁, 家庭主妇, 2017年5月初诊。患者自诉5年来因家事不和, 常失眠, 虽可入睡, 但噩梦不断。近1年失眠多梦加重, 常梦与陌生男子交合, 头痛、头晕、精神恍惚, 急躁易怒, 易与人争执, 平素经前乳房胀痛, 痛经。多次就诊于西医院, 服安眠类药物, 但效果均不显著;经家人劝说, 来本院寻求中医就诊。刻诊:面黄, 形体偏胖, 精神欠佳, 心慌, 胸闷, 心烦, 纳差, 口干苦, 大便干结, 小便黄赤, 舌质红, 苔黄, 脉弦。西医诊断:抑郁症;中医诊断:梦与鬼交 (肝郁化火证) 。采用针药结合治疗, 中药选用百灵调肝汤[3]合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以疏肝解郁, 重镇安神。针刺选用人中、厉兑、隐白、大陵、太冲、膻中, 各穴均用捻转泻法后留针30min, 每日1次, 5天为1个疗程。第7日来诊时诉其昨日可正常入睡, 仍梦交, 但梦中不甚惊恐。嘱患者连续服药, 坚持针灸5次。经2个疗程治疗后患者述梦交次数减少, 头晕头痛、烦躁症状减轻。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 患者诉已有多日无梦交症状, 睡眠明显好转, 醒后心情好转, 已无心烦之症。2个月后随访, 梦交、梦中惊恐无再发, 月经来潮前无乳胀, 痛经症状亦减轻。
按:女子梦交又名梦与鬼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脉得诸芤动微紧, 男子失精, 女子梦交, 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女子梦交原本并非罕见之病, 但因患者耻于启齿, 隐而不言, 故临床难以发现。患者平素性情急躁, 因家事不和长期处于失眠状态, 情志抑郁, 郁怒伤肝, 暗耗阴血, 血不养神, 神失所养则失眠多梦, 梦中惊恐、梦与鬼交均是由于元神失养, 神无所倚而致。鬼宫人中穴为督脉, 长于通阳醒脑;鬼信少商穴、鬼垒隐白穴乃肺脾二经之井穴也, 二穴合用功兼开转醒脑、宁心安神, 即所谓《百证赋》曰:“梦魔不宁, 厉兑相谐于隐白”。刘欢等[4]指出抑郁症多系心肝肾气虚为本、气机郁结为标, 故辅以大陵宁心安神、太冲疏泄肝火、膻中畅通气机以对症治疗。本病先以汤药疏肝解郁, 养血安神以补其所失, 再以针灸引药至病所, 重镇而安神, 从而魂藏魄定, 夜寐安宁, 而除梦交之患也。
讨论
不论在中医还是西医界, 情志因素即心理因素都是极常见的致病因素。中医的“郁证”“脏躁”“颤证”“癫狂痫”等病均与情志有关;而西医则涉及到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的病变, 如“抽动-秽语综合征”“抑郁症”“被害妄想症”“不安腿综合征”等, 认为心理变化是由大脑皮层支配的结果[5]。据相关研究表明[6], 在所有疾病中与精神因素有关的占50%~80%, 因情绪不好而致病的占74%~76%。故调情志在治疗疾病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十三鬼穴作为精神情志的主治要穴, 在调情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穴位包括五腧穴、原穴、八脉交会穴及奇穴, 不仅涉及任督二脉、手厥阴经、手足太阴经、手足阳明经、足太阳经各经, 还交会冲脉、阳跷脉、阳维脉等奇经八脉。如上星、神庭、人中归属督脉, 有调理任督脉, 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的状态;如少商、隐白位于四肢末端, 《灵枢·始终》云:“阳受气于四末”, 而情志病多由阴重阳微, 阳不得升以及运行不畅所致, 有促进阳气运行和布散的功能, 阳气得升则可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疗目的。如大陵、间使, 情志病多有精神上的症状, 是因为神明受扰失调。心主神明, 心包代之受邪, 故调节心神而调整精神情志。如少商、劳宫、大陵、阳陵泉属五输穴, 治疗中应用此类鬼穴可促进经气流注而达到疏通经络的治疗目的。现代医家丁德正[7]将其应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疗中, 效果颇丰。由此可见针灸作为一种绿色治疗手法, 不仅操作方法简单、疗效好、见效快, 还具有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的优点, 而十三鬼穴作为情志病的优势效穴, 值得学习和取用, 应受临床各大医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侯艳娇, 乔明琦.工人、护士、大学生愤怒郁怒体质特征病例对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 26 (5) :971-976
[2]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261
[3] 韩延华.韩氏女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5:245-246
[4]刘欢, 王海军, 高明周, 等.基于抑郁症临床诊断标准的病机探讨.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 31 (7) :2499-2501
[5]叶奕乾.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41, 246-247, 257-262
[6]马湖蕊, 贾云.中医学情志病的防治.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7) :5-6
[7]丁德正.孙真人十三鬼穴在精神疾病中的临床运用.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 (7) :2250-2252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陈英华 张晓林 康针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