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的类型,可分为急性焦虑,慢性焦虑,疾病性焦虑,分离性焦虑和更年期焦虑。
急性焦虑又称为惊恐发作。急性焦虑,顾名思义起病突然。病人有一种说不清楚的紧张、恐惧和难以忍受的不适感觉。病人似乎感到灾难将临,担心可能死亡。在急性焦虑发作的同时,常伴有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症状。病人感到“心要跳出来了”,于是不断用手使劲按压胸部;又感到“呼吸即将停止”,从而不断大口呼吸,以致发生口干,血中碱性成分增加,手足麻木,头发胀,甚至肌肉跳动。症状出现在消化系统时,可有胃部不适,大小便紧迫感,于是频繁上厕所。病人自觉脸发烧,有充血感,出冷汗,震颤。运动性不安与焦虑程度一致。病人不安地来回徘徊,搓手顿足,即使坐着,也心神不宁,手脚不停,紧锁双眉,惊恐叹息。病人有睡眠障碍,难入梦乡,易从梦中惊醒。
慢性焦虑 又称广泛性焦虑或持续性焦虑,病程较持久,焦虑程度有波动。病人终日紧张,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注意力难以集中,以致感到工作困难,对任何事情均丧失兴趣,对自身健康状况忧虑重重。由于对体内一些不舒服过分敏感,从而产生疑病观念,怀疑得了不治之症或疑难杂症。自主神经系统症状表现在胃肠道方面,可出现胃区发烧、腹胀、打嗝,甚至腹泻等等。有时表现为头痛、肌肉酸痛、口渴、咽干、喉部梗塞、尿频、阳痿、早泄、性欲减退和月经紊乱等。此外,运动性不安和睡眠障碍同样也是慢性焦虑症的常见症状。病人对焦虑症状和躯体不适有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常常纠缠不休地向医生详述病情,希望医生能早日治愈其病。
疾病性焦虑 此处说的“疾病”,指的是非精神科疾病。一个人患了病以后,产生焦虑、紧张、担忧、恐惧的情绪和心态,是一种正常情况。一般来讲,这种负性情绪和心态持续时间短,通过医生的解释后能很快消除的。但是,如果医生虽然作了充分的解释,同时有足够的化验证据,却仍不能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时,就是得了焦虑症了。一旦原发性疾病治愈,患者的焦虑情绪也会随之不治而愈,这就是由疾病引起的焦虑。
张先生患的就是此病。张先生得了冠心病。他感到心脏有绞痛感觉,心脏似乎要从喉咙口跳出来,从而紧张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到处求医,一日看两家大医院心内科门诊。数家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的意见是一致的:“冠心病无疑,但绝非心绞痛。病情程度远没有患者主观那样严重”,于是,转到市心理咨询中心会诊。笔者检查后认为是典型的焦虑症,经过使用抗焦虑药物之后,很快症状消失,病去体愈。
分离性焦虑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了让读者对此病有一个正确的了解,笔者不妨先举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每年的9月初,幼儿园开学的时候,我们时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家长怀抱幼儿出门时,幼儿满脸笑容,十分愉快;可是,当他(她)被抱进托儿所(或幼儿园)时,便又哭又闹,不肯离开父母,不愿呆在托儿所(幼儿园)。如果这种情况经多次重复后,幼儿就会形成条件反射:每当早餐完毕,抱其出门时,幼儿会立即意识到要去托儿所(或幼儿园)了,于是哭闹不安起来。此现象,一般来说要持续几周,有的幼儿甚至会长达数月之久。这种情况,心理学上叫做“入托(或入园)的分离性焦虑”。
幼儿虽被送入托儿所或幼儿园,母亲若能陪伴在旁的话,那么,幼儿就既不会哭,也不会闹,还能愉快玩耍,不时还会回过头来看看母亲是否还在。假如发现母亲不在了,就会立即哭喊起来。如果此时母亲立刻出现,幼儿就会立即止住哭声,扑向母亲怀中,破涕为笑。不过,各个幼儿分离性焦虑的情况不相同:有的仅表现在和亲人分离后的片刻情绪很坏,很快恢复常态;有的在和亲人分离较长时间还思念着,甚至哭闹不休;有的虽不哭,却显得精神紧张、恐惧、呆滞、独自孤坐不合群。
分离性焦虑并非是病态,而是入托(园)时所必然会表现出来的一种正常的心态。因此,父母、老师不能用简单、粗暴,甚至打骂的方式来对待他们,应该帮助他们克服焦虑心态,使他们尽快适应。而适应得越快,以后的问题也就越少。
更年期焦虑 是指在更年期首次发生焦虑。更年期的人。是很容易出现焦虑的,尤其是妇女。更年期焦虑,又往往是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之一。因为更年期的人,器官功能减退,激素水平下降,心理适应能力差。更年期又是个“多事之秋”:下岗、退休、子女待岗、病痛折磨……,从而容易发生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