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神经疾病>失眠>正文

中医药治疗失眠优势突出,原络配穴针刺法治疗失眠

原络针刺法为主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对单胺类递质表达的影响

失眠(Insomnia)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 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 验 [1 -2 ]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及竞争压力的增大, 失眠 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健康问题 [3 -5 ] 。研究证实 [6 ] , 中医药治疗失眠优势突出。本研究团队基于“卫气盛 于外, 营阴虚于内, 阴阳失调, 营卫失和, 阳不入阴而 发” 的病机, 以“交通心肾、 平衡阴阳, 清心除烦、 引火 归元” 为治则, 选用 “滋阴清热、 交通心肾” 代表方 “交泰 丸” , 配合原络配穴针刺法治疗失眠, 观察临床疗效, 并 从代谢组学探讨中医中药治疗失眠的安全性及药效学。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所选 220 例失眠病例均为 2016 年 1 月—2017 年 6 月在我院门诊就诊患者, 根据患者就诊顺序奇偶数 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110 例, 研究中脱 落 15 例, 脱落率为 6. 82%, 最终完成 205 例。其中试 验组 105 例, 男性 48 例, 女性 57 例, 年龄 25 ~ 65 岁, 平均(41. 92 ± 6. 18), 病程 2 ~ 45 月, 平均(11. 54 ± 4. 73)月, 表现为入睡困难且易醒者63 例, 多梦或早醒 者 28 例, 彻夜不眠者 14 例;对照组 100 例, 其中男性 49 例, 女性 51 例, 年龄 25 ~ 65 岁, 平均(42. 37 ± 6. 25)岁, 病程2 ~45 月, 平均(11. 19 ± 4. 26)月, 表现 为入睡困难且易醒者 57 例, 多梦或早醒者 26 例, 彻夜 不眠者 1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 2 诊断标准

1. 2. 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 诊断标准》 [7 ] 制定。

1. 2. 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 南 · 中医内科 · 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8 ] 标准。

1. 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自愿加入本研究, 并签署知情 同意书。

1. 4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精神分裂症、 情感性精神障碍、 反应性 精神障碍、 老年性痴呆等的患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妇 女;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且肝、 肾功能损害严重 者;④对中药过敏者;⑤近 3 个月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 验者。

1. 5 治疗方法

试验组给予滋阴清热、 交通心肾方配合原络配穴 针刺治疗, 对照组给予乌灵胶囊配合常规针刺, 两组均 1 月为一疗程。

1. 5. 1 滋阴清热、 交通心肾方 黄连 10 g、 肉桂 6 g、 茯神 15 g、 党参30 g、 石菖蒲15 g、 远志10 g、 当归15 g、 白术 15 g、 首乌藤 30 g;五心烦热明显加黄柏 10 g;胆 怯易惊加生龙骨 30 g、 生牡蛎30 g;疲乏明显者加黄芪 45 g、 桂枝15 g。用法:200 mL 分服, 下午4:00 和晚上 9:00, 1 月为一疗程。

1. 5. 2 原络配穴针刺 取穴:百会、 大钟 (双侧) 、 通 里 (双侧) 、 太溪 (双侧) 和神门 (双侧) 。操作:患者仰卧位, 选用 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 1. 0 寸(规格 0. 30 mm × 25 mm)和 1. 5 寸(规格 0. 30 mm ×40 mm)进行针刺, 腧穴定位严格参照 《经络腧穴学》 中定位标准, 百会穴 沿头皮平刺 7. 5 ~12. 5 mm;双侧大钟、 通里、 太溪、 神 门直刺 12. 5 ~25 mm, 得气后平补平泻手法进行捻转 提插, 15 min 行针 1 次, 留针 30 min 后拔出, 每日 1 次, 治疗 6 次中间休息 1 天, 1 月为一疗程, 共治疗一 疗程。

1. 5. 3 乌灵胶囊 乌灵胶囊(0. 33 g × 9 粒, 批号: Z19990048, 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用法: 3 粒/次, 2 次/日, 于下午 4:00 及晚上 9:00 口服。

1. 5. 4 常规针刺 取穴及操作参照《针灸学》 中不寐 的治疗。主穴:申脉、 照海、 神门、 印堂、 四神聪和安眠。 配穴:行间、 侠溪。针灸操作:患者取卧位, 常规穴位消 毒后进针, 申脉、 照海、 神门、 安眠、 行间采用直刺平补 平泻手法, 印堂提捏局部皮肤, 平刺 7. 5 ~12. 5 mm, 四 神聪平刺 12. 5 ~25 mm, 15 min 行针1 次, 留针30 min 后拔出, 每日 1 次, 治疗 6 次中间休息 1 天, 1 月为一 疗程, 共治疗一疗程。

1. 6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1.6. 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分别于治疗前、 治疗后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nsburgh Sleep Quality In- dex, PSQI) [9 ] 对患者睡眠质量、 入睡时间、 睡眠时间、 睡眠效率、 睡眠障碍、 日间功能障碍各项相关因子进行 对比分析。PSQI 总评分及其相关因子积分与睡眠相 关情况呈负相关。

1. 6. 2 中医症状量表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 导原则》 [10 ] , 对入睡困难、 多梦易醒、 晨起困倦、 心悸易 惊、 神疲倦怠、 咽干少津、 烦躁易怒、 头痛眩晕症状指 标, 根据无、 轻、 中、 重分别给予 0 ~ 3 计分, 总分越低, 症状越轻。

1.6. 3 单胺类神经递质表达 分别于患者治疗前、 治 疗后空腹采静脉血3 mL, 采用美国 Waters 公司液相色 谱仪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对血清 5 - 羟色胺(5 - HT)、 5 - 羟吲哚乙酸(5 - HIAA)和 β - 内啡肽(β - EP)表达水平进行检测, 所有检测方法严格参照说明 书进行。

1. 6.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 则》

[10 ] 的相关标准, 并结合 PSQI 评定制定。在治疗前 后分别进行 PSQI 和中医证候积分评定。治愈:临床症 状消失, 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睡眠时间≥6 h, 睡眠深, 醒后精力充沛, 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95%, 治疗前后 PSQI 减分 >5 分;显效:失眠症状明显改善, 睡眠明显 好转, 3 分≤睡眠时间 < 6 h, 70% ≤中医证候积分减 分率 <95%, 3 h≤治疗前后 PSQI 减分 <5 分;有效:失 眠症状有所好转, 睡眠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増加, 但 <3 h, 30% ≤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 < 70%, 1 分≤治 疗前后 PSQI 减分 <3 分;无效:失眠症状未见好转, 中 医证候积分减分率 <30%, 治疗前后 PSQI 减分 0 分。

1. 7 安全性评价

本治疗期间, 试验组出现 2 例不良事件, 1 例表现 为呼吸的感染, 1 例表现为腹泻;对照组出现 1 例不良 事件, 表现为消化不良, 两组不良事件均与治疗方案无 关, 经 χ 2 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1. 8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 布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不符 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 疗效组间比较采用 Wilc- oxon 秩和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 计 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 2 检验。P≤0. 05 表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 后 PSQI 评分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睡眠质量、 入睡时间、 睡眠时间、 睡眠效率、 睡眠障碍、 日间功能方 面均低于治疗前(P < 0. 05);治疗后试验组在睡眠质 量、 入睡时间、 睡眠时间方面低于对照组(P < 0. 05)。 见表 1。

2. 2 两组治疗前、 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在入睡困难、 多梦易醒、 晨起困倦、 心悸易惊、 神疲倦怠、 咽干少津、 烦躁易怒和头痛眩晕方面均低于治疗前(P < 0. 05); 治疗后试验组在入睡困难、 多梦易醒、 晨起困倦、 心悸 易惊和神疲倦怠方面低于对照组(P <0. 05)。见表 2。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竞争压力 增大, 失眠发病率逐年增高, 且呈年轻化趋势 [11 ] 。失 眠日久不愈,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后期伴有不同 程度精神紧张、 焦虑、 抑郁。目前临床中常用的镇静安 眠药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眠症状, 但后期有易成瘾、 易依赖、 难戒断等不良反应, 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人们对其关 注度很高 [12 ] 。本研究团队根据 “调和阴阳, 既济水火” 的治疗大法, 基于经典方交泰丸, 在此基础上加减运 用, 配合原络配穴针刺法治疗, 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 疗效。

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寐” 范寐 , ” 《灵枢·大惑论》 中详述了其病机, 认为 :“卫气不得入于阴, 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 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 虚, 故目不瞑矣 。 ” “卫气盛于外, 营阴虚于内, 阴阳失 调, 营卫失和, 阳不入阴而发。 ” 因此, 总病机为阳盛无 以入阴、 阴虚不能纳阳, 在治疗上纠正阴阳偏盛, 调整 阴阳平衡为根本法则。交泰丸出自明代《韩氏医通》 , 心肾不交 “肾阴虚” 以六味地黄丸治疗 ;“心火亢” 以交 泰丸泻心火。方中黄连苦寒入心经, 清降心火以下交 肾水, 肉桂辛热入肾经, 温升肾水上济心火, 一寒一热, 一阴一阳, 清心除烦, 交通心肾, 引火归原, 此乃调节失 眠、 平衡阴阳之根本;茯苓甘淡, 淡渗利湿又能健脾养 心;石菖蒲入心经, 开心窍、 安心神, 为祛痰化湿之要 药;远志安神益智、 交通心肾, 与石菖蒲配伍增强通心 窍、 交心肾、 益肾健脑之功效;党参调节心脾;首乌藤有 养心安神、 祛风、 通络的功效, 用于治疗阴虚血少而致 的虚烦不眠或多梦易惊等;当归活血养血补血, 白术健 脾利湿, 全方共凑滋阴清热、 交通心肾之功效。现代药 理学根据方证结合的模式探明交泰丸“交通心肾” 实 质可能是调节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HPA)轴正反 馈和负反馈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 并通过下丘脑中枢 神经递质 5 - HT 和去甲肾上腺素(NE)发挥其“交通 心肾” 的功效 [13 ] 。

原络配穴最早见于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 中的 《十二经治证主客原络歌》 , 其中全面介绍了表里经主 客原络配穴的辨证选穴法以及适用的临床病证, 后世 医家以此为基础结合临床病症的观察把这种配穴法演 化为 3 种:①表里经原络配穴法, 即本经的原穴与表里 经的络穴相配, 适用于表里经有病者, 相表里脏腑经络 同病, 先病者为主, 取本经原穴(主穴), 后病者为客, 取相表里经脉络穴(客穴);②本经原络配穴法, 即本 经的原穴配以本经的络穴, 不仅能够治疗疾病, 而且增 强人体正气, 提高机体免疫力, 促进自然康复 [14 -15 ] , 适 用于由内伤、 外感迁延而成的多种慢性疾病;③异经原 络配穴法, 即异经原穴与络穴相配。本研究采用本经 原络配穴法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 病位在心、 肾两脏, 选取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太溪和络穴大钟以及诸阳之会 穴百会, 手少阴心经之原穴神门和络穴通里。神门穴 为心经之原穴, 太溪为肾经的原穴, 两穴配伍治病求 本、 溯本求源, 也体现了 “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 的治疗 法则;通里为手少阴心脉的络穴, 沟通心肾, 大钟穴为 足少阴肾经的络穴, 联络气血。百会穴为手足三阳经 及督脉之阳气交汇处, 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会于此;以上 本经原络配穴, 能使肾水上济于心, 勿使心火过亢, 使 心火下济于肾, 勿使肾水过寒 近年来对与睡眠 - 觉醒节律有关的神经递质的研 究成为了热点, 5 - HT、 5 - HIAA 和 β - EP 是脑内的 重要神经内分泌激素, 均是与睡眠密切相关的神经递 质 [16 ] 。5 - HT 有致眠作用, 参与慢波睡眠的维持;5 - HIAA 是 5 - HT 的代谢产物, 其含量的增加, 直接表达 了 5 - HT 的合成和代谢的加强。5 - HT 神经元可能 会触发脑桥外侧背盖区的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 并使 其兴奋, 从而引起快眼动睡眠;5 - HT 对情感、 警觉、 记 忆和食欲也能起到调节作用, 因此对失眠并伴有明显 的负情绪也有调节作用。瞿彬等 [17 ] 认为交泰丸加减 方纠正了患者脑内神经递质 Glu、 GABA 的变化, 使其 重新达到了平衡, 进而有效改善失眠状态。宋春侠 等 [18 ] 证实中医中药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来 实现改善睡眠。综上,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 滋阴清热、 交通心肾方配合原络针刺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睡眠质 量, 延长睡眠时间, 疗效满意,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 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有关。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作者:刘家峰 陈巍

上一篇:失眠症,睡眠障碍,腹针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

下一篇:失眠多梦 接受飞针治疗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