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门诊来了2例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都是女性,只不过一位年轻,一位年老。年轻的女患者发病时间相对较短,只给扎了一次,疼痛便缓解了80%。年老的患者,病史已经有10余年了,芸菱目前扎了4次了,效果都不是很明显。于是下班后,抓紧翻书查阅资料,跟着石学敏院士一起学学三叉神经痛的经验。
三叉神经痛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放射性、烧灼样的抽掣疼痛为主症的疾病,是临床上最典型的神经痛。本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属于中医学“面痛”、“面风痛”、“面颊痛”等范畴。本病起初发作间隔时间较长,而后逐渐缩短,疼痛程度也逐次加重,属临床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自愈者少,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外感风邪、情志不调、外伤等因素有关。风寒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太阳经脉,寒性收引,凝滞筋脉,气血痹阻;或因风热毒邪侵淫面部,经脉气血壅滞,运行不畅;外伤或情志不调使气血瘀滞。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脉不通,从而产生“面痛”。其中,三叉神经眼支痛主要属足太阳经病症;上、下颌支痛主要属手、足阳明和手太阳经病症。
治疗方法
每次先施醒脑开窍法,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施手法1 min;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1~1.5寸,施提插补法,使双下肢抽动3次为度。
然后再施常规针刺法,取穴:远端取穴(双侧)合谷、三间、内庭;局部取穴(患侧)第一支痛取攒竹、阳白、鱼腰;第二支痛取四白、迎香、颧髎、下关;第三支痛取夹承浆、颊车、翳风。
操作:攒竹、阳白、鱼腰、四白、迎香、夹承浆、颊车浅刺0.3~0.5寸,行雀啄刺;颧髎、下关直刺1~1.5寸,合谷直刺1寸,三间、内庭直刺0. 5寸,施提插泻法。
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选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轻微跳动而能耐受为度,留针20 min,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针刺先取远端穴,局部穴位急性发作期宜轻刺。
可配合刺络拔罐法,选颊车、地仓、颧髎、阿是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然后拔罐,出血量约3~5 ml,留罐3~5 min,至瘀血流尽之后起罐,隔日1次。同时可配合内服中药治疗。
针刺治疗时应注意局部穴宜轻刺而久留针,远端穴位可用重刺激手法,尤其在发作时,宜用远端穴位行强刺激手法。治疗期间应注意起居饮食有常,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注意休息,适当锻炼。
病例
李某,女,62岁,初诊日期:2011年9月16日
【主诉】右颜面疼痛1月余。
【病史】患者于1个多月前因家中变故,情绪波动较大,出现右颜面疼痛,不能进食及触摸右面部,在院外曾打封闭及口服止痛药,现用药频繁而疼痛加重,故来我针灸科门诊。现症:神清,精神可,呼吸平稳,右颜面疼痛,张口触及颊车穴附近疼痛呈刀割样,头痛,无胸闷憋气,每日进食少量半流食,夜寐不安,大便秘结。舌红,少苔少津,脉弦
【西医诊断】三又神经痛(2、3支)
【中医诊断】面痛。
【治疗原则】醒脑开窍,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针灸取穴]内关、人中、三阴交、阿是穴、地仓、颊车、髁、四神聪、合谷太冲、行间、内庭、风池。
【手法操作】内关(双侧)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后起针;人中施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双侧)施捻转提插补法1分钟;四神聪平刺,施捻转补法1分钟;余穴均取患侧,采用捻转泻法,远端穴位行强刺激手法,局部穴位轻刺。留针
30分钟。
【中药】柴胡10g、生地黄15g、黄芩10g、升麻6g、黄连6g、菊花10g、山栀10g、薄荷6g、丹皮10g、甘草6g、竹叶3g、厚朴10g
水煎服,日1剂,150ml
【治疗结果】第1天治疗后回家即进食,晚上夜寐较安,治疗过程中止痛药在逐渐减量,进食量在逐渐增加。第20天后症状基本消失,也可进食坚果及酸辛食品。
【针灸取穴】人中,内关,下关,距下关穴上、下、左、右1寸各穴,四白,颧髅,迎香,鼻通,地仓,上唇旁阿是穴,颊车,地仓至颊车排刺,夹承浆,承浆,合谷。
【手法操作】内关(双侧)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后起针;人中施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为度;下关(患侧),距下关穴上、下、左、右1寸各1穴,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四白、颧、迎香、鼻通、地仓、颊车(患侧)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上
唇旁阿是穴、地仓至颊车(患侧)每隔1寸1针,共3针,夹承浆(患侧)、承浆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合谷(双侧)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电针取穴:下关、迎香组;地仓、颊车一组。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治疗结果】患者第1次治疗后,诉未变化,ⅤAS评分1⑩0分,考虑急性发作宜轻刺激。第2次治疗取穴同前,停电针。患者第3次来诊时诉轻度缓解,VAS评分7分,后续前治疗8次,患者疼痛明显减轻,VAS评分2分,日发作2次,面部表情自然,夜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