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肠胃病>胃肠疾病>正文

针刺治疗间质性膀胱炎

患者女, 43岁。主因尿频、尿急伴下腹胀痛半年余。于2017年7月3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半年前出现小便次数增多, 每日逾10次, 下腹胀痛难忍, 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查泌尿系彩色多普勒示未见异常, 尿动力学检查示膀胱顺应性可、膀胱测压容积219 m L、自由排尿后残余尿量20 m L, 病理检查示增生伴慢性膀胱炎症, 诊断为“间质性膀胱炎”。予酒石酸托特罗定片、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等药物治疗, 上述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遂来本院针灸科门诊治疗。刻诊:排尿急迫, 淋漓不尽, 伴下腹胀痛, 排尿后减轻, 尿后痛减, 腰膝酸软, 失眠多梦。月经量少, 色淡暗。舌体瘦、质暗红, 少苔, 脉细数无力。

中医诊断:淋证, 肾阴亏虚证;西医诊断:间质性膀胱炎。

治疗原则:滋阴通淋, 健脾益肾, 佐以调神。

取穴:中极、气海、关元、气穴、太溪, 配以三阴交、百会、内关、神门、足三里、太冲。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 选取“华佗牌”0.30 mm×75 mm一次性针灸针, 气海、关元、天枢 (双侧) 及中极均直刺40 mm, 各穴施以呼吸补法1 min, 使针感到达少腹、会阴部为佳。气穴 (双侧) 向中极方向斜刺, 施以捻转补法1 min。选取“华佗牌”0.30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 足三里 (双侧) 、三阴交 (双侧) 、太溪 (双侧) 直刺20~30 mm, 施以提插补法1 min, 太冲 (双侧) 直刺20 mm, 施以捻转泻法, 神门 (双侧) 直刺5 mm, 施以捻转泻法, 余穴常规针刺。留针30 min, 每日1次, 14次为1个疗程。

嘱患者注意保暖, 保持外阴清洁, 调畅情志, 避免过度劳累。治疗7 d后, 患者自诉下腹胀痛症状减轻, 夜间多梦次数减少, 治疗1个月后, 患者日间排尿间隔延长, 每次尿量有所增加, 治疗2个月后患者面色较前润泽, 精神状况良好, 下腹胀痛基本消失, 排尿流畅, 查尿动力检查示膀胱测压容积402 m L, 排尿期最大尿流率5 m/s, 自由排尿后残余尿量约10 m L。患者对疗效满意, 工作与日常生活基本无碍, 故停止治疗。随访3个月未复发。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 间质性膀胱炎又名膀胱疼痛综合征, 多发于中年女性, 是一组以尿急、尿频、膀胱区胀痛为其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可能与自身免疫、细菌感染及过敏等因素有关[1]。西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食物控制、心理治疗、口服药物治疗、膀胱灌注治疗及侵入性手术等[2], 但因其药物不良反应多、易耐药、疗程长, 故治疗效果不甚满意。中医学认为该病属于“淋证”范畴,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 淋沥难下, 小腹拘急引痛的病证[3]。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言:“肾气虚热, 膀胱不足, 加之以渴饮, 即小便淋涩皆系藏虚不能主其府也。”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淋者, 肾虚膀胱热也, 肾虚不能制水, 则小便数也, 膀胱热则水行涩, 涩而且数, 淋沥不宣[4]。”本案患者由于过度辛劳, 肾元受损, 肾虚不能制水, 则小便数;肾阴亏虚, 津液不足, 则膀胱化液无源, 小便淋沥难下;膀胱气化无权, 水之糟粕难以渗入膀胱排出体外, 则少腹坠胀;肾水无以上乘, 心火偏亢, 扰乱心神, 则失眠多梦;肾主骨生髓, 腰为肾府, 肾虚失荣, 则腰膝酸软。取穴以任脉与足三阴经为主,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 (女子) 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七七, 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形坏而无子也。”可见对于女子而言, 肾气的充盛与冲任的通调密切相关。任脉为阴脉之海, 刺之调补一身之阴经气血。妇人以血为本, 血赖气行, 气血充盈, 则脏腑安和。中极、关元及气海均属任脉, 中极为膀胱经募穴, 内应胞宫、精室, 直达病所, 激发膀胱经气, 是治疗排尿障碍的经验穴;关元穴居丹田, “人身真元之所存”, 为足三阴与任脉交会穴, 为补虚强壮要穴之一, 气穴与太溪均为足少阴肾气腧穴, 气穴与关元紧邻, 为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太溪为肾经原穴, 三者合用, 以固肾气、资肾元, 使膀胱开阖有度;气海主“一身之气疾”, 疏调膀胱气机;配以足三里、三阴交及太冲, 健脾益气、滋阴通淋。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下合穴, 能治上、中、下三部之病[5]。《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曰:“阴有阳疾者, 取之下陵三里。”三阴交为脾经穴、足三阴经交会处,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取二者充养后天之本, 以滋先天之本[6];太冲为肝经原穴, 又与涌泉相对, 肾脉与冲脉合盛于此, “女子以肝为先天”, 故刺之以滋水涵木。患者不寐多梦, 加之久为顽疾所困, 心烦不宁, 故佐以百会、内关、神门宁心安神。百会为三阳五会, 调神之要穴;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 调理心气, 助气血运行;神门为手少阴心经腧穴, 根据子母补泻法, 实则泻其子, 清心经火热、交通心肾, 安神定志。诸穴合用, 培补肾元, 协调三阴, 使气血条达, 水道通畅, 淋下痛消。
 
参考文献
[1]刘哲, 周航, 谢科, 等.间质性膀胱炎病因学及治疗[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9 (12) :70-72, 78.
[2]孔东丽, 田晓军.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6, 32 (5) :326-328.
[3]张新东, 金保方.尿频辨治八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 (10) :3149-3151.
[4]余扬.对间质性膀胱炎的中医病机认识[J].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5, 7 (5) :270, 272.
[5] 高式国.高式国针灸学名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
[6]王晓莉, 杨华艳, 王国英, 等.腹针联合中药治疗肾虚型尿频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6, 18 (9) :941-942.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翟雯锐 杨白燕

上一篇:中药烫熨疗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00例

下一篇:中医对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