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肠胃病>胃肠疾病>正文

神阙穴消胀膏贴敷治疗肝病腹胀

中药行气消胀膏神阙贴敷治疗肝病腹胀的临床研究
 
中药行气消胀膏神阙贴敷疗法是湖北省中青年知名中医雷陵主任医师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研发的一种中医外治特色疗法, 对治疗各种急慢性肝病腹胀有显著疗效。为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笔者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 选择60例肝病腹胀患者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对照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急慢性肝病伴有腹胀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 门诊21例, 住院9例;男18例, 女12例;年龄16岁~65岁, 平均 (40.83±10.05) 岁;病程1周~10 a, 平均 (60.25±48.9) 个月;病种分布:急性病毒性肝炎2例, 慢性病毒性肝炎10例, 药物性肝炎4例, 酒精性肝炎3例,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5例, 肝硬化代偿期6例;腹胀程度:轻度17例, 中度8例, 重度5例。对照组30例, 门诊22例, 住院8例;男19例, 女11例;年龄16岁~64岁, 平均 (42.02±9.8) 岁;病程5 d~11 a, 平均 (58.79±47.54) 个月;病种分布:急性病毒性肝炎2例, 慢性病毒性肝炎9例, 药物性肝炎3例, 酒精性肝炎4例,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7例, 肝硬化代偿期5例;腹胀程度:轻度16例, 中度10例, 重度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诊断参照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脏病学会联合修订的标准[1];药物性肝炎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2015年10月制订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标准[2];酒精性肝炎参照2010年1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标准[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参照2010年1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标准[4]。腹胀判定参阅《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病毒性肝炎常见症状分级量化表》[5], 按轻、中、重分级标准, 轻度:食后腹胀, 半小时内自行缓解;中度:食后腹胀, 2 h内自行缓解;重度:整日腹胀。
 
1.3 纳入标准
符合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以及肝硬化代偿期诊断标准, 且患者自觉有腹胀症状者。
 
1.4 剔除标准
年龄<16岁和>65岁者;并发肝衰竭、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酗酒;虽符合纳入标准, 但已使用对腹胀有直接影响的中西医药物或其他疗法者必须停用, 否则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 未按规定治疗,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及安全性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中西医常规疗法, 包括中西药内服或静脉注射。其中中医主要采用辨证使用中药汤剂及中成药;西医主要予保肝、抗病毒及对症治疗, 具体用药如甘草酸制剂、还原性谷胱甘肽、维生素C、肌苷、ATP、酵母片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行气消胀膏神阙贴敷, 该药由八月札、莱菔子、枳壳、乌药、建曲、檀香、花椒、橘核、紫苏梗、砂仁组成。制备及用法:将上述药物按比例称取配制, 烘干, 共研细末, 调匀, 装瓶备用。先以温水或75%酒精棉球清洗脐部, 然后取药粉10 g, 加适量食醋, 并兑入氮酮1 m L, 调成糊状置于神阙穴, 外以10 cm×10 cm大小的一次性医用敷贴固定。1 d 1次, 每次贴敷12 h, 5次为1疗程。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项目及方法
(1) 病史询问, 体格检查。症状、体征观察主要包括腹胀 (程度、持续时间等) 以及纳差、厌油、呕恶、胁痛、乏力、大便不调、黄疸等; (2) 肝功能试验包括血清总胆红素 (TBil)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 (GGT) 、血清总蛋白 (TP) 、血清白蛋白 (ALB) ; (3) 血脂血糖:血清甘油三酯 (TG) 、血清总胆固醇 (CHO)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血糖 (BS) ; (4) 血清病毒学指标包括乙型肝炎血清病毒学标志物 (HBVM及HBV-DNA) 、甲肝抗体 (Anti-HAV) 、丙肝抗体 (Anti-HCV) 、丁肝抗体 (Anti-HDV) 、戊肝抗体 (AntiHEV) ; (5) B超观察肝胆脾形态变化; (6) 安全性观测指标包括生命体征 (T、R、Bp) 、临床表现、血常规、心电图、肾功能以及中药行气消胀膏贴敷后局部皮肤有无不适、潮红、瘙痒、溃烂等情况。治疗期间每天观察记录症状、体征及敷药后腹胀变化情况, 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敷药后有无不适及局部皮肤有无潮红、瘙痒、溃烂等不良反应。肝功能、B超、血常规、肾功能、尿常规、心电图于疗程结束时检测1次。
 
3.2 腹胀分级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病毒性肝炎常见症状分级量化表》[5], 按轻、中、重分级标准, 其中轻度:食后腹胀, 半小时内自行缓解;中度:食后腹胀, 2 h内自行缓解;重度:整日腹胀。
 
3.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求 , 用t检验;计数资料求%, 用χ2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后腹胀改善情况的疗效分析
治疗组30例中, 治疗前腹胀轻度17例, 中度8例, 重度5例;治疗后腹胀轻度2例, 中度1例, 重度0例, 腹胀消失27例, 腹胀消失率达90.00%。对照组30例, 治疗前腹胀轻度16例, 中度10例, 重度4例;治疗后腹胀轻度9例, 中度6例, 重度3例, 腹胀消失12例, 腹胀消失率达40.00%。两组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提示中药行气消胀膏神阙贴敷治疗急慢性肝病腹胀疗效显著, 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腹胀变化情况比较
 
3.4.2 其他症状体征变化情况
治疗组治疗前出现纳差、厌油、呕恶、胁痛、乏力、大便不调、黄疸患者分别为14、11、8、15、29、10、12例, 疗程结束时, 消失例数分别为6、2、3、6、12、3、2, 消失率分别为42.86%、18.18%、37.50%、40.00%、41.38%、30.00%、16.67%。对照组治疗前出现纳差、厌油、呕恶、胁痛、乏力、大便不调、黄疸患者分别为13、12、9、16、30、9、13例, 疗程结束时, 消失例数分别为3、2、2、4、11、3、1, 消失率分别为23.08%、16.67%、22.22%、25.00%、36.67%、33.33%、7.69%。结果表明, 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改善症状体征均有一定疗效, 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变化情况比较
 
3.4.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
经治疗后, 治疗组对TBil、ALT、AST、GGT均有改善作用, 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3.4.4 两组治疗前后B超变化情况
本研究选择肝右叶上下径、肝右叶前后径、肝左叶上下径、肝左叶前后径、胆囊长度、胆囊内径、胆囊壁厚、脾脏厚度8项参数作为影像学观察指标。疗程结束时, 治疗组对肝右叶上下径、肝右叶前后径、肝左叶前后径、胆囊内径四项有一定改善作用, 但与对照组比较, 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P>0.05) 。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B超变化情况比较
 
3.5 不良反应
本文采用中药行气消胀膏神阙贴敷治疗30例患者中, 敷药后有5例患者出现局部轻度不适, 敷药3次后有8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潮红, 3例出现皮肤瘙痒, 未出现局部皮肤破溃、糜烂。血压、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检测未发生异常变化。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 除皮肤瘙痒者给予皮炎平软膏外涂外, 其他均未做特殊处理, 皆能完成疗程。结果表明, 中药行气消胀膏神阙贴敷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4 讨论
腹胀是急慢性肝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 本症是由于肝细胞损伤, 导致体内胆汁分泌减少, 对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的消化能力下降, 造成食物聚集在回肠末端和升结肠, 在细菌的作用下, 体内残留食物发酵产生大量气体, 致使胃肠内气体增多, 从而引起腹胀。同时肝病不仅仅是肝脏本身病变, 而且胃肠道也有炎症改变, 胃肠黏膜可出现水肿, 小肠绒毛变粗、变短, 当病情严重或迁延不愈时, 肠黏膜表现可变平, 小肠绒毛甚至脱落, 加之胰腺分泌的消化液不足, 胆汁分泌失常, 这些必将影响消化道功能, 使食物消化不良, 停滞在肠道里发酵、产气。此外, 肝脏受损后, 血流不畅, 门静脉压力增高, 以致胃肠道血运淤滞, 胃肠和肠系膜可发生淤血水肿, 影响肠腔内气体吸收, 进而导致腹胀。目前, 治疗急慢性肝病腹胀, 西医一般常用保肝抗炎、抗病毒及对症疗法, 对一般性腹胀虽有一定疗效, 但起效慢, 尤其对持续时间长或反复发作性腹胀往往缺乏满意效果。
 
肝病腹胀多系各种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代偿期等出现腹部胀满不舒的一种病症。临床以自觉腹部胀满、早宽暮急、外形不大、按之不坚、叩之无水为特征, 常伴便溏、纳差等症状, 此类腹胀属中医学“气臌”范围。病因病机主要系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 气机郁滞, 食积不化。中医治疗本病, 大多采用汤剂内服, 部分病例疗效常不理想。中药行气消胀膏神阙贴敷治疗肝病腹胀是我科雷陵主任医师在继承传统中医外治疗法基础上, 通过收集鄂西北秦巴山区民间单方验方和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而创制的一种特色疗法, 10 a余来, 通过大量临床验证, 取得满意疗效。该膏药以中药八月札、枳壳、乌药、木香、檀香、橘核、厚朴疏肝行气, 破气降逆;花椒、紫苏梗、砂仁温中理气;莱菔子、建曲消食导滞。诸药合用, 共奏行气消食、宽肠消胀之效。具体应用方法为诸药烘干共研细末, 以食醋调成糊状, 并加入氮酮, 外敷神阙。研究表明, 醋能消毒、散瘀、解毒, 并借气引经, 且可提高某些药物的水溶性[6]。氮酮为现代皮肤渗透促进剂, 外用药中适量加入可增强药物透皮吸收效果, 提高疗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 应用中药行气消胀膏神阙贴敷治疗的30例患者, 经治疗后腹胀消失27例, 腹胀消失率达90.00%, 明显优于中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 (腹胀消失率40.00%, P<0.01) 。该疗法简、便、验、廉, 患者乐于接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324-329.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5, 23 (11) :810-820.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2010年修订版) [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0, 18 (3) :167-170.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诊疗指南 (2010年修订版) [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0, 18 (3) :163-166.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43-151.
[6]宋永刚.液体辅料在中药炮制中的作用[J].陕西中医函授, 2000 (2) :38-39.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李小梅 张一梅 杨娜 周长胜 王燕 高芬 雷陵

上一篇: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胃肠功能 推拿与中药贴敷联合疗理

下一篇:中药烫熨疗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00例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