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肠胃病>胃肠疾病>正文

针灸治疗胃轻瘫研究进展简

胃轻瘫(Gastroparesis)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 病, 主要症状是胃胀、 早饱、 食后饱胀感、 恶心、 呕吐。 该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自主神经病变、 胃肠道平滑 肌病变是导致胃轻瘫的主要原因, 高血糖亦能抑制胃 蠕动, 导致胃排空延迟。有研究表明胃轻瘫重要的发 病机制是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异常和间 质细胞(ICC)的丧失 [1 ] 。在成人中, 特发性、 糖尿病和 术后胃轻瘫的发病率分别为 36%、 29%和 13% [2 ] 。目 前治疗胃轻瘫一般采用药物和手术疗法, 常用药物有 促胃动力药、 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等, 胃电刺激术和手术 治疗也常应用于临床, 但西药长期服用效果不佳。中 医学治疗脾胃病经验丰富, 针灸疗法治疗胃轻瘫疗效 显著, 且具有简便、 安全、 副作用小等特点, 本研究就上 述三类胃轻瘫的针灸治疗做如下综述。

1 病因病机

胃轻瘫归属于中医学中 “痞满 ” “呕吐” 范畴, 古籍 中有一些该病的相关论述 。《心法附录》 云:“ ……腹 满痞塞, 皆土之病” ;《丹溪心法》 记载 :“脾气不和, 中 央痞塞, 皆土邪之所谓也 ” ;《景岳全书·痞满》 言 :“怒 气暴伤, 肝气未平而痞” 。本病病位在胃, 与肝、 脾关 系密切。胃轻瘫主要由感受外邪、 内伤饮食、 情志失调 等病因引发, 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失调、 脾胃升降失 常。该病病程一般较长, 病变后期虚实夹杂的情况较 为常见。

2 辨证分型

现代医家对于胃轻瘫的辨证分型有不同的见解, 总体来说可分为虚证、 实证以及虚实夹杂证。王辛秋 等 [3 ] 认为特发性胃轻瘫主要可分为脾胃虚弱、 气滞血 瘀、 肝脾不和等证型, 各种病理变化相互影响。李君玲 等 [4 ] 认为该病主要分为5 个证型:脾胃虚弱型、 肝郁脾 虚型、 胃阴亏虚、 痰瘀阻络型和虚实夹杂型。左明焕 等 [5 ] 认为术后胃瘫的病人多有气阴两虚、 阴虚火旺、 湿热内阻等表现, 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明确辨证对 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3 检查方法

测定胃对可消化固体食物的排空是诊断胃轻瘫的 主要依据。胃排空的检查方式多种多样, 比较常见的 方法有:核素胃排空检查法、 X 线检查法、 呼气试验、 超 声检测法和胃电活动测定法等 [6 ] 。核素胃排空检查 是目前公认测定胃排空功能的金标准。徐泽 [7 ] 使受 试者进食 99mTc 标记的半固体食物, 选取餐后30 min、 60 min、 120 min、 180 min 等时间点进行数次核素扫描, 并计算各时间点胃残留率和半排空时间, 在进行了 50 例正常人的核素胃排空检查后, 提出了胃排空延迟的 诊断标准:180 min 胃残留率≥7% 或 T 1/2 ≥50 min, 即 提示胃排空延迟。

4 胃轻瘫的针灸治疗

4. 1 特发性胃轻瘫

4. 1. 1 针灸方法 临床上治疗特发性胃轻瘫(Idio- pathic Gastroparesis, IG)多取足三里穴进行治疗, 研究 表明针刺足三里能有效减少胃电图不规则波, 调控多 巴胺能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活动, 使胃动频率逐渐恢复 正常 [8 -9 ] 。宋淑贤等 [10 ] 对 14 例胃轻瘫患者进行治 疗, 选取足三里穴进行针刺, 每日1 次, 留针30 min, 经 过治疗后全部治愈, 总有效率高达 100%, 针刺足三里 可以有效改善胃轻瘫症状。颜允盛 [11 ] 采用针药并用 的方法对 24 例 IG 患者进行辨证治疗, 取中脘、 内关、 足三里等腧穴进行针刺, 根据辨证分别给予柴胡疏肝 散、 玉女煎和保和丸等方药口服, 经过 1 ~ 2 个疗程后 所有患者均痊愈。由于特发性胃轻瘫的针灸文献十分 少见且年份久远, 缺少对不同针灸方法之间的疗效比 较, 因此尚不明确何种针灸方法治疗特发性胃轻瘫效 果最佳。

4. 1. 2 归经用穴 胃轻瘫属于“痞满” 的范畴, 因此 痞满的针灸治疗记载对特发性胃轻瘫具有指导和启发 作用。对古代和现代有关痞满的针灸文献进行研究可 以探寻相关的针灸方法以及经脉和腧穴的应用规律。 姜锐等 [12 ] 对古代有关痞满的针灸治疗文献进行检索, 发现古代文献中有 11 个常用腧穴, 其中三阴交、 内庭、 章门等腧穴出现频次较高, 常用腧穴集中分布在任脉、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阴脾经。刘迈兰等 [13 ] 对不同朝 代痞满针灸处方进行研究, 发现各朝代治疗痞满均以 特定穴为主, 背俞穴和五输穴使用频率较高, 随着朝代 的演变, 常用腧穴也随之发生变化。陈裕 [14 ] 对 158 篇 现代医家治疗痞满的文献进行研究后发现, 主穴主要 来自于足阳明胃经等, 且病变部位与用穴之间也存在 一定的规律。由以上文献可以发现现代与古代文献相 比常用腧穴变化较大, 以五输穴为代表的特定穴使用 频率较高, 古代针刺痞满多取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而现 代则以足阳明胃经经穴为主。除此之外, 腧穴的使用 范围也明显缩小, 这也是针灸学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 的现象。

4. 2 糖尿病胃轻瘫

4. 2. 1 针灸方法 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 Paralyze, DGP)效果明显, 并且对于血糖 的控制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何虹等 [15 ] 对针灸治疗 DGP 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针灸治疗 DGP 的总有效率高 于西药治疗, 且不良事件和复发率低于西药。佟媛媛 等 [16 ] 对 62 例患者取内关、 公孙、 丰隆等穴进行针刺, 10 天为 1 个疗程, 经过 3 个疗程的治疗后胃肠道症状 明显改善, 表明针刺可以治疗胃轻瘫并有效改善消化 道症状。针药并用、 温针灸等方法治疗胃轻瘫同样取 得了显著的效果。韩笑 [17 ] 将 60 例患者随机分成两 组, 治疗组取中脘、 足三里进行电针操作, 配合服用温 阳消痞的中药, 对照组口服西药, 针药结合能更好地改 善胃轻瘫患者的临床症状。邓聪等 [18 -20 ] 研究验证了 温针灸可以改善患者胃肠和血清激素水平, 促进胃排 空。临床上除上述疗法外, 穴位注射、 耳穴等治疗胃轻 瘫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21 -22 ] 。针灸具有累积效应, 针 刺频率对胃轻瘫的治疗效果也会有影响, 在临床上要 重视对针灸刺激量的研究, 以达到最佳的针灸疗效。

4. 2. 2 归经用穴 徐泽等 [23 ] 对 1990—2013 年 DGP 针灸医学文献进行了相应统计, 发现常用腧穴有 19 个, 足三里、 中脘、 内关等腧穴的使用频率最高, 针灸选 用腧穴集中分布在胃经、 膀胱经、 任脉和脾经, 腹部、 下 肢部、 背部的腧穴较常用。曹方等 [24 ] 对糖尿病胃轻瘫 治疗中特定穴的选用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 其中特定 穴选穴数量占使用腧穴总数的 83. 33%, 用穴频次高 达 93. 92%, 募穴、 五输穴、 八会穴等使用次数较多, 足 三里穴使用频次最高, 特定穴主要分布在足阳明胃经、 任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等。李萍等 [25 ] 对 DGP 针灸文献 总结后发现在特定穴中交会穴和募穴的使用频率最 高, 腧穴使用频率最高的经穴是足阳明胃经和任脉。 由此可得出针灸治疗 DGP 常选用特定穴, 且腧穴集中 分布在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

4. 3 术后胃轻瘫

4.3. 1 针灸方法 临床上多采取针刺与耳穴、 针药结 合、 灸法(温针灸、 麦粒灸)、 穴位注射等疗法相结合治 疗术后胃轻瘫(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也可根据 病情采用特殊针刺手法以增强临床疗效。陆伟慧 等 [26 ] 采用合募配穴针刺治疗术后胃瘫, 取中脘、 天枢、 足三里等穴进行针刺, 配合贴压胃、 脾、 肝、 小肠等耳 穴, 每日治疗 1 次, 19 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均痊愈。邓 磊等 [27 ] 采用针药结合治疗术后胃轻瘫, 中医组采用常 规西医疗法配合针灸治疗, 常规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 其中中医组症状改善及有效率均优于常规组, 中医治 疗能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汪洋等 [28 ] 将 26 例术后胃 轻瘫综合证(PG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 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 治疗组配合针灸治疗, 选取门 金、 内庭、 足三里等穴采用倒马针法, 留针30 min, 配合 足三里、 上巨虚等穴进行麦粒灸, 3 个疗程后统计治疗 组总有效率为 92. 31%,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9. 23%,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陆忠等 [29 ] 将胃轻瘫患者随 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治疗组配合电 针和穴位注射, 治疗后比较两组胃液引流量和临床疗 效差异明显(P < 0. 05),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术后 胃轻瘫疗效确切。除与西药进行对照外, 研究不同针 灸方法和取穴组方之间的疗效差异也十分必要。孙华 等 [30 ] 对不同的针灸方法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将 PGS 患 者分为 3 组:温针灸组(A 组)、 针刺配合耳穴贴压组 (B 组)、 单纯针刺组(C 组), 统计各组的痊愈率和平 均治疗次数。研究表明 3 组均有疗效, 其中 A 组痊愈 率最高、 平均治疗次数最少, 温针灸疗法治疗术后胃轻 瘫效果优于单纯针刺和耳穴贴压。由此可见针灸联合 其他疗法或配合行针手法治疗胃轻瘫疗效优于单纯针 刺, 这可能与刺激量的差异有关。

4.3. 2 归经用穴 高巧玲等 [31 ] 检索了相关针灸文献 后, 发现治疗术后胃瘫的文献中足三里、 中脘、 内关等 穴的使用频率最高, 胃经、 任脉和心包经的腧穴使用频 次最高, 腧穴集中分布在下肢和胸腹部, 特定穴使用频 率较高, 其中下合穴、 五输穴等最为常用, 腧穴配伍中 合募配穴使用频次最高。DGP 和 PGS 常用腧穴相似, 均以特定穴为主, 胃经、 任脉腧穴使用较多, 术后胃瘫 往往症状比较严重且进食困难, 因此针灸疗程一般较 长, 且多配合其他疗法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腧穴 使用的总结和对不同腧穴之间的疗效比较, 能够更加 明确腧穴的作用, 为术后胃轻瘫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5 讨论

5. 1 胃轻瘫研究不足

胃轻瘫主要分为上述 3 种类型, 其中特发性胃轻 瘫的发病率较高, 但与之有关的针灸文献却十分少见。 笔者检索了中国知网学术期刊 1990—2018 年间特发 性胃轻瘫的文献, 检索词:特发性胃轻瘫;二次检索检 索项:全文, 检索词:针灸。共得到文献条数 3 条。特 发性胃轻瘫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未来应该重视对该病 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5. 2 重视调神

随着现代人工作、 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 现代疾病 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情志因素在疾病的产生中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 肝脾关系密切, 脾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 升 。《临证指南医案》 提出 :“治肝可以安胃” , 肝主疏 泄, 与脾胃之气的升降和情志的舒畅有密切的关系。 张翠彦 [32 ] 研究发现使用调神穴能够有效降低胃轻瘫 患者的焦虑情绪, 提高针灸治疗有效率。对于情绪焦 虑的胃轻瘫患者, 配合使用理气调神的穴位能够有效 改善症状, 提高治愈率。

在相关文献中可以发现, 胃轻瘫的研究多以西药 为对照组, 有关不同针灸方法和不同腧穴之间疗效对 比的文献较少, 重视临床研究而忽视实验研究、 疗效诊 断标准不明确、 缺少标准的针灸处方等是目前研究中 存在的问题。未来应重视对胃轻瘫的实验研究, 建立 统一的诊断及疗效量化标准, 使胃轻瘫的治疗具有充 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当前针灸界应进一步规范针灸选 穴治疗处方, 拓展针灸适应症, 推动针灸学取得更好的 发展。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作者:马慧卿 张利平 张凯鑫 高海晓 杜广中

上一篇:艾灸穴道防治慢性肠炎药膳食疗

下一篇:胃病胃胀,胃酸过多,胃寒,胃溃疡中药方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